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與生殖道疾病

1外陰長“疣狀物”多是什麼病

疣狀物就是我們常說的“刺瘊”。外陰長疣狀物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往往是直接接觸感染。以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人乳頭瘤病毒多見。大體有尖銳濕疣、扁平濕疣、假性濕疣3種,其中以尖銳濕疣最為常見。尖銳濕疣又叫生殖器疣或性病疣,屬於性傳播疾病,在性生活比較活躍的青年人中多見,主要是通過性交的方式傳播的。有資料表明與患尖銳濕疣的人發生性接觸者,約2/3的人可傳染上本病。所以,尖銳濕疣一般多見於性關係比較隨便或混亂的人群中。

外陰尖銳濕疣由人乳頭狀瘤病毒所引起,溫暖潮濕的外陰皮膚黏膜處及疏鬆的組織利於其繁殖生長,故女性多見於外陰、陰道、子宮頸、會陰及肛周皮膚和黏膜交界處。其特點是初期為淡紅色小丘疹,逐漸增大可融合在一起,質地柔軟,暗紅或汙穢色,表麵濕潤、糜爛,可呈菜花狀,少數分泌渾濁的漿液或膿液,患者多無明顯不適,個別可有瘙癢感。疣體生長快速,可向周圍播散。外陰疣狀物因為多無明顯不適感,發生部位隱蔽不易察覺,容易被人們忽視,患者認為“不痛不癢的應該沒大事”,隻有發現疣體增大了才到醫院就診,往往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增加了治療的難度。所以建議女性要注意衛生,應有固定性伴侶,經常自我檢查外陰部(可利用鏡子),一旦發現可疑的皮膚黏膜丘疹或肉芽狀贅生物及不明的小疙瘩,要及時找醫生明確診斷,以避免延誤病情,增加治療難度。

2尖銳濕疣與扁平濕疣、假性濕疣如何區分

李茵是一位專職太太,平時大部分時間待在家中,社交圈簡單而狹小。近日李茵在洗澡時發現外陰部出現了一些粉紅色小皮疹,上網一查很像是尖銳濕疣。李茵很是納悶,回想自己並沒有任何高危性行為,那是怎麼染上這種病的呢?第二天一早李茵就到醫院就診。醫生經過詳細檢查後告訴李茵她並沒有患上尖銳濕疣,而是一種叫假性濕疣的疾病。李茵緊張的心情稍稍有些緩解,但是很快又產生了新的疑問:尖銳濕疣還有真假之分嗎?尖銳濕疣當然有真假之分。

尖銳濕疣是由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通過性傳播的疾病。常見於性生活頻繁的20~25歲的青年人。男性患者好發於包皮係帶、冠狀溝、包皮、尿道、陰莖、肛門周圍和陰囊。女性尖銳濕疣潛伏期2~3個月,病變發展無自限性,少數局部瘙癢、疼痛,多數患者無症狀。生長部位為外陰、陰道、宮頸、肛周,常見兩個部位同時發生,局部表現為淡紅色或灰色小丘疹,呈疣狀突起,常融合形成菜花樣贅生物,有時有分泌物,並有臭味。有性亂史,用5%的醋酸塗後病變處變白。

假性濕疣是近年來新認識的一種疾病。其病因還尚不明確,一般認為是一種與發育異常有關的良性乳頭狀瘤。此病的發生與體內激素水平是否有關,尚待進一步研究。易被誤診為尖銳濕疣。假性濕疣多見於青年女性,未婚或已婚均可發生。發病年齡主要為18~40歲,發病率為16%~18%。臨床表現為1~2毫米大小的丘疹,淡紅色,群集不融合;表現光滑,形似魚子狀或絨毛狀,觸之有顆粒樣感。分布在小陰唇內側麵或陰道前庭。一般沒有什麼自覺症狀或僅有輕度瘙癢感。假性濕疣潛伏期3天至3周,無性亂史,5%醋酸塗後不變白。容易與尖銳濕疣相混淆的還有扁平濕疣。扁平濕疣為二期梅毒疹,多發生於生殖器和肛門等處。常見一般有三種,即單純性、潰瘍性和肥大性。起初損害為集簇性紅色柔軟、扁平的丘疹。由於某些刺激,如摩擦、溫度升高等後,扁平丘疹可呈灰褐色。扁平斑塊狀的尖銳濕疣可融合成斑片狀,無蒂,呈扁平匐進性擴展(單純性)。也可增殖融合成肥厚性斑塊,高低不平,觸之堅實,比較平滑(肥厚性)。可因局部潮濕、摩擦等使表麵有分泌物、糜爛,甚至形成潰瘍(潰瘍性)。

這種發生在皮膚黏膜的特殊類型的二期梅毒診,須與尖銳濕疣鑒別,二者最大區別是扁平濕疣皮疹內可發現大量梅毒螺旋體,傳染性較大,梅毒螺旋體抗體(TAAP)、快速血漿反應素(RPR)等化驗陽性;而尖銳濕疣皮疹內無梅毒螺旋體,梅毒螺旋體抗體、快速血漿反應素化驗陰性。臨床上有時壓緊的尖銳濕疣團塊類似扁平濕疣,用棉簽將其撥開即可見明顯分開的乳頭狀疣體,仔細觀察即可區別。所以,並不是所有疣狀物都是尖銳濕疣,一定要經過專業醫生的檢查診斷後方可確定。若出現疑似疣狀物,最好到醫院以確診,切勿因愛麵子自作主張的治療,否則不但不會有良好效果,還可能延誤病情。

3診斷尖銳濕疣應做何種檢查

尖銳濕疣是常見性傳播疾病,因缺乏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往往發展到嚴重階段才到醫院就診,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尖銳濕疣的診斷是需要一些特殊檢查才可確定的,那麼,診斷尖銳濕疣需要做哪些檢查呢?臨床經常選用的檢查方法有以下幾種:

(1)醋酸白試驗:用5%的醋酸塗於疣體表麵,5分鍾後觀察疣體是否發白,若發白提示尖銳濕疣可能性大。該方法簡單易行,適於門診排查。

(2)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TCT)和人乳頭狀瘤病毒精確分型檢查(HPV-DNA):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和人乳頭狀瘤病毒精確分型檢查都是檢查宮頸癌前病變或宮頸癌的檢查方法,這兩項是臨床公認最有效、最廣泛使用的篩查方法,采取的標本都是宮頸脫落細胞而不是分泌物,前者可以直接提示何種病變,後者可提示該病所感染的病毒類型。以上兩種檢查聯合使用可於疣體出現前發現潛在的病毒感染,為該病早期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3)組織學病理學檢查:對已出現的疣體局部組織活檢,病理製片以判斷性質。該方法是診斷該病最為準確的“金標準”,也被用於判斷人乳頭狀瘤病毒是否已發生了癌變。對於宮頸病變的診斷有規範的“三階梯診斷流程”,即細胞學、陰道鏡、組織病理學三個步驟,醋酸白試驗是在陰道鏡檢查時輔助診斷宮頸病變的方法,有癌變或癌前期病變時宮頸表麵上皮會出現異常變化(即“發白”),其他情況下則很少出現此樣改變。總之一旦懷疑感染此病最好馬上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最客觀的檢查項目,做到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隻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該病的發生發展及傳播。

4尖銳濕疣會發生癌變嗎

尖銳濕疣是由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鱗狀上皮細胞增生性疣狀病變,屬於癌前病變。該病主要經性交直接傳播,也可通過汙染的物品間接傳播,以及母親產道傳播。可引起外陰、陰道和宮頸出現丘疹樣病變。人乳頭狀瘤病毒目前發現100多種類型,其中30多種類型與生殖道感染有關,可引起生殖道腫瘤。

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可將其分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所致的病變以CINⅠ、CINⅡ多見,病變多能自行消退。而高危型多與CINⅢ有關,病變多不能自然消退。在宮頸鱗癌中,以HPV16型檢出為主,而在宮頸腺癌中HPV18型檢出明顯多於HPV16型。目前發現大多數宮頸癌及高級別癌前病變都攜帶有高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所以該病存在癌變的可能,應該受到醫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視。有條件的情況下一旦發現確診該病後最好做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和人乳頭狀瘤病毒精確分型檢查以評估風險,適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5得了人乳頭狀瘤病毒應該怎樣治療

人乳頭狀瘤病毒是一種嗜上皮性病毒,有高度的特異性,已知人乳頭狀瘤病毒可引起人類良性的腫瘤和疣,如生長在生殖器官附近皮膚和黏膜上的尋常疣、尖銳濕疣以及生長在黏膜上的乳頭狀瘤。人乳頭狀瘤病毒複發率比較高,有的甚至高達40%左右。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方法和藥物能夠保證治療後不會複發的。因為沒有直接針對治療病毒的藥物,故目前尚無根除人乳頭狀瘤病毒的方法,治療僅為去除外生疣體,改善症狀和體征。應根據疣體的部位、大小、數量,患者是否可以自行用藥、經濟狀況以及醫生經驗而選擇治療方法。

(1)外生殖器尖銳濕疣:

1)局部藥物治療:①0.5%足葉草毒素酊外用,每日2次,連用3日,停用4日為1個療程。此藥刺激性小,患者可自行用藥。②50%三氯醋酸外塗,每周1次,一般1~3次後病灶可消退,用藥6次未愈應改用其他方法。③5%咪喹莫特霜,每周3次,用藥6~10小時後洗掉,可連用16周。患者能自行用藥,多在用藥後8~10周疣體脫落。此藥為外用免疫調節劑,通過局部刺激產生幹擾素及其他細胞因子而起作用。④10%~25%足葉草酯酊塗於病灶,塗藥後2~4小時洗掉,每周1次,可連用3~4次。

2)物理或手術治療:物理治療有微波、激光、冷凍,對於數目多,麵積廣及其他治療失敗的尖銳濕疣可用LEEP刀或手術切除。

3)免疫療法:具有抗病毒調節免疫作用的藥物應用,如幹擾素、白細胞介素、轉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單獨使用效果不佳,一般作為輔助治療。

(2)陰道尖銳濕疣:液氮冷凍、50%三氯醋酸或10%~20%足葉草酯外用。

(3)宮頸尖銳濕疣:治療宮頸尖銳濕疣前必須做細胞學檢查,必要時行陰道鏡活檢排除宮頸上皮內瘤樣變及宮頸癌。可根據病情選用物理或手術治療。

(4)性伴侶處理:性伴侶應進行尖銳濕疣檢查,一旦發現潛在和已出現的病變應積極采取防護措施,禁止性接觸以阻斷傳播途徑。尖銳濕疣屬於人乳頭狀瘤病毒引起的性傳播疾病,對該病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的方法,控製複發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首先要盡可能地把局部疣體清除幹淨,然後堅持治療,應用免疫增強劑,治療期間注意檢查是否有新的疣體出現,半年後未見複發可以認為已臨床治愈。

治療期間需要禁酒、辛辣刺激性食物,鍛煉身體以增強體質。近年來我們在傳統療法的基礎上同時辨證配合使用中藥內服和外洗,取得了良好效果,初步觀察表明這種中西醫結合療法可以明顯降低複發率,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6外陰潰瘍多見於何種疾病

外陰潰瘍多因外陰炎症引起,是一種急性皮膚疾患,多見於大陰唇、小陰唇,表現為外陰部有1個或多個潰瘍,伴發熱、疼痛。往往繼發於外陰陰道的炎症性、惡性疾病,有時也可以是全身疾病在外陰和陰道的反映。臨床上可分為急性和慢性:

(1)急性外陰潰瘍:

●非特異性外陰炎。潰瘍多發生於搔抓後,可伴有低熱及乏力等症狀,局部疼痛嚴重,潰瘍表淺,數目較少,周圍有明顯炎症。

●皰疹病毒感染。起病急,初起為多個皰疹,破潰後呈淺表潰瘍,有劇痛。多伴有發熱,全身不適及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潰瘍大小不一,基底部呈黃灰色,邊緣組織略高,有明顯充血水腫。多在1~3周內自行愈合,但有複發的特點。

●貝赫切特綜合征(白塞病)。急性外陰潰瘍常見於貝赫切特綜合征,即眼—口—生殖器綜合征。潰瘍可廣泛發於外陰各部,而以小陰唇內外側及陰道前庭為多,起病急,常複發。臨床上分為3型,可單獨存在或混合發生,以壞疽型最為嚴重。壞疽型多先出現全身症狀,如乏力發熱等。病變部位紅腫顯著,潰瘍邊緣不整齊,有穿孔現象,局部疼痛嚴重。潰瘍表麵附有大量膿液或汙穢黃褐色或黑灰色的壞死偽膜,除去後可見基底不平。病變發展迅速,可造成小陰唇缺損,外表與外陰癌相似,但邊緣及基底柔軟,無浸潤現象。下疳型是較常見的一種類型,該型一般症狀輕,病程緩慢。潰瘍數目較多較淺。潰瘍周圍紅腫,邊緣不整齊,會有壞死現象。一般在數周內愈合,但常在舊病灶愈合階段其附近又有新潰瘍出現。粟粒性潰瘍呈針頭或米粒大小,數目多,愈合快,自覺症狀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