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鄉縣,城外,新大營
一群“高管”圍坐在帳篷中,正在討論著什麼,正是孫翊等人。
李通先道,“稟報三公子,所有汝南百姓均已住下,並無一人露天休息。”
孫翊微笑道,“這樣才好。”言罷,稍微調整了一下姿勢又道,“諸公,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身為一方父母,自然更應體諒百姓。愛民如子,不能成為空話、假話、大話。好了,現在我們認真分析一下今後之事。文達公,你對局勢有何看法?”
李通聽罷,拱手道,“回三公子,屬下以為應當先按兵不動,觀曹、袁動向。到時再隨機應變,方為上策。”
孫翊點點頭道,“文達公此論老成持重。諸公可有不同意見?”言罷,看向其他幾人。
此番高級會議,丁奉、陳武、黃忠等都是第一次參加,作為武人的他們對於政治方麵相對薄弱,所以並未言語。而徐庶、石韜這兩位則早就與李通商議過,因此對李通的意見並無異議。
孫翊看環顧一圈,發覺沒人說話,正準備結束會議,卻發現一個眼神看向自己,卻又躲躲閃閃。孫翊捕捉到了他,發覺卻是廖化。
對於廖化,孫翊是很喜歡的。不僅因為年齡差不多,而且對於曆史上的廖化,孫翊的評價也很高。如果大家有去過成都武侯祠的,應該知道有個武將廊,裏麵擺放著蜀漢一朝的重要武將塑像共十四位。而廖化的塑像在黃忠之後,他在蜀漢武將中的地位可見一斑。況且廖化也算的上是文武全才,最後官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並州刺史,陰平太守。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在廖化擔任陰平太守時,鄧艾卻沒敢去,足以證明廖化的能力多強了。
因此,孫翊看到廖化欲言又止,便明白他是緊張。畢竟以廖化的資曆和官職,有些話著實不好說。但孫翊卻沒那麼多顧忌,直接點名道,“元儉啊,你可有何建議?”
廖化沒想到孫翊會叫他,一下站了起來,憋紅著臉,不知該說什麼。
李通見狀,嗬嗬一笑,輕輕拍了拍廖化的手佯怒道,“臭小子,有話說,有屁放,怕的什麼?”
“哈哈~”帳中諸人聽罷李通的話,莫不大笑起來。這讓廖化更緊張了,腦門上都滲出了汗水。
孫翊擺了擺手,製止了眾人的大笑,溫言道,“元儉有話直說,沒關係的。”
廖化望著孫翊的雙眼,感受到鼓勵的目光,這才使勁平複一下緊張的情緒,整理思路後慢慢道,“三公子,屬下以為我軍應主動出擊。”
“哦?”孫翊聞言一愣,待看向其餘眾人似乎也都一頭霧水。孫翊沒說話,隻是朝廖化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說。
廖化見孫翊沒有製止,心中一暖,思路也清晰了不少,接著道,“我軍前番示弱,退入廬江。此番三公子又示強,輕待滿伯寧,前後差距很大。這便使得各方對我軍之底線已經摸清,那就是廬江絕對不允許旁人插手。如此一來,我軍便能在此做些文章。”說罷他頓了頓,偷偷看了看孫翊。孫翊還是不說話,依然鼓勵他接著說。
廖化慢慢開始自信起來,聲音也不自覺的大了不少,道“六安~呃不對,望鄉本就是小縣,我軍三萬兵馬群集於此,又有近十萬百姓同在,糧草壓力甚大。隻能盡快轉移兵馬去別處,或是繼續遷徙百姓分散開來。可如今百姓剛剛穩定,大軍尚多疲乏,都不宜輕動。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就在望鄉好好的發展一番。擴大城池,加固城牆,以工代賑,利軍利民。袁術見我軍在望鄉如此,必定以為廬江已與曹操反目,進行戰鬥準備,自然就會放鬆對我之警惕。而曹操若得報,便不敢再對我軍逼壓過甚,另外也可給曹操一個警示,讓他明白大戰將起,早作準備。而且,我軍似乎可以派精兵,如同上次挑撥袁呂之爭一般故技重施,看能否使得袁術與曹操先鬥起來,以便讓我方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更完善的謀劃。到時,隻需尋機而動,定可一擊製勝。”
說罷,廖化小心的看向眾人,目光最終定格在孫翊身上。
“好!”孫翊猛然爆喝一聲,引的傷口隱隱作痛。不過,他並無心理會,而是起身來到廖化麵前,哈哈大笑道,“哎呀呀,元儉之能真驚煞我也。”言罷,目光炯炯的望著廖化,直把廖化看的有些不自在的低下了頭。
“哈哈哈~”帳中諸人看到廖化的模樣,都開懷大笑。
李通則是笑著道,“與這小鬼頭相處日久,卻沒看出元儉之才甚大,慚愧,慚愧啊。”
廖化聽罷不好意思的道,“都是文達公提攜,元直將軍教導,廣元先生幫助,小子才能說出些淺薄的意見,談不上大才。”
徐庶、石韜相視一眼,嗬嗬笑著,並不言語。
孫翊則是打趣道,“得了,你就別拍馬屁了。嗯,這樣,元儉此論甚高,吾非常高興。”言罷,回到主位,正色道,“廖化獻策有功,著即封偏將軍,領三千人。”
廖化聽聞,忙拱手道,“末將未立尺寸之功,當不得三公子如此抬愛,還請三公子收回成命。”
孫翊滿意的點了點頭,溫言道,“既如此,那元儉就暫領偏將軍職,還是統三千人馬,等元儉再立大功後,扶正如何?”
廖化還想推辭,剛一拱手,旁邊的陳武大喝一聲道,“臭小子,推來推去的還像個男子漢嗎?要是不敢擔當重任,剛才你出來廢的什麼話
?”
廖化被陳武吼的一愣,繼而臉色漲的通紅,朝孫翊道,“末將遵命!”
孫翊嗬嗬一笑,道,“這樣才好。”頓了一下又道,“元儉既然出的此謀,當知如何行事。吾便令你為主將,子烈為副將,各率本部兵馬先行潛出望鄉,去的禛縣附近埋伏,看能否引的袁曹開戰。記住,事可為則為,若不可為,萬勿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