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鳥銃專家趙士禎(1 / 2)

五月二十八日下午,一個老者走出驛館往紫禁城走去。他走進皇城之後,就被把門和巡邏的衛兵們盤問了好幾次,不過他並沒有生氣而是每次都很配合的拿出自己的證明。

這位老者就是趙士禎,他當然清楚因為就是完全一身布衣打扮,進入皇城引起了衛兵們的注意。想到這裏,進入午門之後在去武英殿的路上,他不禁感慨萬千。

他竟然在有生之年又再一次來到了紫禁城,並且一會還要在武英殿見到當今聖上。當年他科舉連續不第,最後因為他祖父趙性魯,而受蔭進入太學。後因為他自己的書法而被當時萬曆皇帝賞識,而直接由布衣進入仕途,先是鴻臚寺主簿,後升為中書舍人。

不過也因為他是由布衣入仕,為當時其他官員所看不起,加上他力主製造火器更是得罪了不少人。當然開始因為皇帝的賞識,他還是頗受到重用,他還給皇上上疏了十幾道奏折,力主在軍隊中推廣自己發明的鳥銃等火器。但是隨後隨著萬曆怠政,他也是好幾年見不到皇上一麵。加上對自己製作發明鳥銃一直鼎力支持的溫州同鄉遊擊將軍陳寅也致仕歸鄉,他也有些心灰意冷便一同辭職回鄉了。

他辭職之前見不到皇上的麵,吏部的官員也不搭理他,他最後的連向辭職都不知道,悄無聲息的離開了北京回了浙江老家。他正在老家安度晚年之時,回鄉之後還一直和他經常有來往的陳寅去年找到了他。因為前年的薩爾滸之敗,陳寅這個老將重新被朝廷啟用,於是陳寅就想讓他一起去遼東前線。

陳寅對火器鳥銃也很熱心,他趙士禎最早就是在陳寅的軍中看到西洋番銃深受啟發開始對火器鳥銃感興趣的。並且因為同鄉的關係,後來他發明出迅雷銃等新型鳥銃時,陳寅都給他很大支持,並在自己軍中讓士兵們使用進行實驗訓練。所以陳寅提出讓他去一起遼東,並在鳥銃方麵幫助自己時,盡管他已經六十多了,依然一口答應了陳寅的請求。

他到了遼東之後,就在陳寅軍中以私人幕僚的身份幫助其管理鳥銃。多半月前,他突然接到聖旨,讓他進京麵聖。他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北京之後,才知道是戶部尚書李汝華在一次廷議遼東軍事時,向皇上舉薦了自己。

可是他和李汝華並不認識,他到北京之後,首先去拜訪了李汝華。他自己隻是一個布衣而已能到與他素昧平生的二品大員李汝華的舉薦,他當然要上門拜謝。他拜訪過李汝華之後,才得知原因。

原來李汝華的老師沈思孝在是當初張居正奪情事件中被廷杖的五人之一,當時他也是處於義憤利用自己當時經常見到皇上的便利從中斡旋予以調護,減輕了幾人的懲罰。沈思孝對此事一直銘記於心,隻是一直沒機會表達,後來就曾經跟李汝華說起過他趙士禎,稱讚他是“他途入仕”的名士。後來對他無意中聽對火器也很關心的袁可立說起他是遼東陳寅軍中效力。於是李汝華就在那日商議遼東軍事的早朝之上,向皇上舉薦了自己。

等他明白原因之後,他還是再次對李汝華舉薦自己表達了謝意。他當時從李汝華家走出後很是感歎,一飲一啄皆有因果,沒想到這次被舉薦竟然是因為他在三十多年前的幫助了幾個人的原因。之後他就在一直呆在驛館之中,他是一布衣,浙江同鄉的官員並怎麼看得起他,他當然也不會自討沒趣。他離開北京快十年了,之後又去拜訪了那個幫助發明出魯密銃的魯密國人朵思麻後,就安心在驛館等待皇上的召見。

他來到北京已經一周了,直到他昨天前他接到讓他今天下午武英殿覲見的聖旨前,他都在想是不是皇上把自己給遺忘了。

就在胡思亂想之際他已經走到了武英殿前,讓侍衛們再次檢查了自己的身份證明後進入武英殿。進入武英殿之後,他才發現殿內已經有不少人已經到了,而且有文官也有武將,甚至還有幾個太監。

他懷著忐忑的心情,和其他人打了招呼,並簡單的介紹下了自己後。出乎他的意料,這些人並沒有像平常他遇到那些清高的大臣一樣對他不削一顧,反而都熱情有加的和他打招呼。等他和他們了解了一會才知道,原來滇中這些人都是在火器上擅長,或者負責生產火器的人,所以他這個鳥銃專家很是看重。

眾人中尤以順天府府丞畢懋康對他態度最為熱情,經過交談才知道,原來畢懋康對火器也很精通,尤其對鳥銃更有興趣。畢懋康對他趙士禎發明的魯密銃最為看重,盛讚其射程遠而精。不過畢懋康對鳥銃方麵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細談之下讓他頗有知己之感,雙方約定晚上趙士禎去畢懋康拜訪。不過就在他們想自己交談之時,聽到太監的一聲,皇上駕到,二人立刻停止了交談,準備迎接皇上,並給皇上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