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傳統政治文化之總崩潰(3 / 3)

當初,義和團在直隸、京津地區的迅速發展,引起清廷的不安。在如何對待義和團的問題上,清廷內部多次發生激烈的爭吵,有人主“剿”,有人主“撫”。最終,慈禧太後“決計不將義和團剿除”,認為“以之抵禦洋人,頗為有用”。主撫派占了上風。從此,義和團在清廷的默許下大批進入北京和天津。同時適逢八國聯軍攻破大沽炮台,中國於是揭開假麵具,正式向全世界宣戰。這是曆來既傲慢又幼稚的民族特征所演出的滑稽慘劇,最後為自己製造了政治上與經濟上無窮的負擔,清朝的命運也隨著到了末路。

五 科舉廢除與帝製推翻

傳統的中國,在製度方麵可以帝製為象征,在文化方麵可以科舉為象征。經過西洋七十年的打擊之後,自宋以下勉強支持的中國不能再繼續掙紮,傳統中國的兩個古老象征也就隨著清朝一並消滅。

義和團之亂平定以後,清廷就明令廢除八股文。1901年後,隨著清廷“新政”的推行,政治、軍事、工商、法律、教育文化等方麵發生一係列變革,對新式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廢科舉幾乎成了全國上下的一致呼聲。1902年清廷頒布《欽定高等學校章程》,鼓勵高等學堂開設算學、物理、化學、曆史、地理、動植物和外文。終於,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等一批實權大臣聯合上奏,要求廢除科舉製,大力興辦學堂,得到了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的批準,下詔從1906年停止所有科舉考試,科舉製遂壽終正寢。

科舉既被廢除,從此專靠新式學校培養人才。國內遍立學校之外,又派學生往東西各國留學。

早在19世紀70年代,清廷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倡導發起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洋務運動,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挽救垂死的清王朝。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後選派了一百二十名十歲至十六歲的幼童赴美留學。這是近代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學生。

第一批留學生雖然派出得很早,但最大規模的官費留學還是美國退還庚子賠款以後的事。

義和團亂後,清廷在政治上仍不肯真正改革,直到日俄戰爭後,俄國的失敗觸動了他們,當時輿論大都認為這與俄國未行憲政而日本實行了憲政有著密切關係。迫於形勢和輿論的壓力,1905年10月,清廷派載澤、端方、戴鴻慈、李盛鐸、尚其亨等五大臣分赴日本及歐美各國“考察政治”。次年,出洋考察的大臣們陸續回國,建議朝廷詔定國是,仿行憲政,以便安撫人心,穩定大局。慈禧太後經過反複考慮,采納了他們的意見。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宣布“預備仿行憲政”。但是,清廷並無立憲的誠意,而是企圖借立憲之名,實行中央集權、滿族貴族集權。1908年8月27日,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大清皇帝的統治“萬世一係”,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一切頒行法律、召集開閉解散議院、設官製祿、統率海陸軍、宣戰媾和、訂立條約、宣布戒嚴、司法等大權,全在君主一人手中。特別是用人、軍事、外交等大權,議院根本不得幹預。清廷此舉進一步暴露了它根本沒有立憲的誠意。

1911年5月,清廷宣布成立第一屆責任內閣,在內閣大臣十三人中,滿族貴族占了九人,而其中皇族又占五人,被稱為“皇族內閣”,軍政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族親貴手中。這就暴露了“預備立憲”的騙局,引起了地方軍閥、官員和立憲派的普遍不滿,清廷變得更為孤立。立憲派認為清廷此舉“不合君主立憲國公例”,要求另外組閣。清廷斷然拒絕了他們的要求。各省谘議局聯合會發表《宣告全國書》,痛苦地承認“希望絕矣”。立憲運動徹底破產。

庚子以後不能說清廷一事未做。但所做的事都嫌太晚,並且缺乏誠意,終致大清的政權被推翻;戰國諸子所預想、秦始皇所創立、西漢所完成、曾支持中國兩千年的皇帝製度,以及三千五百年來曾籠罩中國的天子理想,也都由清帝退位時輕描淡寫的一紙公文宣告結束。

帝製先取消了科舉,象征傳統文化大崩潰的開始;然後帝製自己也被取消,象征傳統製度大崩潰的開始。所餘的是一個在政治文化各方麵都失去重心的中國,隻有一個外表上全新的麵孔聊以自慰自娛。積弱不堪的民族文化從此要在新舊的指針一並缺乏之下盲目地改換方向,亂尋方向;前途茫茫,一切都在不可知的定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