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明星大腕不是公眾的老師 第二篇 丁俊暉的眼神中充滿了憂鬱 第三篇 在西安吃羊肉泡饃(3 / 3)

較真的話,西安的羊肉泡饃並不是泡出來的,而是煮,所以又叫煮饃。

客人進了泡饃館,跑堂的夥計拿來一個超大號的碗,陝西人管它叫“老碗”,忒大。如果跟同樣也是以碗大著稱於世的蘭州牛肉麵相比,蘭州牛大碗就要遜色多了,真可謂小巫見大巫。

大碗裏盛放著半生不熟的飥飥饃,碗邊上夾著一支髒兮兮的夾子,夾子上串綴著一個有數字的小牌,那就是吃客的碗號和座位號。老西安人吃羊肉泡饃是非常講究的,要把那象牛筋一樣的飥飥饃用手仔細地撕扯,掰成黃豆粒大小的顆粒,然後交給服務員拿到後堂裏去加工,也就是煮。據說,後堂掌勺的夥夫一看碗裏的饃饃顆粒的大小程度,便可以輕而易舉的辨別出掰成這樣饃塊的人是不是吃羊肉泡饃的行家裏手。

不過,如今的羊肉泡饃也已經現代化了,大一點的泡饃館都設有專門的切饃機。急性子的人,和來自外地不太懂行的人,會選擇這種快捷方便的由切饃機切好的饃饃塊。但是,真正的老西安人寧肯自己一點點用手掰,也絕不會要切好的,認為切出的饃煮出來的味不正宗地道。

西安最有名的羊肉泡饃要算距離鍾樓一二百米的,坐落於東大街端履門街口的“老孫家牛羊肉泡饃館”了。它曾經獲得過“中華名優小吃”的美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部授予的,西安城乃至關中地區最負盛名的“中華老字號”名店,有一位名人為此專門給它題寫了“天下第一碗”的巨幅匾額。與遍布於西安市大街小巷其它泡饃館相比,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價格出奇的昂貴。現在的人們大多也能夠理解,人家這是在賣名聲,賣招牌呢。

西安居民家裏來了外地的客人,要以最具有陝西風味特色的小吃招待,給吃一碗油潑麵,或者來一碗非常經濟實惠的酸湯水餃,很愛麵子,熱情好客的陝西人覺得丟份,顯然太低檔了,沒有品位。便會帶領遠方來的親朋好友到“老孫家”,嚐一嚐被封為“天下第一碗”的羊肉泡饃。明明知道挨宰,物有所不值,比其它質量也並不差的館子要貴好多倍,也隻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外地到西安出差的,遊玩的,來到市中心的鍾樓跟前,路過東大街,一般人都會具有的好奇和嚐鮮的心理作祟,許多人情不自禁地走進“老孫家”來一碗羊肉泡饃,體會一下最具有陝西地方特色名優小吃的風彩。

還沒有領略過這道名聲大得出奇,如雷貫耳的名吃廬山真麵目的人,破天荒第一次走進“老孫家”,當你滿懷著熱望,不由得在心裏無遍數猜想那將是一份多麼誘人的,美味可口的名吃?經過那麼多道工序,十分漫長而耐心的等待,服務員最後端上來的,呈現在你麵前的,常常會把沒有心理準備的人嚇一大跳。你放眼望去,絕對會大大地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感到匪夷所思,不可想象,這難道就是傳說之中,名震五湖四海的佳肴珍饌嗎?

當你低頭細看,展示在你眼前的將是一大海碗糊糊漿漿,黏裏巴嘰,稠咕嚨咚的似粥非粥,有點象煮飯時添多了水的米飯,但又絕對不是稀米飯的,叫不上名,無可名狀,無法說出口的玩藝兒。這時候,你不免要麵露難色,發起愁來,這樣一大碗漿糊似的東西怎麼能吃得了?你也許怎麼樣也想不到,永遠都想不通,搞不明白,弄不懂,這難道就是名揚四海,聲震南北,在江湖上流傳甚廣的,出自西安正宗名門名派的美味名吃?

我的一位朋友根據它的外型特征,結合內在品質總結說:它就象一個酗酒者喝醉了酒以後的嘔吐物。雖然不雅,令人大跌眼鏡,想要嘔吐,大傷胃口。又不得不佩服他的觀察細致入微,很是到位,總結得非常形象逼真,從根本上描繪概括出了它的全部特征。

有一回,我也是出於好心,非常正式地邀請一位從蘭州來的朋友去“老孫家”吃羊肉泡饃。麵對我的熱情相約,他的反應很冷談。隻怪我當時太過於粗心,事後才知道他其實早已領教過西安羊肉泡饃的厲害。我一再地堅持,大約是盛情難卻吧,他不便推辭地跟我去了。麵對著一碗人雲亦雲的美食,他象貓吃漿糊一樣難以下咽,又不好意思撥了我的情麵,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硬是勉為其難地堅持將那一海碗的東西吃完了,給足了我的麵子。

送他回到賓館,他坐立難安,腹疼肚脹,叫苦不疊。聲言那些半生不熟的饃饃顆粒恐怕要在他的胃裏頭經過三天三夜才能消化。為了不至於讓我太過於自責難堪,他在房間裏來回跑動,上下蹦跳,緊蹙眉頭還不忘記給我寬心:“坐不住,睡不下,肚子裏象填滿了鐵塊和沙石,你幹脆把我掛在房頂上,讓那些東西加快往下運動的速度。”

有人也許會問,如此這般的一道美食,人吃過以後普遍反應有上當受騙的感覺,一般西安市民並不會光顧的“老孫家”為什麼總是賓朋滿座,顧客盈門?西安是國內最主要的旅遊城市之一,每天來往於西安的外地人數十萬計,一個人品嚐一次,就足夠它風光無限的,根本不需要有回頭客來第二次,第一次光顧的人就能讓它熱鬧非凡,坐滿廳堂。

有了那一次的經驗教訓,再來人時,我再也不敢請他們吃羊肉泡饃了。可是,大型的經營各式南北大萊的飯店餐廳,對於我這樣一個漂流者來說又承受不起。大眾餐館的飯菜都具有陝西飯的兩個最基本的特征:量多鹽鹹,大多數人都難以享用。每回來人,到了吃飯的時候都讓我愁腸百轉,不知道怎麼樣才能給朋友們展現出陝西文化的博大精深,厚重的內涵。

據坊間傳說,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大文豪魯迅先生曾經到過西安,友人盛情邀請他去地處如今叫西一路的最著名的秦腔演出場所“易俗社”看戲,令他老人家十分納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當時處在兵荒馬亂之中的大多數陝西人看上去也並不富裕,吃的並不精致的陝西人唱起秦腔來咋那麼有力,竟可以高喉嚨大嗓門地吼叫出令人震撼的腔調?後來別人又帶他去經營油潑麵和羊肉泡饃的飯館,他老人家一看人家吃飯的那家夥,著實讓他大開眼界,一人抱著一個大老碗,簡直比他家鄉紹興三五口人之家煮飯的鍋還大。慧根根深,悟性極高的魯迅先生當即明白:為什麼秦腔聽起來咋就那麼吵得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