5.實驗室檢查。發熱時,血沉可增快,類風濕因子陽性。
四、足底腱膜炎
足底蹠腱膜是起自跟骨結節,向前呈扇形分布,沿足底麵向前伸展而附著於5個足趾的脂肪墊上,止於蹠骨頭及近節趾骨基底的腱性組織。它有維持正常足弓、緩衝震蕩、加強彈跳力的作用。本病的發生多由於長期站立工作或長時間的行走、過度負重,長期從事奔跑、跳躍等運動,或屬扁平足,以致足底腱膜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都會引起蹠腱膜的勞損,在跟骨附著處產生無菌性炎症和鈣化性改變而出現疼痛症狀,其部位常常集中於跟骨結節蹠腱膜起點處。足底腱膜炎有以下診斷要點:
1.患者有長時間站立,或活動過多等勞損病史,或有扁平足畸形。
2.站立或行走時,足跟下麵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內側向前擴展至足底。
3.早晨起床後,或休息後開始行走時疼痛較明顯,活動後反而減輕。
4.壓痛點在跟骨負重點稍前方的足底腱膜處。
5.X線檢查在足底腱膜跟骨的附著處可有鈣化現象,其形狀類似跟骨棘,但顯得平而小,不如跟骨棘突向皮下。
五、跟下滑囊炎
跟下滑囊位於跟下脂肪墊與跟骨之間。患者常因長期站立在硬地麵上工作,或跟部受過挫傷,會使滑囊產生充血、水腫、滲出等無菌性炎症改變而引起跟痛。跟下滑囊炎有以下診斷要點:
1.患者可有長時間站立位工作史或足跟底部挫傷史。
2.站立或行走時跟骨下方疼痛。
3.檢查可見跟骨結節下方有腫脹,局部壓痛,按之有囊性感。
4.X線檢查無異常表現。
六、跟骨下脂肪墊炎
足底為身體的主要負重部位,故其脂肪墊結構致密,為皮膚與深筋膜緊密相連介導,起著支持、緩衝運動、擠壓、彈跳等引起的震蕩作用,同時足底皮膚致密堅厚,其真皮的血供主要靠脂肪墊的血供營養、支持作用。跟骨下脂肪墊位於跟骨與跟部皮膚之間,脂肪致密而發達,因跟部皮膚較厚,所以一般跟骨下脂肪墊較少損傷。
本病的發生,多由於走路不小心,足跟部位被高低不平的路麵或小石子硌傷,以致跟骨下脂肪墊損傷,產生充血、水腫、增生、肥厚性改變而引起跟痛。跟骨下脂肪墊炎有以下診斷要點:
1.患者有足跟部外傷史。
2.站立或行走時足跟下方疼痛,按壓時似有腫脹性硬塊感,並有壓痛。
3.X線檢查無異常表現。
七、腎虛性跟痛症
由於久病臥床,或年老體虛,或產後虛弱,活動減少,足跟部因不經常負重而發生退行性改變,皮膚變薄,跟下脂肪墊部分萎縮,骨骼發生脫鈣變化,骨質疏鬆而患跟痛。腎虛性跟痛症有以下診斷要點:
1.患者有久病臥床史,或年老體弱,或婦女產後體虛。
2.站立或行走時雙側足跟部酸痛,行走時間越長,酸痛越明顯。
3.伴體質虛弱,兩腿酸軟無力。
4.X線檢查可見跟骨骨質疏鬆,骨皮質變薄。
八、跟骨骨骺炎
跟骨骨骺炎又稱跟骨粗隆骨骺無菌性壞死,或稱跟骨骨突炎。因跟骨後方的二級骨化中心在5~7歲時出現,13~14歲後逐漸閉合,故本病好發於8~13歲兒童,男孩多見。跟骨骨骺部既是跟腱、足底腱膜和足內在肌的附著處,又是負重點,同時承受著雙向牽拉力和體重的直線壓力,足弓過高和愛好運動的兒童易患本病而致跟痛。病理改變為跟骨骨骺骨化異常,骨突有缺血性壞死,骨化中心的大小、形態不規則,密度增高,有時可見碎裂現象。跟骨骨骺炎有以下診斷要點:
1.患者為8~13歲兒童。
2.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跟骨後下方疼痛及壓痛,有輕度腫脹,休息後好轉。
3.有時晨起疼痛,行走後好轉,而行走過多時疼痛反而加劇。
4.足背伸時疼痛加重,並可沿跟腱區擴散。
5.X線檢查。跟骨骨骺小而扁平,外形不規則,骨化不全或有硬化、碎裂現象。跟骨骨刺與足跟痛有關係嗎回答是肯定的。跟骨骨刺多見於老年患者,當患者有足跟痛時,經過拍攝X線片,可以發現跟骨結節處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臨床上發現有以下的情況:有的人經拍片發現跟骨骨刺,卻沒有足跟痛發生;即使有跟骨骨刺的足跟痛的患者,骨刺大的,疼痛程度不一定很嚴重,而有些骨刺較小的,反而疼痛程度很嚴重。這就是說骨刺不是導致疼痛的直接原因,隻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組織受到摩擦、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症,使局部有炎性滲出,出現疼痛症狀,其足跟疼痛的程度與局部炎症反應的輕重有關,而與骨刺大小無直接關係,所以說跟骨骨刺是足跟痛的誘因。
跟痛症怎樣治療
一、內服中藥治療
●勞損瘀血型
[主症]足跟部疼痛,站立或步行過久疼痛較重,休息後減輕或緩解。症狀嚴重者局部出現腫脹,可觸及撚發音(感)。足跟局部常可觸及壓痛。跟腱滑囊炎、跟腱止點撕裂傷、足底腱膜炎、跟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墊炎等多屬此型。
[治法]活血舒筋,通絡止痛。
[方藥]活血舒筋湯。藥用當歸尾10克,赤芍10克,片薑黃12克,伸筋草15克,鬆節10克,海桐皮10克,落得打10克,路路通10克,羌活10克,防風12克,續斷12克,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