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乾嘉學派
王陽明以後,理學日益空疏虛偽,因而引起反動,產生了清代實事求是的樸學。這種實學可說是一個對理學徹底批評與推翻的運動,它以考據為中心,注重於資料的收集和證據的羅列,主張“無信不征”,以漢儒經說為宗,從語言文字訓詁入手,主要從事審訂文獻、辨別真偽、校勘謬誤、注疏和詮釋文字、考證典章製度以及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論的闡述及發揮,也不注重文采,成為清代學術思想的主流學派。樸學盛於乾隆、嘉慶,故又稱“乾嘉學派”。其啟蒙運動之代表人物,有顧炎武、胡渭、閻若璩等。其全盛運動之代表人物,有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等。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綜觀二百餘年之學史,其影響及於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曰‘以複古為解放’。第一步,複宋之古,對於王學而得解放。第二步,複漢唐之古,對於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複西漢之古,對於許鄭而得解放。第四步,複先秦之古,對於一切傳注而得解放。夫既已複先秦之古,則非至對於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
二 科學不發展
明末以下傳入中國的西洋科學並未發生多少影響。蔣方震在為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作的序中表現如下意思:一是清政府以異族入主中原,知識分子為了逃避政治迫害,不敢研究經世致用之學,遂埋頭於訓詁考據之中。二是緣於社會之風尚,中華民族富於調和性,尊重傳統,不如西方文明富於懷疑精神,敢創新,這也是科學的一大障礙。三是中國人崇尚談玄,不善實幹,中國精神是藝術的,而不是科學的。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