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命滿月界,淨妙琉璃尊。

法藥救人天,因中十二願,

慈悲弘誓廣,願度諸含生,

七佛藥師王,誌心頭麵禮!

南無光勝世界善名稱吉祥王如來!

南無妙寶世界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

南無圓滿香積世界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

南無無憂世界無憂最勝吉祥如來!

南無法幢世界法海雷音如來!

南無善住寶海世界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

南無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

諸位法師,各位居士,首先請大家發起無上的菩提心!

昨天我們講到了,修藥師法門可以免離五種難,基本上是以講消災為主。今天我們主要就講延壽,藥師如來延壽法。

德行難思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為信不?】

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來對阿難說:“像我稱讚東方淨土的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他所有的因地的行願、果地的功德,以及由果地功德所起的種種利生方便的妙用,這都是諸佛甚深行處,是十方諸佛最奧妙、最甚深的所行的境界,佛陀的智慧方便以及慈悲所起的濟世利生的妙用是極深極廣的,一般凡夫的心境難可解了,難以真正理解。”

你看藥師法門裏麵,藥師佛就在我們吃飯、睡覺和呼吸的時候來利益我們,讓我們今生所求如願,當來超出輪回,圓證菩提,所以是“難可解了”。

釋迦牟尼佛就問:“阿難,你相信嗎?”“汝為信不?”

這裏麵有幾個問題,為什麼前麵的當機者一直都是文殊師利菩薩?釋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叫著文殊菩薩的名字說:“曼殊室利……”這樣子,但是現在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卻是告阿難呢?“爾時,世尊告阿難言”,為什麼轉過來是對阿難尊者來說呢?

因為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薩,諸佛的“甚深行處”,功德妙行,文殊菩薩是肯定理解的,並且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所化現的,所以佛陀就轉問阿難尊者。

我們說《藥師經》看起來好像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明白,就是說藥師佛有什麼樣的願力,能夠加持眾生,怎樣地消災免難,但是你要真正地從內心深處來相信,來理解,這個是不容易的。

一切的大乘經典都可以按照境、行、果來分類。有一些是說諸佛菩薩發了菩提誓願以後,按他的願力來行持,來廣修六度萬行的境界,這個稱為行願境。如果從境界相上來說明十方世界的情況,依報正報的莊嚴,說明眾生在六道裏麵的各種情況,這是我們最容易理解的。第二種是說行,就是講行持,講行門,說明六度萬行,說明實相無相無不相,尤其是說諸法實相的這種勝義諦的行持,比第一種就難理解一點了。第三種是純粹地說佛陀的果地境界,闡述果德的,比方說《妙法蓮華經》、《華嚴經》、《阿彌陀經》和《藥師經》。你看《法華經》,在說一個一個的故事,作一個一個的譬喻,《藥草喻品》、《化城品》種種,所說的都是佛陀果位上的圓滿功德,每一個譬喻,每一種圓滿相,他的背後都蘊含著甚深無量的法理,所以是要真正地信受是不容易的。

【阿難白言:大德世尊!我於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阿難回答釋迦牟尼佛說:“大德世尊。”佛陀福德智慧圓滿,具足智德、斷德和悲德,所以就尊稱佛陀為“大德”。但是現在這個詞用濫了,以前要說“大德”,說“大師”,都是指佛陀,菩薩都不能夠稱為“大師”,隻能夠稱為“大士”,但是我們現在隨便一個沙彌,剛剛剃頭也叫他做“大師”,這個詞其實都已經是說得很泛濫了。

“我於如來所說契經”,我對於釋迦牟尼佛,對於世尊您所講的“契經”——上契佛所證得的妙理,下契眾生應得度的根機,這樣子的契理契機的妙法,我從來“不生疑惑”,不生起任何的懷疑心。契理契機很重要,不契理就失去法的本體,不契機就失去法的妙用。

阿難尊者隻是一位聲聞有學位的修行人,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還隻是三果阿那含,阿羅漢都不是,那麼他對於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諸佛甚深行處”,為什麼能夠深信不疑呢?“所以者何”,這個是阿難自己來設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能夠對佛所說的法“不生疑惑”呢?

“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是因為一切如來的身、語、意都是功德,都是利益眾生的。動身、發語、念頭,都是智慧慈悲的表現,都是從一真法界裏麵自然任運流露出來,利益教化眾生的;都是從真如性海之中自然地展現出來利益無量眾生的。

因為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20年,阿難尊者20歲了,他來隨佛出家,一出家就給佛陀做侍者,一直就跟著釋迦牟尼佛,所以佛陀穿衣吃飯,行住坐臥,待人接物,阿難都能夠看得很清楚,知道佛陀做得恰到好處,契理契機,任運地利益無量眾生。所以阿難是由於對釋迦牟尼佛有信心,才對於佛所說的藥師法門“諸佛甚深行處”有信心。阿難並不是說他真的能夠用智慧去信解諸佛甚深行處,而是因為信任釋迦牟尼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所以才對於藥師法門深信不疑。並且因為阿難做侍者,他看得最清晰,所以他產生了信心。

信仰通過兩種方式可以堅定信心:

第一種是智信,運用自己的智慧力從理上通達而真實地起勝解而信仰不可動搖。

第二種是仰信,對於佛陀所說的甚深妙理,自己的智慧力不夠,達不到,乃至於說大菩薩都不一定能夠通透地了解,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所以我們是因為信仰佛陀神聖的人格,而信仰佛陀所說的妙法。

底下就是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明阿難對佛所說的一切法教沒有動搖,沒有懷疑。

“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日月運行於天空之中不會墮落下來。“妙高山王”是指須彌山,上至忉利天,下至地獄界,它是一個小世界的中心,本來是不可動搖,除非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壞、空的時候才會滅掉,否則的話,它是不可動搖的。阿難就說,縱然日月有掉下來的一天,須彌山有動搖的一天,諸佛所說的妙理是永遠都真實不虛,沒有變化的,所以阿難對於佛陀所說的法都能夠信受奉行,始終不會動搖。

【世尊!有諸眾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雲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由此不信,返生誹謗。彼於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阿難說:“世尊!有些眾生他信根不具……”

“信根”,我們看五根、五力,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進、念、定、慧。

那麼要成就呢,首先信心要堅定。要有堅固的信心,好像樹要深紮樹根,才能夠風雨不動一樣。同樣的,我們要修行,也要具足五根、五力。那麼有些人他“信根不具”,聽說“諸佛甚深行處”的藥師法門,就會作這樣子的思惟,為什麼隻是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尊佛的名號,就能獲得那麼多的微妙功德和殊勝的利益?“便獲爾所功德勝利”。事實上這個不是凡夫的淺智所能理解的。在《解深密經》上說:“諸佛智慧如大海水,我等智慧如牛跡水。”凡夫的智慧,好像一頭牛踩在地上的一個牛蹄的印,那個牛蹄印子裏麵裝一點點水,這麼微少。如果凡夫要妄想以好像牛跡水這樣子的小智、淺智,去妄測佛陀如大海一樣深廣的大智慧,佛陀的一切種智海,薩婆若海浩瀚無邊,那麼基本上是不可能真正地了解的,所以就會疑網重重,猶豫不信。

“由此不信,返生誹謗”,反而生起誹謗心來,生起懷疑心來,那麼過失就比較大。

所以說“彼於長夜,失大利樂”,他們在生死輪回的漫漫長夜之中,得不到佛光的照耀,得不到佛陀智慧的加被,不能夠如法行持,不知道開智慧、培福德的方法,失去了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令自他都得到快樂的機會。

“墮諸惡趣,流轉無窮”。謗法的過失是極重。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上麵就有說過,謗法的過失極重,殺卻恒河沙數阿羅漢的過失,比不上謗法的過失;那麼毀掉整個南瞻部洲所有的塔,所有的佛塔,這個過失也比不上謗法的過失。而事實上就比較容易造,如果你要誹謗,心裏麵起一個分別念說,這個法門不殊勝,那個法門殊勝。事實上過失就種下來了,所以誹謗藥師法門的眾生墮落在三惡道之中“流轉無窮”。

惡趣呢,如果從內層來說,就在我們身心之中:我們身體重病牽纏,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個時候就是我們身之地獄。內心裏麵有執著,這種執著終有一天會讓你痛不欲生。內心執著金錢,執著感情,無論你執著任何一樣東西,隻要你有執著心,一旦外境變化的時候,你就會痛不欲生。那麼這個時候就是心的地獄。

我們不能夠了解藥師法門,身就有病苦,不知道正確地運用自己的身體,不知道正確地使用自己的身體。身有病苦,心有煩惱,就是天天都在“墮諸惡趣,流轉無窮”。

我們不懂得藥師法門,事業一再一再地重複失敗,這樣子就是在輪回,就是在“流轉無窮”;婚姻也是一次一次地失敗,這個也是“流轉無窮”,“墮諸惡趣”。

接下來是佛陀稱讚能夠信受藥師法門的功德。

佛陀告訴阿難說,“這些有情眾生,如果能夠聽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萬德洪名,而生起清淨的信心,至誠懇切地一心受持,恭敬供養,不生一絲一毫的疑惑心,就可以蒙藥師佛悲願力的加被和十方諸佛的護念,就能夠得生淨土,可以隨意往生諸佛淨土: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生到東方淨琉璃世界;或者受生於天上人間;絕對不會再墮落到三惡道之中去了。”所以說“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底下的第三段,就是講信解希有。

【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

釋迦牟尼佛開示阿難說:“以上所說的藥師佛的無邊功德,是諸佛甚深悲智所行的境界,一般的眾生難可信解,而你阿難現在所以能夠信受,要知道這個不是你自己的智慧力所能達到的,完全是如來威力的加被。”

【阿難!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惟除一生所係菩薩。阿難!人身難得;於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複難於是。】

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再一次叫著阿難的名字說:“阿難,不單單是一般愚癡暗昧的凡夫難於信解藥師法門,就是已經解脫分段生死,已經超出六道輪回的二乘,成就二乘極果的一切的聲聞和獨覺——有佛出世,聞十二因緣法而成就,名為緣覺;無佛出世,自己觀花開花落而悟,稱為獨覺。他們也不能夠如實信解;並且那些沒有登初地以前的外凡位和內凡位的菩薩,也都是同樣地不能如實信解。”

外凡位,是指十信位;內凡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個三賢位都是內凡位的菩薩。

要登初地,歡喜地以上的菩薩,對於佛法才算是真正地已經登堂入室了,真正地開悟了,真正地有了勝義菩提心了,所以他們已經分證如來法身,才能夠部分地如實信解諸佛的甚深行處。

“惟除一生所係菩薩”,“一生所係”就是下一生就要成佛了,現在是候補成佛位,就是等覺大菩薩的果位。

那麼隻是除這些下一生就要成佛的補處等覺大菩薩,他們才能夠如實信解。好像彌勒菩薩兜率天的四千年過完了,人間的時間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他就要下生到這個娑婆世界來示現成佛,他可以真正地信解藥師法門。

這裏麵一再地強調“諸佛甚深行處”,我們一般不理解,以為這個好像很淺,告訴我們怎麼吃飯、怎麼睡覺、怎麼呼吸,認為好像很淺。事實上要知道,這個是藥師如來特別的悲願力,特別的善巧方便,大道至簡,在我們須臾不可離的地方,在我們呼吸的地方,在我們飲食、睡眠之中,藥師佛很巧妙地開示我們怎麼修行,這個其實他所蘊含的道理是非常深的,全體就是藥師佛的慈悲和智慧的展現,所以稱為“諸佛甚深行處”。

印光法師在《藥師經重刻跋》這文章上麵有一段很好的說明,解釋“諸佛甚深行處”:

“須知藥師一經,及與佛號,並其神咒,即釋迦、藥師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你看這就把《藥師經》和藥師佛的聖號提到一個無以複加的高度。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之所以來到這個世間,就是為了讓眾生現世樂、後世樂、究竟解脫樂,就是為了讓眾生解脫,而且他所成就的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這本《藥師經》,就是藥師佛的萬德洪名和藥師灌頂真言。

“凡至誠受持者,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也。”

那麼能夠誌誠地受持《藥師經》,修藥師法,就是直接以藥師佛果地的莊嚴來作為自身的莊嚴。好像我們吃蘋果一樣,我們不需要播種、施肥,直接把樹上的果子摘下來吃就好了。同樣的,藥師佛無量的神通智慧、三昧辯才、善巧方便,全部都融在這一句萬德洪名和藥師灌頂真言之中,我們如法地修持就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故玉琳琇國師常持此經,及此佛號。”

玉琳國師(通琇禪師),他經常有持誦《藥師經》。我們原來也講過玉琳國師的因緣,他前生是一個書記師,就因為身材矮小,而且駝背,給人家譏笑,他就發願持《藥師經》,所以第二生福慧莊嚴,作為順治皇帝的國師,第二生仍然還是常持《藥師經》。

“以是禪、教、律、淨之總持法門,故受持者,或生淨琉璃世界,或生極樂世界。”

你看,印光法師對於藥師法門的讚歎是說什麼呢?說藥師法門就是禪、教、律、淨的總持法門,她圓滿地包含了禪宗、教下、律宗、淨土宗,其實也還包括了密宗,所有法門都在其中,號為總持法門。

禪來說,你看,我們說秘密禪、祖師禪、如來禪,都在藥師法門之中,即生成佛之禪、轉惑成智之禪、頓悟成佛之禪,都在其中了。

教下來說,教,天台宗、賢首宗、法相唯識宗,這些都在說明十法界的性相;藥師法門裏麵也就是開示我們,怎樣將凡夫的生死煩惱相轉變為聖者的解脫相、福慧莊嚴相、圓滿相,轉凡夫的一切不夠、有缺乏、有缺陷的這些不完美的相為圓滿相,事實上,方法、善巧方便都在其中了,所以是闡十法界的性相,教下的法門也在其中。

律宗來說,藥師佛有第五願,得戒清淨願。

淨土宗來說,第一個方麵是藥師法門有特別強調要受持八關齋戒。我們看《觀經》上麵說,就算受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加上信、願、行,都能夠中品中生以上;如果能夠常持戒,能夠中品上生,乃至於更高的往生品位。第二個方麵是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修藥師法門能夠得到八大菩薩臨終接引。所以她也涵攝了淨土宗的妙義在其中。

密宗來說,她是唐密裏麵一個完整的、獨立的法脈,也是總持法門。所以如法地受持,能夠隨願往生極樂,或者淨琉璃世界。

“待至豁破凡情,圓成聖智,則直契寂光,東西俱泯。而複東西曆然,隨願往生,則與彌陀、藥師,同歸秘藏。是名諸佛甚深行處。”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往生的話,就能夠“豁破凡情,圓成聖智”。從性上來說是“直契寂光,東西俱泯”,沒有什麼東方淨土、西方淨土的分別,從性德上來說是法界圓融體,都是一法身,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所以說“直契寂光,東西俱泯”。

但是另一方麵,如果我們從相上來說,還是“東西曆然,隨願往生”,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是從相上來說,東方淨土、西方淨土,都是曆然存在,無所得中無盡得,從無所得的如所有智之中能夠顯發盡所有智,能夠隨願往生極樂世界或者淨琉璃世界。生到以後,能夠與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同歸秘藏”,同歸心地的三德秘藏,圓滿顯發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我們真如妙心的體、相、用,就在這個三德秘藏之中了。所以說“諸佛甚深行處”就是指我們自性本具的三德秘藏。

底下的一段是通過三重的比較來顯示能夠聽聞到藥師佛名的殊勝難得。

第一重,我們是人身難得。

佛陀叫著阿難的名字說:“人身難得”。我們在生死輪回之中要得人身是非常難的,並且很短暫,容易失去。人命呢,壽命非常短暫;而地獄呢,惡道是易入而難出,而且壽命很長,受苦的時間很長。距離我們最近的等邊地獄,它一天都等於人間九百萬年。所以以那個時間來看人生就是電光石火,一刹那間。我們認為一百年好像很長,事實上是一刹那間、一瞬間。所以得人身者如爪上塵,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並且從時間來看,得人身的時間也是非常非常短暫的。但是得到人身以後,要聞佛法是更難。

第二重,“於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你看有很多的人雖然得了人身,但是他沒有善根,所以他對於三寶沒有信心,或者甚至於連三寶的名字也聽不到,或者就是見到了三寶的形像,見到了住持三寶,也難於相信,難於起恭敬心。而對於自己的自性三寶,我們自性之中含藏的覺、正、淨,更是不懂、不理解,更加不要說起尊重了,所以難於尊重。不知道尊重己靈,就迷惑顛倒,廣造墮三惡道的因。這樣子的愚癡眾生非常多。

第三重,就是相比較起來,得人身和信三寶還容易一些,而要能夠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更是難中之難,“複難於是”,所以可以知道,對於藥師佛的果德和不可思議的方便妙用難信能信,難解能解的人是何等地稀有難得,是已經於無量諸佛前種善根。

接下來就是功德無盡。

【阿難!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而廣說者,劫可速盡,彼佛行願善巧方便,無有盡也!】

佛陀的德行不可思議,信解固然難得,並且佛陀的功德,因為無窮無盡,要說呢,也是難以盡說。前麵是難以真正完全透徹地理解,底下就是說,不要說理解了,就是說你能夠把藥師佛無窮無盡的功德要說出來,都難以說盡,難以盡說。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功德,我用一個劫有餘的時間還說不完。”

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功德,能夠令聞者,令眾生聽聞他的名號,就一切災難悉皆消除,一切所求都能滿願呢?是因為藥師佛在過去菩薩位中、因地之中修了無量的菩薩行,廣修六度萬行,發了無量的廣大願,並且有無量的善巧方便來利益教化眾生,所以這是他成佛果地以上才能夠真正地圓滿具足無量善巧方便。

“我”是指釋迦牟尼佛,我釋迦佛要來說藥師佛無盡的功德,難以說盡,難以說盡藥師佛慈悲救濟一切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的無量功德。

不單單是佛果地上的善巧方便,救度眾生的妙用是無窮無盡的;就是藥師佛在過去行菩薩道的時候,因中所發的廣大誓願,廣大的六度萬行也難以說盡。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若一劫、若一劫餘,我用比一個大劫還要多的時間來廣說藥師佛的無量行願和善巧方便,也還是說不完的。因為劫的時間雖然是非常漫長,但是到底還是有窮盡的,而藥師佛的廣大行願和果地的善巧方便是無有窮盡的,怎麼說也說不完的。所以這是顯示藥師佛的因行與果德的廣大無邊,“無有盡也”。

那麼到此地,我們前麵都是重點在說消災。

菩薩弘傳

接下來的經文就是救脫菩薩出來啟請佛說藥師佛的延壽法,救脫菩薩是這一段的請法者。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

如來前麵開示了藥師佛的甚深的廣大行願和果地功德,而且有無量的善巧方便。這個方便是哪一些方便,怎樣來運用呢?一定就會有當機的大菩薩來弘揚藥師法門,好像老師開示了根本的道理,學生就去發揚光大。

那麼現在呢,救脫菩薩來弘揚藥師法門了。他就特別注重於消災延壽,所以我們現在漢傳佛教裏麵,藥師佛都是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但是事實上這樣稱念藥師佛聖號是不完整的,藥師佛的無量功德當然不僅僅是消災延壽。

但是救脫菩薩特別注重於從延壽的角度來弘揚,說了三個方麵:第一個是救病難以延壽;第二個是救國難以延壽;第三個是救眾難以延壽。

第一個是對於那些病人,有重病的人,告訴他怎樣來建立藥師壇場,將橫死轉為康複;第二是救國難,國家有災難的時候,亂世之中老百姓也生活不安寧,所以要救國難來延壽;第三是救眾難以延命。

這時候聞法的大眾之中,有一位菩薩摩訶薩,德號名為救脫。這是從大悲救苦的角度來立名的,救度苦難的眾生,讓他們脫離輪回之苦,脫離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所以名為救脫菩薩。他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來,如果從內層來說,是從法空智慧座上起大悲利他之行。然後依著請法的禮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地曲躬,彎腰問訊,合掌來向佛稟白提問。

接下來就是講說延壽法,延壽法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個是講病患垂危,眾生病得很重的時候,當時的情景;

第二個是說神識受報,雖然軀殼還在人間,氣也還沒有斷盡,但是神識已經離開軀殼,已經受到閻羅王的審訊了;

第三個是講作福延命,通過一些培福,修藥師法能夠延續壽命;

第四個是勵力行善,他起死回生以後,轉危為安以後,不敢再造惡了,心也轉過來了,所以勵力行善。

我們先看第一部分,病患垂危。

【大德世尊!像法轉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唇乾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涕泣圍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