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7章 伐明(2)(2 / 2)

決心一下,薑壤連忙叫來心腹,派人聯絡破寇軍商量關於投誠的事情。等心腹一臉激動的領命而去。薑壤又考慮自己是否應該去勸一下大同巡撫如果自己能夠將衛景瑗勸降成功,那自己未投降就先立一功,破寇軍應該更能重用自己。但衛景瑗是否能夠被自己說服,薑壤很沒有把握。衛景瑗是一個酸腐不堪的儒生,而且性格及其固執,愛認死理,這樣的一個老頭,薑壤別說去勸就是想想也覺得頭疼。薑壤想了半天,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個想法,現在一切小心為上,不能因小失大。

這時的破寇軍正在向朔州集結,大概有十個標,五萬人馬。楊靖在派人與李自成談判時就已經下了一定要拿下大同、宣府的決心。開始不動是因為擔心自己攻下京師側翼,成為天下的眾矢之的。現在李自成在前邊頂著,自己還有什麼好怕的?至於自己搶在李自成之前攻下京師,楊靖倒也想過。現在京師雖有京營官軍幾十萬,但這些兵大爺根本就沒聽過炮響。讓他們列列隊,在老百姓麵前耀武揚威一下還行,至於打仗,不要說懂得兵事的文臣武將對其嗤之以鼻,就是崇禎皇帝也沒對他們抱過什麼希望。所以這時候的京營軍隊就是一群垃圾,楊靖要想進攻京城,對其完全可以無視。

各地地方對京師的馳援部隊,楊靖也考慮到了,知道援兵根本來不及救援京師。江南的援兵遠在萬裏之外,而且還要防備張獻忠之輩,難以抵達京師,何況南兵戰爭經驗不足,柔弱不堪,即使過來也起不到什麼作用;河南、陝西兩省都在大順軍的控製之下,官軍早被消滅了,崇禎指望不上;山東李澤請的兵馬人數不少,距京師也比較近,可是看他的所作所為,就知道此人除了貪財戀權,簡直是一無是處。膽小怕事也就算了,而且庸碌無能,膿包一個。楊靖覺得自己大軍一動,李澤請不投降就已經不錯,至於救援京師,給他一個膽子,他也不敢;最讓人擔心就是山海關的吳三桂,但楊靖仔細分析了一下這個人。吳三桂開始英勇救父,後來在鬆山之戰中率先逃跑,而且平常也沒有什麼大作為,能走到現在這個地位,完全是因為關寧軍的主將要不投降,要不戰死,隻剩下他這個紈絝子弟來接任了。他身為世家子弟,父親已經在京師為大明效力了,在此改朝換代的時機雞蛋是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的,為了他吳家的利益傳承,他還會為大明奮不顧身嗎?楊靖覺得不可能,吳家這樣靠投機起家的世家大族根本就沒有什麼華夷之防和忠心。這樣一來,關寧軍對破寇軍的威脅也可以排除在外,進攻京師也不用考慮此人。所以楊靖在洪濤擊敗李過後,對搶在李自成前麵拿下北京城,抓住崇禎小兒,在政治上占據主動的想法很是心動。

可是令楊靖失望的是,傅山等人不同意這麼做。他說了幾點原因,徹底打消了楊靖的想法。曆史上殺死前朝帝王而開國的很少。漢取代秦劉邦沒有殺死秦王子嬰,不僅沒有殺,而且還封其為宰相;唐取代隋李淵也沒有殺隋煬帝,隋煬帝是被宇文家殺的。曆史上殺死前朝皇帝的,即使有那也是等政權穩定以後,比如著名的李後主就是過了十幾年才被殺死的。這些開國皇帝不殺前朝皇帝有可能是因為輪不到自己殺,有可能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容,還有可能就是怕前朝遺民反彈作亂。

最重要的就是第三個。每個朝代都會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跟隨著,即使朝代已經亡了,他們也不會忘記它,而是將自己的忠心寄托在末代的皇帝的身上。如果皇帝不死,他們有了寄托,即使不情願,但也會安安穩穩。但若皇帝被殺了,那他們就很可能忍不住起兵為其報仇。劉邦善待子嬰、對秦人約法三章得到了關中的民心,而項羽卻將子嬰殺了而失去了關中的民心。隋末,宇文家殺了楊廣,不論是忠心的隋朝臣子,還是已經造反的義軍,不論是真心的還是假意的,都群洶湧湧要為楊廣報仇。

崇禎皇帝性格剛硬,若真的麵臨兵臨城下的局麵肯定會自殺殉國。破寇軍若是進攻京師將崇禎逼死了,楊靖可以想象,天下的各股勢力都會為了迎合民心,喊著“為崇禎報仇”的口號與自己誓不兩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