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東征抗日,遭不測英勇獻身(2)(2 / 3)

同年5月,為了紀念劉誌丹,中共中央決定將劉誌丹的故鄉——保安縣改名為“誌丹縣”。

當時紅28軍已經傷亡近半,原準備撤銷紅28軍的番號,但由於部隊群情激憤,士氣高昂,總政治部專門考察後改變撤銷的決定,繼續保留建製番號,補充兵員,任命宋任窮接替劉誌丹的職務,任紅28軍軍長,任命蔡樹藩為政委,繼續完成劉誌丹未竟的革命事業。

1941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在誌丹縣城北門外炮樓山下為劉誌丹修建陵園。

1943年春陵園建成。在劉誌丹犧牲7周年之際的4月15日,中央派員和劉誌丹家屬一起,前往子長縣的瓦窯堡起靈。

4月19日,子長縣為劉誌丹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大會。隨後,劉誌丹的靈柩在子長縣黨政軍數百名群眾的揮淚送別中上了路。

1943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和延安各界人士近萬人,在延安專署廣場為劉誌丹隆重舉行規模空前的移靈、公祭大會,深切緬懷劉誌丹。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和八路軍致辭,他高度讚揚劉誌丹是西北紅軍的創造者,是一個模範的共產黨員,自大革命起直至為黨光榮犧牲,雖屢遭失敗,但百折不撓。他是我們全黨全軍學習的榜樣。

5月2日,中共中央、陝甘寧邊區政府在誌丹縣為其舉行公葬典禮。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博古、王稼祥、陳雲、林伯渠、李富春、彭德懷、葉劍英、賀龍、徐向前、蔡暢等黨政軍領導人以及李鼎銘先生等均為劉誌丹陵題詞。

毛澤東為劉誌丹陵園親筆題寫碑名和撰寫碑文。劉誌丹陵園的碑名是“劉誌丹將軍之墓”。碑文是:“我到陝北隻和劉誌丹同誌見過一麵,就知道他是一個很好的共產黨員。他的英勇犧牲,出於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精神永遠留在黨與人民中間,不會磨滅的。”

周恩來的題詞是:“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誌丹。”

朱德的題詞是:“誌丹同誌是優秀的共產黨員,忠實英勇的紅軍領導,陝甘寧邊區的創造者和紅軍模範。”

林伯渠的題詞是:“長使丹心照日月,拚將熱血洗乾坤。拯民衛國更忠黨,史績不刊千載存。”

張聞天、陳雲、林伯渠、彭德懷、王稼祥、葉劍英、博古、李富春、賀龍、徐向前、蔡暢等領導同誌也都題詞,深切悼念劉誌丹。

續範亭因病未能參加葬禮,也遙寄哀詩一首,詩雲:

有誌竟成千古業,

丹心一片付工農。

多痛未能親執紼,

西望雲天吊將軍。

這些都深切地表達了廣大幹部群眾對劉誌丹的真摯感情。

劉誌丹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工農紅軍傑出的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著名軍事家之一,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他在武裝鬥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和實踐方麵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是為勞動人民解放事業奮鬥的一生。

他從不計較個人的地位得失,時刻將自己置於黨的領導之下,對黨赤膽忠心,無限忠誠;對敵鬥爭勇敢堅決、威武不屈,任何艱難險阻、高官厚祿都絲毫不能動搖他的意誌。他雖遭多次失敗,總是再接再厲,百折不回。在黨內鬥爭中,他一向光明磊落,襟懷坦白,嚴於解剖自己,善於團結同誌,堅持黨的正確路線,和“左”“右”傾錯誤進行堅決鬥爭,雖受誣陷,不自矜功,實事求是,忍辱負重,顧全大局。

他無限熱愛人民群眾,經常和群眾打成一片,同誌們和老鄉們都一直親切地以“咱們的老劉”稱呼他。他每到一地,就立即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疾苦,深受群眾愛戴。就連國民黨地方“剿共”當局也不得不承認他非同一般,“有理論、軍事、經濟頭腦,更有煽動之技巧,第一次聽了他的演說就深信不疑。頗有人緣,老幼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