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是中國最早的記載物候的著作,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事曆書,對古代天象與先秦曆法研究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農業生產與季節、天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知識,就是在農業生產的實踐中不斷積累起來、又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
夏代的曆法《夏小正》是中國最早的曆法,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全文共400多字。內容按一年12個月,分別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的重大政事,特別是生產方麵的大事。書中反映當時的農業生產的內容包括穀物、纖維植物、染料、園藝作物的種植,蠶桑,畜牧和采集、漁獵。其中,蠶桑和養馬頗受重視;馬的閹割,染料中的藍和園藝作物芸、桃、杏等的栽培,均為首次見於記載。
《夏小正》文句簡奧,大多數是二字、三字或四字為一個完整句子。其指時標誌,以動植物變化為主,用以指時的標準星象都是一些比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參、織女等。
《夏小正》缺少十一月、十二月和二月的星象記載,還沒有出現四季和節氣的概念,所記載的生產事項,包括農耕、漁獵、采集、蠶桑、畜牧等,無一字提到“百工之事”,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分工還不發達。所有這些都表明《夏小正》的原始和時代的古老。
《夏小正》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指導農業生產的物候曆,是以動植物生態知識為基礎、結合天象製定出來的。它記錄了夏代以來積累的物候知識,其中記載了起物候作用的植物,有柳、梅、杏、蘆葦、狗尾草、菊等18種,主要以始花期作為物候來臨的標誌。記載起物候作用的動物有大雁、魚、田鼠、燕、蛙、蟬、鹿、蜉蝣等33種,主要以動物往來、出入、交尾或鳴叫期為物候來臨的標誌。《夏小正》中對物候的記載很詳細也很科學,是一部非常可貴的物候曆。
通過這些可以看出,在春秋戰國前,古代先民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有關動植物的知識,為生物學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然這些生物學還是零星分散的,真正將動植物作為對象,進行比較係統深入的考察研究,是從春秋戰國以後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