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1839)
一 疆土
大清帝國的疆土可與漢唐盛時相比擬。關外各地先後統一,入主中國後又向西北發展,乾隆時代清朝的領土達到最廣的限度。清朝全盛時疆域十分遼闊,北起漠北和外興安嶺,南至南海、東沙、中沙、南沙、西沙諸群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和蔥嶺,東至庫頁島和台灣。清廷所繪製的地圖明確地記載了當時中國疆域的四至。
二 對漢族之壓迫——剃發
滿人雖在關外時就受了中國文化很深的影響,但初入關後對漢族極力壓迫,勉強漢人剃發改裝,表示他們被征服的地位。清軍初進北京,攝政王多爾袞即下令,“凡投誠官吏軍民”,一律剃發,聖人之後也不能例外。剃發易服嚴重傷害了漢人的民族感情,直隸三河縣首先發難,起而反抗,各州縣隨即響應。多爾袞迫於形勢,隻得取消剃發令。第二年,南明福王被俘,李自成也已敗亡,多爾袞以為大局已定,再次降旨剃發。江南士民大憤,蘇州、嘉興、鬆江等已降州縣紛紛擊殺清朝官吏,起兵抗清。著名的江陰抗戰亦起於剃發令的頒布。清軍圍攻江陰,遭到頑強抵抗,曆時三月。城破後,清軍屠城三日,“滿城殺盡,然後封刀”。
同時當然也有人特別殷勤地趕先改從滿俗。弘文院大學士馮銓、禮部侍郎李若琳沒等剃發令下,就搶先剃發,以示效忠。有同僚攻擊馮銓曾是閹宦魏忠賢黨羽,馮銓便攻擊對方曾歸順“反賊”李自成,一時醜態百出。
三 對漢族之壓迫——旗地
隨著八旗軍民進入北京,清朝下達了圈地令。圈占的土地統稱為“旗地”。旗地在理論上是明朝的官田與無主的田地,但實際民房以及塋地也往往被圈。民田被占的也不少,並且圈占的目的不見得都為耕種,很多人失去土地,流離失所,處境困苦不堪。曆代被外族征服時所必有的漢奸又助桀為虐,有主的民田被占的因而更多。
滿族王公貴族及八旗官兵在旗地上建立起各種屯莊,為了保證屯莊上有足夠的奴仆為其耕作,在順治初年清朝統治者還實行了逼民“投充”的政策。即允許各旗招收“貧民”以為“役使之用”,後來竟發展到“不論貧富,相率投充”的地步。而富者或害怕土地被圈,或為逃避賦役,或為尋求庇護,則攜帶房屋、土地投充。而漢人一旦投充,在身份上便降為奴仆,失去了人身自由。
四 對漢族之壓迫——降臣
清朝雖在關內關外都曾得明朝降臣的助力不少,但降臣有罪必受重刑。陳名夏降清後,任吏部侍郎。順治八年(1651),張煊彈劾他“結黨營私”,陳之遴奏劾他“諂事睿親王(多爾袞)”。順治十一年(1654)因倡言“留發複衣冠,天下即太平”又被寧完我彈劾。第二天,順治帝親自訊問,侍臣當眾宣讀寧完我的劾奏,不等侍臣讀畢,名夏極力辯白。帝大怒:“即使要辯解,為何不等宣讀完畢?”命陳名夏跪著與寧完我對質。刑科右給事中劉餘謨、禦史陳秉彝替陳名夏緩頰,雙方爭執不下。劉餘謨喋喋不休,帝為之大怒,下令將其革職,審訊繼續進行。陳名夏被轉押吏部,吏部主張論斬。後又改絞死。陳名夏之子陳掖臣被押到北京,杖四十,流放東北。
後來乾隆皇帝又在國史中特立《貳臣傳》一項,專門去侮辱已死的降臣與降臣的子孫。《貳臣傳》分甲乙兩編,共收入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一百二十餘人。如祖大壽等人,是當時清政權花了很大工夫爭取過來的。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百年之後,會被列入《貳臣傳》中。
五 對漢族之壓迫——文人
因文人對先朝不能完全忘情,所以清初也對他們壓迫得最烈。一切結社都被禁止,科場中也屢次借題威嚇。順治九年(1652)三月,大學士範文程等言:“會試中式第一名舉人程可則,文理荒謬,首篇尤悖戾經注。”命革中式,並治考官罪(蔣良騏《東華錄》)。
世宗時,猜忌更深,文字獄愈烈。雍正六年(1728)的曾靜、呂留良之獄,致使早已作古的呂留良、呂葆中父子被開棺戮屍,梟首示眾;呂毅中斬立決;呂留良諸孫發遣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家產悉數沒收。呂留良的學生也受到株連,或斬或流放。而曾靜供詞及懺悔錄,集成《大義覺迷錄》一書,刊後頒發全國所有學校,命教官督促士子認真觀覽曉悉,玩忽者治罪。又命人帶領曾靜、張熙到各地宣講。乾隆帝繼位後,將曾靜、張熙解到京師,淩遲處死,並列《大義覺迷錄》為禁書。
雍正年間,翰林院庶吉士徐駿在奏章裏,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雍正見了,馬上把徐駿革職。後來又在徐駿的詩集裏找出“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於是雍正認為這是存心誹謗,照大不敬律斬立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