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絕地求生1(3 / 3)

第三節上海變成絞肉機

8月中旬,淞滬會戰開始。

中日雙方都把最精銳的部隊向上海集結,要在這座東方最繁華的國際都市打一場決戰。中國的海岸線很漫長,沿線城市多達幾十個,而日本之所以把上海作為攻擊點,可能有這兩方麵的考慮:一個原因是上海為中國工業重心,占領上海,中國工業將陷入癱瘓;另一個原因是上海距離首都南京很近,占領上海,南京指日可下,就可以摧毀中國人的抵抗決心和信心。

中國正麵戰場上最好的軍隊奔赴上海,駐紮在浙江的稅警總團當然也不例外。

當時,上海這座東方最繁華的城市變成了一座巨大的絞肉機,中國軍隊傷亡巨大,幾乎每天都要消耗一個師。又由於交通堵塞,運輸欠缺,占據了空中優勢的日軍飛機轟炸,中國軍隊也隻能將兵力漸次投入上海戰場,三萬人的稅警總團,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留守,兩部分奔往上海,而一到上海,因為戰事緊急,就被投向不同的戰場。

稅警總團本來是一個拳頭,現在卻隻能作為三根手指使用。

孫立人在《統馭學》中寫到了當年奔赴上海參戰的經過。他寫道:

“當時稅警總團開上去的有六個團,共約25000人,配備齊全,可做三個師用,如果擔當一麵的攻守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可惜上麵指揮者沒有整個計劃,竟被別人分散著用了。當時我們奉命開蘇州河待命,接著就開南翔,到了南翔車站,已經天黑,隻見各個的副官,都在搶著接兵,好像賓館的茶房在車站接客一樣,互相爭搶。原因是各師都有損傷,就爭著接兵補充,並送在最前線,以資抵禦淞滬會戰打得很英勇,傷亡也很大,但是下級士兵英勇奮戰,而上級軍官胡亂指揮,讓這場戰役落得大敗。總指揮部都不知道自己的戰略目的,走到哪裏哪裏黑,哪裏黑了就在哪裏歇。這種走一步看一步的作戰綱領,居然就是50萬人參戰的總指揮部所為,實在讓人想不通。把裝備和戰鬥力都極強的稅警總團瓜分得七零八碎,讓他們單兵作戰,傻子都知道這種打法非常不可取,而當年竟然就發生了。

當年統帥部的無能和昏庸可見一般。

當年一線的將士都在浴血奮戰,他們並不知道統帥部的瞎指揮是多麼不靠譜。

最先,淞滬會戰上的國軍是以兩個德械師為主力,這兩個德械師是87師和 88師,指揮官是張治中將軍;日軍是陸軍和海軍組成的聯合軍隊。

兩個德械師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僅僅87師,傷亡就達到一半以上,而日軍的第九師團也被打成殘廢,陣地交付趕來增援的第三師團。

日本在增兵,從日本本土通往中國的海麵上,晝夜疾駛著滿載日軍士兵和坦克大炮的艦船;中國也在增兵,從全國各地通往上海的大道小徑上,奔跑著身背步槍的中國士兵。沿途的百姓,簞食壺漿,支援前線。

從日本本土開往中國上海,艦船僅需要五到十天;而從中國遙遠的西南到上海,則需要兩個月時間。有條件的坐火車,沒條件的隻能步行。

現代戰爭打的是國力和軍力,日本當時已經是世界一流的軍事強國。

可見,戰爭對中國極為不利。

上海變成了屠場,硝煙彌漫,戰火紛飛,每一寸土地都在燃燒,每一寸土地都被燒烤。

為了鼓舞士氣,中央軍校的教導總隊都派到了上海戰場。教導總隊本來是培訓軍官的,現在把他們當成了士兵使用。作為緝私武裝的稅警總團也來到了上海。

稅警總團是最先趕到上海的第一批增援部隊。他們剛剛趕到,顧不得休息,就投人了戰場。

稅警總團在蘊藻濱與日軍交戰。在這裏,第四團團長孫立人負了重傷。

蘊藻浜是一條河流,它全長僅有0公裏,寬不過二三十米。這樣的一條普通的小河流,之所以能夠被人們關注,是因為淞滬會戰。在這場會戰中,蘊藻浜是戰況最激烈的戰場之一。

參加過淞滬會戰的老兵,都會反複提到蘊藻浜。

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傷亡很大。

傷亡很大的原因,一方麵是兵力過於集中,成為日軍重武器的靶子;一方麵是上層指揮無方。

可是,如果不集中兵力,更容易讓日軍突破。,所以,當時的中國軍隊,隻能選擇人海戰術,用巨大的犧牲來阻擋日軍的進攻。

稅警總團來到上海的時候,日軍的第三師團又被打殘了。

可是,日本的軍隊在被打殘後,能夠很快得到補充,戰鬥力絲毫也不會下降;而中國軍隊被打殘後,盡管照樣得到補充,但是戰鬥力大大下降。

這是為什麼?

因為日軍每一個師團都來自同一個地方。比如,第三師團來自名古屋,第四師團來自大阪,第五師團來自廣島。因為來自同一個地方,語言飲食和風俗習慣都是一樣的,在戰場上相互配合相互交流也很得力。如果第三師團被中國軍隊打殘了,陣地就先交給第九師團,第三師團趕快去補充。從哪裏補充,還是從第三師團的根據地名古屋補充,補充的都是些什麼人?補充的都是從第三師團退役後的老兵。這些老兵回到當初的部隊,官兵都很熟悉,武器也是曾經用過的,再次走上戰場,自然戰鬥力絲毫也不會下降。第三師團補充完畢了,立即接替又被打殘了的第九師團,而第九師團也依法炮製,繼續進行補充。

再反觀中國軍隊,德械師87師被打殘後,隻能從別的部隊去補充,而德械師全是徳式裝備,補充的戰士連怎麼使用都不會。既然不會用徳式裝備,那就用自己的漢陽造吧,可是德國武器和中國武器在一起混雜使用,戰鬥力又怎麼能夠發揮出來?還有,老兵和新兵來自不同的地方,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十裏不同俗,百裏不同音,交流都會發生困難,又如何能夠進行戰術指導?最後隻能是長官怎麼做,士兵們就跟著照做。所以,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下級軍官,傷亡非常大,尤其是連排一級軍官,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打仗的時候,他們衝在最前麵。

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的差距,不僅僅表現在武器上,還表現在方方麵麵。

比如,日軍每個士兵在走上戰場前,都最少打過幾百發子彈,練就了一副好槍法;而中國軍人,很多是抓的壯丁,上了戰場,連槍是怎麼使用的,都不知道。

懂得了日軍的兵役法,就不會對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求全責備了。這些年,經常聽到有人說,中國軍隊打了八年,為什麼沒有成建製地消滅日軍一個師團?這實在是冤枉中國軍隊。

僅以孫立人的新一軍為例。在緬北戰場,號稱“叢林戰之王”的日軍第18師團,是新一軍最主要的對手。據統計,第18師團在與新一軍的交戰中,至少進行了 15次補充。盡管第18師團的番號還在,但是打到最後,幾乎全是補充進來的新兵了。

我釆訪的老兵阮明剛,在湖北隨州老家被抓了壯丁後,跟著部隊去打台兒莊,邊走邊學打槍,走了一個月,到了台兒莊,學會了打槍,卻沒有過一次實彈射擊,因為子彈太金貴了。

我采訪過的八路軍戰士劉誌明說,當時他們連隊裏,平均一杆步槍隻能配發四顆子彈,很多人拿著大刀長矛上戰場。為了迷惑日軍,八路軍把高粱杆折成一寸長的小節,塞進子彈袋裏迷惑日軍。

“二戰”時期,還有哪支軍隊能夠窮成這樣?

電影中經常能夠看到,八路軍伏擊日軍的時候,槍一響,就馬上冒著彈雨,發起衝鋒。為什麼?我問過好幾個八路軍老兵。他們說,八路軍窮啊,沒有那麼多子彈,隻能和日軍白刃戰,打死日軍後,才能繳獲槍支彈藥。

當年淞滬戰場上的戰況有多慘烈?慘烈得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日軍先後向上海投人了20萬兵力,中國投入了50萬兵力,雙方70萬兵力投放在一座城市裏,那時候的上海遠遠不如今天的上海這麼大,兵力的密集情況,完全能夠想到。

日軍攻打了十幾天,每天隻能推進幾百米,而每一米都變成了焦土,地麵上遍布著彈片和彈頭,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打得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

那時候的上海還沒有摩天大樓,房屋的結構也不全是鋼筋水泥,那些低矮的磚瓦結構的房子,在日軍一顆炮彈的轟炸下,就會轟然倒塌,將藏在其中抵抗的中國軍人掩埋。在淞滬會戰中,不知道日軍共消耗了多少發炮彈,但是,僅僅日軍出動的飛機,每天都在500架次。每天500架次的飛機,盤旋在一座城市的上空,反複轟炸,這座城市還有多少值得轟炸的東西?更何況,還有比飛機炸彈多得多的艦船炮彈和各種山炮野炮小鋼炮的炮彈。為了這次淞滬會戰,日軍除了20萬陸軍和海軍共同參與外,還派遣了一支炮兵旅團和三支炮兵聯隊。日軍的一個旅團,相當於中國的一個師;一個聯隊,相當於中國的一個團。除此之外,日軍的各種炮裝備到了每一個中隊和小隊裏。現在算算,日軍共有多少門炮?

恐怕翻遍曆史,也找不到哪一座城市曾經遭受過這麼多炮彈的蹂躪!

而中國軍人,在這麼密集的炮彈轟擊下,居然沒有死,居然還在反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日軍除了炮彈外,還有坦克,坦克裝備到了每一次衝鋒中。而中屆那時候的坦克,稀罕得不得了,除了第2030師有坦克外,其餘的軍隊連坦克是木頭做的,還是泥巴糊的,都不知道。

所以,每次日軍展開攻擊,坦克打頭,步兵緊跟其後,向著中國軍隊的陣地慢悠悠地開過來,中國軍人沒有見過這個像烏龜殼一樣的玩意,就拿起槍瞄準射擊,子彈打在坦克上當當作響,連一條印痕都沒有留下。坦克開到了跟前,將至死不退的中國軍人壓在了履帶下,跟在坦克後麵的日軍將躲在一邊的中國軍人射殺,然後繼續向前進擊。

中國軍人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後,才明白這個鐵烏龜不能用子彈打,隻能炸。可是怎麼炸呢?中國軍隊沒有反坦克炮,沒有火力凶猛的野炮,中國少量軍隊裝備的平射炮,對坦克就根本構不成威脅,而且這些威力弱小的平射炮在日軍第一輪轟擊下,就幾乎喪失殆盡。

萬般無奈下,中國軍隊隻能使用自己的最基本武器,用手榴彈炸。

我曾經采訪過參加了淞滬會戰的第七軍老兵梁天恩。他說,在淞滬戰場上,每個士兵能夠領到兩枚手榴彈。隻發給每個士兵兩枚手榴彈,可見當時的中國軍隊有多窮,這還是作為主力使用的,衝在最前麵的第七軍,而另外的軍隊,估計連手榴彈也沒有,隻發給幾發子彈。中國軍人們就拿著這幾發子彈,和擁有坦克飛機艦炮的日軍,在上海這個有限的空間作戰。

用手榴彈炸坦克,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手榴彈又如何才能炸坦克呢?隻能用人體炸彈。把很多枚手榴彈綁在身上,爬向坦克,接近了坦克後,拉響手榴彈,自己和坦克同歸於盡。

坦克裏有日軍,日軍能夠在潛望鏡裏看到前麵的動向。坦克後麵是日軍,日軍能夠看清左右和後麵的動向,在四麵都被日軍密切注視的情況下,要接近坦克,談何容易!一個戰士上去了,還沒有拉響手榴彈,就犧牲了,另一個戰士衝上去,又犧牲了。往往為了炸掉一輛坦克,要犧牲很多個戰士的性命。

梁天恩回憶說,為了炸掉一輛日軍的坦克,常常要犧牲一個排的戰士!

防守蘊藻浜北岸的除了稅警總團,還有第11師62團。62團幾乎全軍覆沒。其中,第一連在守衛陣地時,一天就換了三個連長。打到最後,隻剩下了六名戰士,日軍衝上來,六名戰士與日軍展開白刃戰,一刀砍死了日軍的宿田信義中隊長,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上海久攻不下。

而淞滬會戰開始前,日軍大本營就曾經誇口說:隻需三天,就能夠拿下上海。而現在幾十個三天都過去了,為什麼日軍還不能占領上海?

大本營很生氣,就派情報科科長西村敏行去上海,當麵責問總指揮鬆井石根大將為什麼進展如此緩慢。西村敏行怒氣衝衝地來到上海,麵對滿天飛舞的炮彈和遍地燃燒的戰火,看到上海變成了一架高速運轉的絞肉機,西村敏行一句問罪的話也沒有說,就回到日本大本營複命去了。

西村敏行回到大本營,第一句話就說:速速向上海增兵。

在沒有新一軍在印緬戰場誕生之前,第一軍被當時的人們常常提起。蔣介石、何應欽都在第一軍當過軍長。抗戰開始前的19碎,胡宗南擔任第一軍軍長。

第一軍也是首期趕到上海前線的軍隊。

激戰數天後,淞滬警備司令部作戰參謀劉勁持受命來到第一軍了解情況,第一軍參謀處長傅維潘介紹說,他剛剛從第一師回來,第一師共有兩個旅長,都已受傷;四個團長,兩個犧牲,兩個受傷;第一師所有的連長中,除過通訊連連長外,其餘的全都死亡或者重傷,現任的所有連長都是戰場上重新任命的。

所有的長官非死即傷,仗打到了這個份上,已經不僅僅用慘烈能夠形容了。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陶峙嶽,在抗戰之初任第八師師長。他率部參加了淞

滬會戰,而當時他就是和稅警總團並肩作戰,在蘊藻浜阻擊日軍的。陶峙嶽在後來的冋憶錄中寫道:

“我們必須與陣地共存亡。無論官兵,思想上隻有國家民族,個人安危均已置之度外,因此,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們在蘊藻浜與敵人周旋了21個日日夜夜,陣地安如磐石。部隊每天處在戰火硝煙之中,休息和進餐隻有在戰鬥的間隙裏進行。戰鬥之頻繁激烈為前所未見。我們由於缺乏空軍和重武器,除偶爾夜襲外,主要是防禦,以免消耗實力。後來有人問我,在當時那種艱苦的條件下,怎麼能堅守21個日夜的?我說,就是兩個字:死守。”

參加淞滬會戰的稅警總團分成了兩個支隊,從江蘇趕往上海,因為一路有日軍轟炸,公路鐵路毀壞嚴重,他們趕到上海的時候,已經到了 9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