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東征抗日,遭不測英勇獻身(2)(3 / 3)

他還十分重視調查研究,善於了解當地社會情況、地理環境等,對西北蘇區的山山水水、村莊道路都十分熟悉,人稱他為“活地圖”。他指揮作戰有方,愛護戰士情同手足,行軍中他的戰馬經常讓給傷病員騎,有時還親自抬擔架。他一生艱苦樸素,隻知吃苦,不圖享受,完全和普通戰士一樣,身穿千補百衲的粗布衣,腳蹬自己編織的麻草鞋,犧牲後戰友們清點他的遺物,除了衣袋裏幾份黨內文件和六支香煙外,其他一無所有。劉誌丹真不愧為“群眾領袖,民族英雄”,不愧為“紅軍模範”、“共產黨員的模範”。

土地革命中期,他在一度同中央和陝西省委失掉聯係的情況下,實事求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開創了一條適合西北地區形勢的鬥爭道路,豐富了毛澤東武裝鬥爭,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遊擊戰爭的軍事思想,和開辟的井岡山道路不謀而合。其中“敵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的統一戰線思想;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誘敵深入和轉入敵後作戰,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遊擊戰與攻堅戰相結合的軍事思想,都是劉誌丹同誌對中國革命的卓越貢獻,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鮮豔的八一軍旗上有他血染的風采,他的英名與業績永遠鐫刻在全國人民的心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用劉誌丹的光輝事跡教育黨員群眾,多次修繕陵園,組織紀念大會。日理萬機的共和國總理周恩來還念念不忘劉誌丹,曾多次稱讚劉誌丹的高尚品質,號召大家學習劉誌丹的革命精神。

1970年3月26日,周恩來在北京接見延安地區插隊青年工作座談會代表時,他稱讚“劉誌丹像贛東北的方誌敏、海陸豐的彭湃、廣西的韋拔群一樣,在當地人民中具有崇高的聲望和威信”,並深情地回憶道:“我和他東征到清澗時,群眾聽說劉誌丹來了,都來看望他。其中,有個瞎子看不見,跑到窯洞裏,摸他的手。這一點,我現在印象還很深刻。”

1973年6月,周總理在陪同越南領導人參觀延安時,還反複叮囑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同誌:“劉誌丹是位很好的同誌,陝北必須宣傳劉誌丹!”

199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在紀念劉誌丹將軍誕辰90周年之際,親筆題寫了:“學習劉誌丹同誌的革命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99年,劉誌丹被中央軍委列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劉誌丹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劉誌丹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為黨、為民族、為祖國、為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建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他的革命精神和卓越貢獻永遠銘刻在黨和人民的心中,他用自己生命築起的“群眾領袖,民族英雄”的豐碑將永遠矗立在人民的心中。

由於戎馬倥傯,劉誌丹沒能夠給我們留下多少文字上的遺產,但他為人民解放事業赴湯蹈火的革命精神和優秀品德,卻光耀千古,傳頌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