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將來做什麼(3 / 3)

碼頭上排列著許多倉庫。三個孩子走到一座倉庫門口,看到不少人挑著籮筐進進出出。挑進去的是麥子,他們把麥子倒在地上,出來的時候,籮筐就空了。倉庫裏,黃金色的麥子已經堆得兩尺多高了,還有麥子在不斷地倒上去,跟先在那裏的麥子混和在一起。

一個穿深青布衫的人挑著空籮筐出來了,黃和攔住他問:“您那麥子是哪裏來的?”

“我自己種出來的。”那個人拍了拍胸脯,好像表示他有種出麥子來的力量。

黃和指指那些出出進進的人,又問:“那麼他們的呢?”

“他們的是他們自己種出來的。”

“為什麼把麥子堆在這裏?”

“堆在這裏等待裝船,好運到別處去。這條河四通八達,向東,向南,向西,向北,麥子裝上了船,哪裏都能去。”那個人舉起右臂,在空中畫了一個大圈,好像他是主人,把自己的領地指給別人看似的。

“原來這樣。謝謝您的好意。”三個孩子一同說。

那個人挑著空籮筐走了,三個孩子還站在那裏看。一擔麥子倒出來,就跟大夥兒的麥子並了家;接著來的第二擔第三暈了。它不免生氣說:“究竟是怎麼回事?這樣蠻不講理,把我們翻來覆去攪拌。為什麼不把我們送到珠寶鋪裏去呢?”

大鐵鏟更加使勁地攪拌。小青石渾身塗滿了沙和水泥,連氣都透不過來了。最後,它跟沙和水泥在一起,被鋪在道路上,壓得平平地,蓋上了一張草席。

小青石累極了,它一聲不響,忽然覺得它跟周圍一同變硬了。它原先是堅硬的石塊,這時候好像比先前硬了許多倍,跟先前大不相同了。過了些時候,草席被揭掉了,一隻草鞋正好踏在小青石上。

“奇怪,我變成什麼東西了?”小青石想了一會兒才明白過來,它已經成為水門汀的一小部分了。

從此以後,每天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腳在小青石上踩過:小朋友的穿著布鞋的腳,小販的穿著草鞋的腳,年輕的女人穿著緞鞋的腳,乞丐赤著的腳。小青石看著許許多多人的腳,心裏非常快樂。

自己成了讓所有的人走的路,真是再快樂沒有了。小青石不屬於姓張的,也不屬於姓李的;它不是誰私有的東西,而是為大眾服務的一個。它支持著大眾的腳,它不再羨慕水晶和瑪瑙了。它想:“我過的是最有意義的生活。”

“小黑石說得很對,咱們石頭的天性就是老耽著不動的。不過,要像我現在這樣老耽著不動才有意義呢!”小青石這樣想著,看著在它身上踩過的腳。

原分兩課:《到都市裏去》和《它支持著大眾的腳》。

錄自葉紹鈞編寫高小適用《開明國語課本》第3冊。

(1934年6月出版)三個孩子先到材料庫,雪白的棉絮堆得比他們的身子還高。搬運工人還在一大包一大包地背進來,這座棉絮的山還在不斷地擴大。

黃和湊近他的同伴高聲說:“跟麥子倉庫裏的情形一個樣兒,這些棉絮不知道是多少個人種出來的,現在混和在一起了。”

李宜和潘敏都點點頭,表示他們也理會到了。

他們又來到紡紗車間。送到這裏來的棉絮先彈得很鬆,再梳得很勻,然後搓成棉條,紡成粗紗,紡成細紗,這些工作都是由工人操縱的機器來完成的。

走出紡紗車間的時候,潘敏很有興味地說:“把棉絮彈鬆梳勻,這是工人的力量;工人把種棉花的人的力量融合在一起了。把彈鬆梳勻了的棉絮搓成棉條紡成紗,這也是工人的力量;工人把種棉花的人的力量絞結在一起,變得更加緊密更加堅實了。呀,如果沒有人的力量,就什麼事兒也做不成。”

“是呀,值得讚美的是人的力量!力量,力量,人的力量!”黃和好像唱進行曲似的。他右手挽著潘敏,左手挽著李宜,三個人踏著整齊的步伐,像上操的士兵一樣,走向織布車間。

織布車間裏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幾十台織布機。織布機上整整齊齊地張著經線,梭子急速地一來一回,引著緯線在經線之間穿過。可以看出來,在卷布軸上,新織成的布很快地在增加。

“看!”黃和搖動兩個同伴的手。“由於織布工人的力量,種棉花的人的力量又互相交織在一起了。”

李宜聽了很感動,他說:“咱們有衣服穿,世界上所有的人有衣服穿,都受這種力量的恩惠!”

“誰說不是呢!”潘敏像宣誓般地說。“咱們選定了將來的事業的方向了。拿出自己的力量來,跟大家的力量融合在一起,絞結在一起,交織在一起,生產出一些東西來供大家享用,這是最正當的方向。”

“不錯。咱們認定了,這是最正當的方向。”黃和緊握著潘敏和李宜的手,好像彼此立下了信約。

李宜笑著說:“我們這回回去,能夠回答老師的問題了,用不著再像以前那樣搖頭了。”

原題《將做些什麼》,署名葉紹鈞。

刊《兒童世界》28卷17期(1931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