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橫空出世(1 / 3)

第一五六章 橫空出世

曹彬攻下池州的消息迅速傳到荊州,潘美和樊若水立刻帶領修建好的大船趕往池州與曹彬彙合,進而共同攻向采石磯,以便在那兒架設浮橋。

在前往池州的路上,樊若水越想自己的設計,心裏就越是緊張。自古從未有人在長江上架設浮橋,原因就是長江水流湍急,船隻不容易固定,還有就是對岸兵力若是不弱,定然會派兵阻攔。如今南唐兵力並不強大,何況他們也不會想到大宋會在長江之上獨創出架設浮橋的想法。那麼如今令他真正憂慮就是長江水流的問題了。畢竟是第一次,樊若水也是擔心萬一架設失敗,不但自己無法在大宋立足,更會讓大宋十萬大軍無法順利渡過長江,到時候若是南唐調集兵力守護對岸,那麼縱使大宋最終渡過了長江也定然是損失慘重。

想到此,樊若水不禁害怕起來。為了以防萬一,他決定還是在水流略緩的石牌口試架浮橋,然後再移動到采石磯。雖然石牌口江麵比采石磯寬闊,但是他已經有了采石磯江麵精確的寬度,也不怕到時候浮橋的距離出現問題。

等到了池州,樊若水就把自己一路之上的想法告訴了曹彬。由於事情重大,曹彬和潘美商議半天,方才決定同意樊若水的決定。

由於擔心在石牌口架設浮橋時受到南唐軍的幹擾,曹彬決定先攻下銅陵,然後回師攻下石牌口。隻要守住池州和銅陵兩大城池,樊若水就可以放心地在石牌口架設浮橋了。因此曹彬決定由潘美帶兵守護池州城和準備架設浮橋用的大船,自己帶兵攻打前方的城池。

銅陵是大宋水軍從池州攻向江寧的畢竟之路。銅陵曆來就被稱為“銅都”。銅的采冶始於商周,盛於唐宋。李白曾經作詩描寫銅陵冶銅場麵:“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郝朗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春秋戰國時期,銅陵地區先後屬吳國、越國、楚國。秦統一中國後,銅陵屬彰郡。西漢時彰郡改為丹陽郡。銅陵地區先後屬丹陽郡春穀縣、陵陽縣。東漢時期,設置銅官鎮(在今銅陵縣城)。三國時期,銅陵地區先後屬吳國丹陽郡春穀縣、臨城縣。西晉時期,銅陵地區屬宣城郡春穀、臨城二縣。東晉義熙年間(405——418),由於北方戰亂,大批山西流民進入此地,在此僑置了定陵縣,縣治設在今順安鎮。定陵縣的設置,使今銅陵地區的區域大體確定下來。隋統一後,將定陵縣並入南陵縣,屬宣城郡。唐朝前期,銅陵屬宣城郡南陵縣;唐朝後期,從南陵劃出工山、安定、鳳台、歸化、豐資五鄉,設置義安縣,縣治在今順安鎮,屬宣州。五代時期,仍為宣州義安縣。南唐保大九年(951),改義安縣為銅陵縣,屬升州。

十月的銅陵秋高氣爽,陽光照耀在人的身上說不出的舒服。銅陵守將韓辛鐸照例到四個城門依次巡視著。自從周世宗柴榮在二十多年前率領趙匡胤、李重進等大將奪取了南唐淮北之地,南唐的土地上就再也沒有發生過戰爭。韓辛鐸實在想不出自己的城池會有什麼危險,所以他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翻身準備回府。昨晚這裏的一個富豪世家為了能夠得到極地的出關稅收,特意給他送了兩個美女。雖然經過了昨夜的銷魂,但是一想到那兩個美女,他的心裏就有種馬上飛回去的衝動。

韓辛鐸騎馬快要到自己的府邸時,北麵的城牆上傳來了緊急的銅鑼聲。聲音急促,熟知軍營規矩的人都可以猜到隻有在發生了重大軍情時,守城的士卒才會發出如此聲音。韓辛鐸馬上縱馬向北城牆趕去,快馬加鞭,就連路上的小攤小販被他的馬推翻了都已經顧不上了。

到了北城牆,韓辛鐸跳下馬來,快步奔上城頭,不用旁邊的部署向他彙報敵情,放眼望去,城牆下麵的情況一目了然。大江之上,數不清的船隻正向城牆靠近,船隻上標有“宋”的旗幟在威風中迎風招展,向城牆上的士卒們宣言著自己的身份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