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個時候,竇乂所得錢財已有百餘緡,於是就買麻布,雇人做小袋子,又買本鄉新麻鞋幾百雙,把這些東西放在廟中。
長安各裏巷中的小孩及以充當儀仗隊為業人家的小孩,每日給他們三塊餅,十五文錢,另給他們每人一條口袋,讓這些孩子在冬天揀槐樹籽裝在裏麵,然後再交給竇乂。
入冬後一個多月,竇乂已收槐樹籽兩大軍。接著,竇乂又讓這些小孩揀破麻鞋,每揀三雙換一雙新麻鞋。遠近的人知道這件事後,紛紛趕來用破麻鞋換新鞋,幾天之內換來一千多雙破麻鞋。
他又把榆木中可以做車輪的賣了,這又獲利百餘緡。他雇人在宗賢西門水澗中洗那些破麻鞋,曬幹後貯存在廟院中。又在裏巷門外買那些堆棄的碎瓦片,讓工人在河中洗掉上麵的泥土,用車運回廟院中。
然後添置了五個石嘴碓,三個銼碓,又從西市買回幾石油靛。雇人做飯,廣泛招募日工,讓他們用銼碓割碎麻鞋,用石嘴碓粉碎瓦片,用篩子篩,然後摻和進槐樹籽和油靛,讓雇的工人加工,舂爛攪拌。
舂攪均勻以後從小臼中倒出來,兩個人合手團握,團成長三尺以下,直徑三寸的東西,把它垛起來,共有一萬多條,起名叫法燭。
唐德宗建中初年六月份,京城下大雨,大街小巷車輛無法通行,郊區的柴火運不進城裏來。這時候,竇乂便取出法燭來賣,每條一百文,可以用它來燒火做飯,比柴火還好燒。
在這樁買賣中,竇乂又得到許多利潤。
做生意不光要有智慧,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要想獲得成功,就要這樣啊!
孫春陽選店址
明代時,蘇州孫記糕點鋪的店主孫春陽,曾經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不中,於是改學經商。
當初,孫春陽來到蘇州時,打算開一個小商店。在籌建伊始,他就認識到店址選擇的重要性。經過精挑細選,他偏偏看中了位於蘇州趨坊北口的唐伯虎讀書舊址。
他認為,這個地方靠近蘇州城的大門,凡是來到蘇州,或路過此地的人,都要經過這裏;而且,唐伯虎的名氣很大,不少到蘇州來的人,都想目睹一下唐伯虎的字畫,而唐伯虎讀書舊址正好保存有唐伯虎的不少舊物。在這裏建店,可以收到借花播香的效果。
由於利用了地利的優勢,孫春陽的店鋪開張之後,果然十分引人注目,前來光顧的顧客絡繹不絕。其中相當多的人是因唐伯虎讀書舊址而來的。
在經濟活動中,人的因素固然是首要的,然而,地利的條件同樣不可忽視。勤勞的經營者一旦占有有利的客觀條件,往往會立於不敗之地。
何心安絕路求生
清末浙江台州人何心安,善於經商理財。有一次,他去福建經商,路上遇到強盜搶劫,身上的財貨大部分被劫走。入夜,他隻好找了一個小店住宿。
在半夜時,何心安聽到隔壁傳來哭聲,一打聽,原來是一個和他遭遇相同的人。那人名叫範幼銘,因為白天遭遇搶劫,故難過得哭了起來。
兩人同患難,一見如故,暢談起來。二人商議要做些生意,但範幼銘覺得兩人身上隻有少量錢財,不知道怎麼辦。何心安笑著對範幼銘說:“你好好睡覺吧,免得明天出門困倦。”範幼銘答應了,隨即取出銀子交給何心安,自己睡覺去了。
範幼銘一覺醒來,睜眼一看,隻見桌子上擺著香噴噴的飯菜,案頭堆放著許多竹片、竹枝及五色小紙。何心安笑著對範幼銘說:“我們先吃點飯,等有了精神,再做生意吧。”
等到兩人吃飽以後,何心安以竹片、竹枝為骨架,外麵糊上五彩紙,做成雄雞的形狀,又用竹枝為小笳,綴在尾部,吹起來,就像雞鳴一樣悅耳動聽。範幼銘看得高興,照著樣子模仿,不一會兒便學會了。不到半日的工夫,兩人已經製作成竹紙彩雞300餘個,然後分別帶到市場上出售。
當時的延平交通很不方便,外埠的奇貨終歲難見。他們做的竹紙彩雞雖然算不上奇巧的東西,但也是很稀罕的小玩意兒,尤其對小孩有很大吸引力。沒隔多久這些紙雞就全都售完,回來一數錢,竟賣得七千餘錢。兩人高興得不得了,頓時精神倍增,又趕製出幾百個,帶到沒有去過的地方賣。
幾天以後,何心安看到購買者越來越多,如果不變花樣,人們便會對舊樣式生厭,使生意難以興旺下去。於是他到綢布店買回一批各種顏色的雜布,製成體態多姿的布人。形象生動可愛,價錢高出紙雞三倍有餘,一連賣了十餘日。到此時,兩人已經積累了一筆數目相當可觀的資金,一合計,決定到福州去做買賣。
來到福州,何心安在南台臨街地開了一個商店,經過兩年的精心經營,獲利達千餘金之多。後來,他的買賣還發展到海外,成為福建地區有名的大商號。
在經濟活動中,假如自身經濟實力不足,可以借得資本,組織生產,賺取利潤,從而達到壯大自己實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