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比往年要冷啊。”從明朝撤兵回到漠北大草原,看著到處都是白雪皚皚的一片,俺答陷入了深深的憂慮當中。
自從去年九月開始,氣溫大降,北風吹雪。牧民們還沒開始準備過冬的草料,牧草就被突然來襲的大雪給埋住了。沒有牧草,馬牛養怎麼過冬?而且這幾個月來,雪一直下個不停,天氣是越來越冷,很多牛羊被凍死了,這真是雪上加霜。
“大汗,這樣下去可不是辦法啊,咱們南下過冬吧?”一個將領說道。
所謂南下過冬,就是再次帶兵打過長城,到牛羊都帶到明朝去放牧。
“天要絕我蒙古啊,看來我們不得不南下了。”除了將天災轉嫁到明朝,俺答也沒有什麼辦法可想了。
“大汗,這不妥吧?咱們剛剛和人家達成和議,轉眼就翻臉不認人,這...”三娘子勸道。
“沒辦法,是老天逼得我們沒了活路,我們不得不南下奪食了。”
這時,一個將領突然想起了什麼,說道:“大汗,建州女真族的頭人王杲曾派人來商議共同南下攻明。”
“人呢,還在不在,馬上把他叫來。”
“在,我馬上去把他叫來。”
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建州就是金的後代。為什麼叫建州呢?因為他們居住的地區長白山一帶就叫建州。建州在這個時候,還沒有進入農業社會,還不知道種地,生產很落後,文化當然也很落後,比蒙古還落後。對於這個比自己還落後的民族,蒙古把它當成了難兄難弟。
女真族靠打獵、采人參過活。把獸皮、人參一些奇特的物產跟漢人、朝鮮人交換他們所需要的布匹、鐵鍋一類的東西。所以建州人的經濟生活跟漢人、朝鮮人分不開。後來由於人口的增加,對糧食的生產感到很迫切了。但是他們自己不會種,怎麼辦呢?找漢人、朝鮮人替他們種。於是通過戰爭把漢人、朝鮮人俘虜過去作他們的奴隸。建州貴族自己是不參加農業勞動的,農奴也不是他們本族人,而是俘虜來的漢人和朝鮮人。
他們通過以物換物的方法從漢人那裏取得鐵器。到了十五世紀後期,他們俘虜了一些漢人鐵匠,自己開始開礦、煉鐵。有了鐵器,生產水平提高了,就連蒙古人也要從建州女真那裏買鐵器。
明朝時期,女真分為三種:分布在現在的鬆花江一帶的叫海西女真,因為鬆花江原來的名字叫海西江;分布在長白山一帶的叫建州女真;住在東方沿海一帶的叫“野人女真”。
相對而言,“野人女真”的文化最落後,海西和建州又稱為熟女真,“野人女真”又稱為生女真。“野人女真”經常活動在忽剌溫江一帶,因此野人女真又稱為忽剌溫女真,也叫“扈倫”。
而這三類女真人分布的地區大致是這樣:東邊靠海,西邊和蒙古接近,南邊是朝鮮,北邊是奴兒幹(現在的庫頁島)。在明朝建國以後,西邊就是明朝,南邊是朝鮮,北邊是蒙古。
在明朝年間,東北建州族的曆史也就是跟蒙古、朝鮮、明朝三方麵發生關係的曆史。
明朝對這三種女真采取什麼政策呢?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所謂分而治之就是不讓他們團結成為一個力量,老是保持若幹個小的單位。所以從明太祖建國以後起,直到明成祖的幾十年間,明朝經常派人到東北地區去,跟三種女真的各個地區的酋長聯係,封他們的官,建立了一百多個衛所,用這些酋長充當衛所的指揮使。
這樣做對這些女真族的上層分子有沒有好處呢?有好處,他們接受了明朝的官位以後,就得到了一種權力。明朝政府給他們一種許可證,當時叫作“勘合”。有了這種“勘合”就可以在每年一定的時候到明朝邊界來作買賣。沒有這個東西就不行。對那些大頭頭,明朝政府就封他們為都督。
曆史上最早的建州族領袖有這麼幾個人,一個叫猛哥帖木兒(這是蒙古名字,當時受蒙古的影響),另一個叫阿哈出。這兩個人是首先跟明朝來往,受明朝政府封官的。猛哥帖木兒後來成為明朝所建立的建州左衛的酋長,阿哈出是建州右衛的指揮使。根據朝鮮的曆史記載,阿哈出和明成祖有過親戚關係(這點在漢文的記載中沒有)。
永樂時代,明朝又派了大批官員到東北庫頁島地區建立了一個機構,叫“奴兒幹都司”。至此,明朝前前後後在東北地區建立了一百八十四個衛所。這些衛所建立以後,明朝政府有什麼軍事行動,譬如跟蒙古打仗,這些建州酋長就派兵參加明朝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