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傳 略
《史記·晏子列傳》雲: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又雲:
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
晏子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史稱曆事齊靈公、莊公、景公,則當在公曆紀元前五五七年至前四九四年左右。
第二節 書 本
《漢書·藝文誌》雲:
《晏子》八篇。
《史記·晏子列傳》,《索隱》曰:
嬰所著書,名《晏子春秋》,今其書有七十篇。
《史記正義》曰:
《七略》雲:《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
孫星衍雲:
《晏子》八篇,見《藝文誌》,後人以篇為卷,又合《雜》上下二篇為一,則為七卷。見《七略》及《隋誌》。宋時析為十四卷,見《崇文總目》,實是劉向校本,非偽書也。《晏子》文最質古,疑出於齊之春秋,即《墨子·明鬼》篇所引。嬰死,其客哀之,集其行事成書,雖無年月,尚仍舊名。凡稱子者,多非自著,無足怪者。柳宗元文人無學,謂墨氏之徒為之,可謂無識。
陳直雲:
案列國以來,春秋名書之義有三:有紀一人之事者,《晏子春秋》是也;有成一家之言者,《虞氏春秋》、《呂氏春秋》是也;有紀一時之事者,《楚漢春秋》、《吳越春秋》是也。名雖同而派別微異,此書即後代別傳之胚胎,實為子部支流。紀昀《四庫全書提要》入於史部,未免循名而失實矣。
觀以上二說,則《晏子春秋》既非晏子自著,亦非後世偽書,其所以名為“春秋”,則由其為紀晏子一人之事,而所以列於子家不入史家,則又以其所記重在乎學說也。
《晏子春秋》內外篇之目如下:
《內篇諫上》第一凡二十五章
《內篇諫下》第二凡二十五章
《內篇問上》第三凡三十章
《內篇問下》第四凡三十章
《內篇雜上》第五凡三十章
《內篇雜下》第六凡三十章
《外篇重而異者》第七凡二十七章
《外篇不合經術者》第八凡十八章
今欲研究晏於,下列各書可供參考:
黃以周校《晏子春秋》
蘇與集校《晏子春秋》
劉師培《晏子春秋補釋》
第三節 學 說
《漢書·藝文誌》儒家類首列《晏子》八篇,而《晏子》書多毀孔子之言,故後之學者,以謂晏子不當入於儒家,當入於墨家。如柳宗元則以為墨子之徒之所為是也。不知在孔子以前,儒家非孔子所專有,猶道家非老莊所專有也。儒家非孔子所專有,則孔、晏二子同為儒家,而晏子非孔,正猶孟、荀二子同尊孔子而荀子非孟子耳,曷足怪耶?然孔、晏同時,孔子亟稱晏平仲,孟子雖不屑稱管仲、晏子之功,然亦甚稱道晏子之言,則晏子書之毀孔子者,必為晏子之徒稱其師之說以為之,其說尚當在孟子之後,不然,恐孟子之攻晏子,當不亞於攻楊、墨矣。
然則晏子之為儒為墨,殆不能以其是否毀孔而定,而當細究其立說之宗旨,然後明耳。今䌷繹《晏子》全書之要旨如下:
愛民 晏子之言,幾可謂無一不本於愛民,今述一二則,以見其概。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饑寒者,令所睹於塗者無問其鄉,所睹於裏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內篇諫上》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