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要有遠見,隻有這樣,才會取得非同尋常的成就。
劉晏不因小失大
唐代宗時,劉晏做轉運使,他在長江邊上設立了一座造船廠,由於得到朝廷的經濟支持,生意非常興隆,沒過多久,劉晏就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有人看見劉晏發了財,就對他說:“現在你不缺錢了,不應該再向朝廷要那麼多錢了,應該適當地減少一些啊。”
劉晏心想,現在是賺了點錢,可是以後的事情是說不準的,萬一朝廷把費用降低,我們還不是一樣要為國家造船,那個時候日子可就難過了。
於是他說道:“不行!計劃做大事的人,不能吝嗇一點小的費用,凡事都必須有一個長遠的打算,否則等情況變化了,再想辦法就來不及了。現在剛剛設置造船廠,辦事的人很多,首先應該使他們的個人開銷不感到窘迫,讓他們衣食無憂。”
“這樣,他們才不會偷工減料,才能安心地把船造好,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如果一開始就和他們斤斤計較,在乎錢的多少,船廠怎麼能夠長久地生存下去呢?現在造船業掙的錢多,朝廷重視,但這種局麵肯定不會維持太久。過些時候,肯定會有人減少撥款,如果削減過多,我們就無法維持,到時向誰要錢呢?因此我們必須乘此時機發展船廠,使資金日益變多,而不是想著如何給朝廷省錢。”
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劉晏的遠見卓識,朝廷後來將撥款減少到一半,許多小的船廠因此倒閉,隻有劉晏的船廠還能勉強維持生計。
管理和理財,應該從大處著眼,不要隻關注細小的事情,這樣才能夠把企業管理好,才能把財政管理得有條不紊,否則就會因小失大。
竇公的生財之道
唐代崇賢人竇公,極善理財,但他財力綿薄,難以施展賺錢本領,在百般無奈下,他隻好先從小處做起。
某日,他在京城內見到一塊空地,與一個大宦官的地段相鄰,這塊地僅值五六百緡。竇公於是將其買下,請人修整一番,栽種上了各色花草。
第二年春,萬花盛開,香氣四溢。那位大宦官一見,便想要這塊地,竇公於是很高興地把這塊地獻給了那位大宦官,卻根本沒有提價錢。
在討得宦官喜歡之後,他就借故說自己打算去江淮,希望得到兩三封給神策軍中的護軍的信,那宦官便替他寫了信。
竇公帶了這幾封信往來於幾個州縣,賤買貴賣,又有官府撐腰,沒幾年便賺了大錢。之後又回到京師準備做一番大事業。
他看見東市有空地一片,地勢低窪有積水,他就用低廉的價錢買到手,然後讓女傭帶著蒸餅盤在那塊空地上引誘兒童。哪個孩子如果扔磚瓦擊中空地上的一個目標,就獎給他一個蒸餅。
小孩子們都跑來爭相扔磚瓦石塊,這樣就把那片窪地填平了十分之六七。接著又用好土鋪墊,在上麵建造驛館,專門留波斯客商居住,每天能獲利一緡。
同時又辟出一條街來多建妓館、賭場甚至雜耍場,使得這條街日夜遊人爆滿。
不出幾年,竇公掙的錢數也數不清,成了國中首富。
先有付出,才有收獲,生意場上也是這樣,不但要有過人的眼光,還要有肯吃小虧的氣量,方能占到大便宜。
艱苦經營的竇乂
唐朝扶風人竇乂,十五歲時,他的幾個姑姑接連做了後妃,他的伯父張敬立是工部尚書,在嘉令坊有供祀祖宗的廟院。
張敬立任安州知府回鄉。安州本地出產絲鞋,張敬立送了十幾雙給外甥和侄子們,別人都紛紛拿走了,唯獨竇乂沒拿。過一會兒,剩下略大一點的一雙,竇乂拜了兩拜才拿走。接著,竇乂就在市場上把這雙鞋賣掉了,得到五兩銀子,他悄悄地收藏起來。
後來竇乂又偷偷地到鐵匠鋪去做了兩把小鐵鍬,鍬刃很鋒利。五月初,長安滿城飄落榆樹莢,竇乂打掃收攏這些榆樹莢,大約有五鬥多,接著便到伯父處,借用廟院修習學業,伯父答應了他的要求。
竇乂夜裏到褒義寺法安上人的住處寄宿,白天則在廟院中,用兩把鐵鍬開墾空地。所開的地,寬五寸,深五寸,共開出四十五壟,每壟二十多步長,用水噴灌後把榆樹莢撒在地壟上。
不久遇上伏雨,這些榆樹莢都滋生出小苗來。等到秋天,小樹苗茂茂密密地長到二尺來高,有成千上萬株。到了第二年,樹苗已經長到三尺多高,竇乂鏟掉了相鄰太近的樹苗,株距三寸,又選擇枝條多而直的樹苗保留下來。
那些鏟掉的枝條被做成圍子捆綁起來,有一百多束。遇到秋雨連綿之際,每束賣十多個銅錢。
到了第三年,他打水澆灌原來的榆樹溝,到了秋天這些榆樹中大的樹幹已經長得像雞蛋那麼粗。再選榆樹中長得比較稠密和直的,用斧子砍去,又做成二百多束圍子。這個時候圍子的價錢增長了幾倍。
到了第五年,便選擇其中高大的樹做椽子,大約有一百多根,賣了得到三四萬銅錢,其中粗大的木材不止一千多根,都是可以做車輛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