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魅力失分——愛浪費(1 / 1)

桓公喂蚊

齊桓公在柏寢台裏睡覺,他對相國管仲說:“我們齊國國家富強,百姓生活很富裕,我沒有什麼憂慮。但有一件事處理不當,我卻憂心忡忡,很不放心啊!現在蚊子嗡嗡地叫,它們沒有吃飽,我有點憂慮。”

於是他拉開綠色的紗帳子,放蚊子進去。這些蚊子有的很懂禮貌,不忍心叮咬桓公,識相地飛開了;有的蚊子知道知足,叮了桓公一口,便飛走了;有的卻貪得無厭,從不知足,停在桓公身上縱情叮咬,到它吮吸飽了,腸肚也因此脹破了。

桓公無限感慨地說:“哎呀!老百姓不也是這樣的情況嗎!”

於是他發布命令,要齊國製定在豐食足食的情況下杜絕鋪張浪費的戒令,勸告百姓不要大吃大喝,不要過分追求綾羅錦緞的華麗裝飾,從此勤儉節約在齊國蔚然成風。

曾氏家族

曾氏家族從清朝至今久盛不衰,好運連連,這與他們的家訓是分不開的。曾國藩的曾祖父曾製定治家信條八個字:“早、掃、考、室、書、蔬、豬、魚。”其意思是:一要早起,二要打掃清潔,三要戒修祭掃,四要善待親鄰,其餘四字就是:讀書、種菜、飼魚、養豬。

曾國藩幼承家訓,對上輩所定的儉樸家規,信守不渝,並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子女。及至他官居極品,位至爵相,仍然節儉自守,並嚴勉家人保持寒素家風。他在給長子曾紀澤的信中說: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餘服官三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息,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位可也,略豐亦可,大豐則我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貴愛奢華,不可習慣懶惰,不論大家小家,仕農工商,儉苦守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他為讓家中子弟能達到尚勤儉勞苦、戒驕奢倦怠的目的,曾為家人製定一套勤儉課目,規定男子要“看、讀、寫、作”,女子要“繡、食、粗、細”,即織麻紡紗,燒茶煮飯,打掃房舍,縫製衣服等。他在南京總督府任內,其夫人和兒媳們,每天還堅持織麻紡紗。

相傳曾國藩為官三十年著布衣布襪,他每日吃飯,亦很簡單,以一葷為主,有客略增加。曾國藩任總督,三弟任巡撫後,家中人看子孫增多,舊居不夠用,他的九弟就花了三千串錢新建了一房舍。他聽後大怒,寫書指責九弟說:“新屋搬進容易搬出難,吾此生誓不住新屋!”他到病故時,仍住在兩江總督舊居。

爸爸的電報

剛念大學時,爸爸和我約定,每月的l5日給我寄500元生活費。因為開支毫無規律可循,三天兩頭裏,我就找個理由與同寢室的舍友們到校園餐館揮霍一頓:第一個月,爸爸容忍了我,提前把第二個月的生活費寄過來。然而我卻惡習難改,第二個月、第三個月依然如此。終於,在離第四個月的收款日還遙遙無期的時候,我又捉襟見肘了。

萬般無奈之下我拍了一封極其簡短的電報回家:“爸爸,餓壞了。”

爸爸很快就回了電報,也很簡短:“孩子,餓著吧。”

生活真是太偉大了,在那之後隻有10塊錢的l0天裏,我絞盡腦汁節衣縮食,出手之前錙銖必較,竟然也把那段難挨的日子熬過去了。

從此,我學會了精打細算,並且發現,其實隻要稍稍收斂一下不必要的支出,每月400元生活費就夠用了。這樣,每月我都可以積攢下一些盈餘,這些錢可以買書、買磁帶、買CD、旅遊、捐款,當然也包括吃餐館,但是比起單一地花在吃上,當然是有意思得多。

攢雞蛋

美國有位作者以“你知道你家每年的花費是多少嗎”為題進行調查,結果是近62.4%的百萬富翁回答知道,而非百萬富翁則隻有35%知道。該作者又以“你每年的衣食住行支出是否都根據預算”為題進行調查,結果竟是驚人的相似。百萬富翁中作預算的占三分之二,而非百萬富翁隻有三分之一。進一步分析,不作預算的百萬富翁大都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控製支出,即造成人為的相對經濟窘境,如將一半以上的收入先作投資,剩餘的收入才用於支出。

這是巧合嗎?不是的!這正好反映了富人和普通人在對待錢財上的區別。節儉是大多數富人共有的特點,也是他們之所以成為富人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養成了精打細算的習慣,有錢就拿去投資,而不是亂花。

許多人都渴望成為富翁,卻不知道要怎麼做。

於是,許多人向富翁阿卡德詢問致富的方法,阿卡德問他們:“假如你拿出一個籃子,每天早晨在籃子裏放進十個雞蛋,每天晚上再從籃子裏拿出九個雞蛋,最後將會出現什麼情況?”

“總有一天,籃子會滿起來,”有人回答,“因為我每天放進籃子裏的雞蛋比拿出來的多一個。”

阿卡德笑著說:“致富的首要原則就是在你放進錢包裏的十個硬幣中,頂多隻能用掉九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