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飲食不當引起的不良症狀與危害
——容易疲勞
引起疲勞的原因很複雜,包括飲食、工作、生活起居的安排等等。起居安排不好或工作量過大而引起的疲倦我們是經常見到的,可對於飲食不當而引起的疲倦則較少關注。實際上,均衡的飲食是很重要的,五穀、蔬菜、水果、適量的肉食,都是健康飲食的基礎。如果飲食不當,就很容易引起疲倦。
——臉色難看
主食不足,身體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也就不足。而碳水化合物具有解毒功能,一旦缺乏,血液中有毒廢物不能及時排除,就會造成膚色黯淡、臉色難看。
——危害腦健康
主食類食物攝入過少,而動物性食品攝入過多,對大腦健康的危害更加嚴重。動物脂肪在碳水化合物不足的情況下代謝不完全,會使血液中積聚有毒的廢物——酮,它能引起惡心、疲勞以及損害腦部健康。近年來,腦部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與不以穀物為主食、動物性食物攝入量激增有很大關係。
當飲食遇到健康,我們應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有人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其實未必。隻要養成科學飲食的習慣,健康百分百並非遙不可及。
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關鍵是主動學習,努力實踐。客觀地說,飲食的禁忌多如牛毛,為此我們要根據自身特點加以選擇,建議采取如下行動方案:1.檢測自己的飲食習慣是否健康,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製定科學飲食計劃。在這裏,我們倡導個性飲食習慣的培養,飲食習慣必須是因人而異的。
2.對早、中、晚一日三餐的禁忌有深入的了解,嚐試著改變原有的不良習慣,比如,早餐一定要吃,不能因為懶惰而空缺。
3.建立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膳食結構”是一個吃什麼的問題,我們有許多食物可以選擇,但是吃什麼,卻有很深的學問。通常,要避免攝取過多高脂肪、高糖、高鹽、高熱量、高膽固醇的食物,多食用植物食品和生鮮有活性的食品。
4.熟知必要的飲食禁忌。在我國飲食習慣中,食物相克的禁忌是有科學依據的。此外,還要注意避免狼吞虎咽和吃得過飽,少吃燒烤等。
總之,健康靠的不是得病時求醫問藥,而取決於平時點點滴滴的生活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將最終決定你的生命質量。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培養以下飲食習慣:1.定時定量。定時定量的飲食不僅有益生理節奏的調整,也便於壓力的解除。
2.少食多餐。有關專家研究發現,少食多餐是發揮工作能力的上策。白天少食多餐(大約2小時吃一次)可提高代謝率,穩定情緒,保持能量充沛,也不會老想著食物。
3.早餐不可少。為了維持血糖平穩,早餐一定要吃。分量不必多,但營養要夠。
4.不能吃得太飽。太飽一定會懶得動,工作效率必不佳。少食多餐可使胃縮小,從而不至於吃得太多。
5.不偏食。各類食物都吃一些,長年累月都吃同樣的東西極可能導致營養不良。
6.不要節食。節食是為達成某種目的而暫時行之,一旦轉回平常的飲食,節食的效果往往又會消失,所以飲食習慣應當恒常。
7.脂肪攝取量不要太多。營養專家幾乎一致認為,攝取太多油脂有害健康,也影響工作表現。每天攝取的總熱量中,油脂應低於20%,一克油脂的熱量是一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的兩倍。調理好的食物往往看不出油脂的含量,所以,購買之前應細看說明。
8.養成淡食的習慣,避免用油煎炸食物,不妨改用烤焙。
“飲食宜清淡”是古訓,《黃帝內經》以來,曆代的養生家都強調“飲食宜清淡”,何謂“清淡”,起初隻把它理解為“素”。現在看來,這種理解未免有失偏頗,現代的解釋是,以素為主,但“清淡”並不排斥葷,而是葷素搭配,以素為主,“清淡”“油膩”相對應。
9.盡量選用未加工的食物。即使是添加營養素的強化食品,也不能取代加工造成的營養流失,諸如白麵包和香腸都是加工食品。
10.多吃高纖食物。許多研究證實,高纖食物可有效降低直腸癌的患病率,對控製血糖也有利,像水果、糙米和全麥食物等都含有豐富的纖維素。
別再吃白麵包,取而代之的是把吃全麥麵包作為你的一個新習慣。《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於2002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未經精製的穀類不僅富含營養,更是植物纖維的最佳來源,它可以降低患心髒病和II型糖尿病的危險。
除此之外,食物中的纖維還可以幫助你降低膽固醇,防止某些癌症的發作。另有研究表明,吃的東西裏含纖維越多,人們就會越感到快樂。全麥麵包比白麵包的營養成分高很多,但你知道我們為什麼一直在吃白麵包嗎?原因僅僅在於,白麵包迎合了生產商將食品的保存期限盡量拉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