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很賺錢(2 / 2)

當第一包麵粉生產出來的時候,全廠都轟動了,大家跳著笑著,因為幾個月來的辛勤勞動終於結出了第一批果子,張泰也充分的陶醉在一片歡樂的海洋裏。

頭兩天由於是試運營,工人們還在熟悉各個環節,各種機器,所以產量不是很高。初級麵粉也就每天生產一點五噸,榨油廠生產菜籽油三百公斤、大豆油兩百五十公斤左右。雖然和現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廠子比起來差遠了(一九一九年,榮氏兄弟十幾個廠子每天一共生產麵粉一千五六百噸,全國其他一百多家廠子每天平均下來,每個廠子的產能也能達到四十多噸),但是張泰也很滿意了,因為對自己培養的員工和後世帶來機器那是相當的自信,磨合期過後,提高產能那那還不是分分鍾的事情啊?

當然最讓張泰滿意的是員工的素質,每天嚴格的作息時間,幹淨整潔的生產環境,每人穿戴整齊、動作標準劃一,各種勞保口罩也分發下去,保護了每個員工的健康安全。張泰看著這一切,驕傲的要命,這些可都是自己一手操辦起來的啊,難度不亞於在後世跑到非洲原始部落建工廠的難度啊,這份草創精神太值得表揚了,張泰很臭屁的想到。

幾天過後,麵粉廠從當初的每日產能一點五噸,到現在每日產能三十七噸,花的時間不過才十多天時間,搞得幾個廠子的精英們驚訝不已,他們納悶了,為什麼以前幹的廠子要提高產能那麼困難,現在的廠子怎麼說提高就提高呢。張泰忍不住偷笑,你用先進幾十年的機器,你用先進百年的激勵機製,你看能不能增加產量啊?

仔細算了一下一個月後,麵粉廠的廠子能達到每天生產麵粉三百五十噸,榨油廠生產各式食用油三十多噸,基本上能滿足渝州及其周邊市場的需求了。雖然離榮氏兄弟差遠了,但是單廠的產量將遠遠高於他們,而且張泰的產品細分市場很明確,高中低端都照顧到了,高級麵粉通過幾大駐渝州的洋行,大部分出口到德國、蘇俄,少部分在市區銷售;中低端產品走農村及其周邊市場,各種有特色的包裝,產品附加值很高,一句話成本低、很賺錢。

通過王友德等人帶回來的信息,現在市麵上大多高端麵粉市場被日本貨給占領了,張泰要搶的就是這部分市場。周邊的農村市場和市區的中低端市場大部分還是以國產麵粉為主,但是由於產量有限、信息不暢等因素製約,市場根本沒有達到飽和的程度。所以張泰讓銷售人員,努力的開拓這部分市場,發展自己的經銷渠道,“渠道為王”這才是王道。

張泰也不想自己發展了,把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民族企業給擊垮了啊,所以搶占小日本的市場,賺德國人、蘇俄人的外彙,再加上周邊的農村空白市場,應該夠自己消化一段時間了。當一批各種新穎設計、各式包裝的麵粉、麵條、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那便宜實惠的價格、那清新芬芳的氣味、那白得誘人的樣式,瞬間征服了客商和消費者。本來還有幾個洋商開始並不相信中國能生產這類高端產品,可當王友德這些銷售精英們,用帶去的麵粉、麵條、各式油料,做成的香噴噴意大利麵、蛋糕、麵包請他們品嚐過後,嗬嗬,答案是肯定的,合同還是問題嗎?

張泰算了算,現在每斤麵粉大概平均價格為0.08元(一般為0.06元,因為有部分為中高端麵粉、加工後的麵條,所以價格要稍貴——曆史記載二十年代一包麵粉五十斤重的,價格為3元,算下來每斤0.06元),一天三百五十噸,大概為五萬六千大洋,一個月光麵粉廠銷售收入為一百六十八萬大洋;榨油廠的收入也差不多七十八萬大洋,除去百分之五十五的各式成本,張泰每月能賺大洋一百一十萬七千大洋,這還不算沒有算上剛建成、正在試運營的輾米廠利潤。

發達了,張泰現在就這樣的感覺。看來史書上說,民國時期一般投資建設麵粉廠,做好了的,一兩個月收回成本那基本上是沒有多大問題的,張泰再算一算榮氏兄弟,我的天,那他們不是賺的更多?

其實張泰沒有想到的是,他用的是什麼機器,人家用的又是什麼機器?光在出品率上,張泰的機器可以達到7%——12%,人家最多達到30%,這還算是好的,這就不是人家可以比擬的;而且人家處於沿海地段不但要麵對小日本的壓力,還要不運輸、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壓力。這些因素加起來,張泰的純利潤是遠遠高於其他民族產業的。

每個月一百多萬的純利潤,的確嚇了大家一跳,張藍明確表示自己的能力已經不能勝任財務部經理這一職務了。沒有辦法,張泰隻能委屈康心如先在傍邊進行協助,答應盡快找人來負責。

——————————————————

不多說,有票的給幾張,沒票的,您就看個樂嗬,留個言啥的,嗬嗬,胡子不強求了。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