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首因效應(2 / 2)

之後,王總就不再多看楊勇一眼了,一直問一些專業性特別強的問題,好在楊勇的研究生也不是徒有虛名的,每個問題都是對答如流。王總思索再三,還是決定錄用楊勇,並告訴他第二天可以來上班。

第二天,楊勇穿著得體地走進辦公室,剛進門,王總把他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對他說:“第一眼看到你的時候,我並不想錄用你,也不想跟你說話,你知道怎麼回事嗎?”還沒有等楊勇回答,王總就接著說:“當時你的那副尊容實在讓人不敢恭維,衣著不整、滿頭大汗、頭發都粘在臉上……特別是你那件藍格子襯衫,簡直就是不倫不類的,哪裏像個研究生?就是個社會上的小混混。你給我的第一印象確實不好。但是,你之後的表現非常不錯,而且你對咱們公司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你的想法還是不錯的。不過,你今天的裝束還是可以的嘛,昨天你怎麼搞的?”

楊勇聽完,這才不好意思地說明原因。原來昨天他在麵試的路上,在街上看到有人出車禍,他主動幫助司機把受傷的路人抬上出租車,還和另外一個熱心人把另外的傷員送去了醫院。從醫院裏出來,才發現自己的衣服上沾了血跡。回家換的時候,才發現另一套衣服被媽媽洗了,隻好穿弟弟的襯衫出門,因為一直在拚命趕時間,所以就出現了那副狼狽相……

王總聽完點點頭說:“你這麼一說,還是我撿到你這個寶了?嗬嗬……”楊勇也笑了。之後,楊勇的工作表現果然非常出色,深受王總的器重。

從楊勇的求職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應聘者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是,聰明的管理者並不會“以貌取人”,一個人的專業知識、內在修養更加重要。管理者看見像楊勇這樣的年輕人,如果隻是憑借“第一印象”就對對方加以否定,那公司豈不是失去一個人才?“第一印象”並不一定是可靠的,僅憑第一印象就下結論也為時過早。所以,“首因效應”有些時候並不準確,甚至還會釀成差錯。為了避免人才在自己手中“溜走”,就要不拘一格挑選人才,對他們應該“觀其貌,察其行”,這樣人才才可能留在自己的企業之中。

慧敏是公司的人事主管,主要負責公司的員工招聘。每次慧敏隻要參加麵試,那些長相平庸、穿著稍微不得體的應聘者就會被她無情地淘汰。

每次其他的考官勸她不要太在意第一印象的時候,她總是振振有詞:“你們不知道相由心生啊?長得不順眼的人,和同事相處起來也不會好到哪裏。還有,連衣服都不懂得搭配,要麼就是看不起我們公司,要麼就是個人能力有問題。你們想一想,連衣服都不會搭配,那他還有什麼能力勝任這份工作呢?”其他考官都被她問的啞口無言。

所以,能應聘進這家公司的員工,先不說能力怎麼樣,但都是儀表不凡的人。就說人事部吧,慧敏手下都是美女靚仔,慧敏對自己的選擇開始的時候也是很滿意的。可是,時間久了,問題就出來了。

人事部的工作比較複雜、繁瑣,而慧敏的下屬個個都是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把慧敏自己忙得焦頭爛額。她經常跟其他部門的主管抱怨自己的手下:“真不知道他們在學校的時候怎麼學的,難道我真的錯了嗎?”現在,慧敏也開始懷疑自己選擇人才的標準了。

得體的裝扮會讓考官認為自己是受到尊重的,但是,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對公司有用、可以促進公司的發展、增強公司的實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首因效應”對於現代管理者的影響應該是越來越小了,因為能夠成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那他自身肯定也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良好的教育背景,這些東西會減小“首因效應”對他們的影響,所以,一般情況下,管理者都會理智地製定人才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