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誠雖略差於林曉,但也算是驚才絕豔,畢竟淩天可是曾經的狀元,在於科舉這一方麵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隨著鄉試的日子越來越近,林曉與趙誠的學習也愈發的刻苦,兩人經常在一起討論題目。
“林曉,為何自古以來都是戰爭不斷,即使在沒有詭入侵的時候也依然會有戰爭。”趙誠突然對林曉問道。
林曉思考了一下開口道:“唉,這就是人族的特性,也是華夏自古的特色,在外敵入侵時候,整個華夏會團結一致,但又會不停的內鬥,一旦沒有外敵就很容易變成內戰。”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曆史的必然規律,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曾經在書看到一個國家經曆了多次分裂和統一的時期。
總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曆史的必然規律。”
趙誠點點頭看著遠處的天空,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很快,鄉試的日期到來了,鄉試的地點是在中州的州院,趙源帶著林曉他們參加鄉試的學子,坐上飛舟朝著州院飛去。
飛舟在天空沒飛多久便已經停了下來,此時州院的門前已經有數艘飛舟停了下來,都是各府送前來參加鄉試的學子。
林曉和趙誠他們在門口驗證身份後便進入了州院,州院與府院相比更加的恢宏大氣。
林曉與趙誠很快就到了考試的地方,兩人找到各自的地方坐下,過了大約兩刻鍾,鍾聲敲響,考試開始。
鄉試是古代科舉考試的重要環節,對於大部分學子們來說,這是他們邁向仕途的關鍵。
考場內,一片安靜肅穆,隨後有衙役開始發放試卷,學子們接過試卷,仔細閱讀題目,然後開始答題。
他們有的奮筆疾書,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則眉頭緊鎖。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考場內的氣氛越來越緊張。
此時,林曉在不緊不慢的寫著聖言部分,還是一如既往的仔細與春秋中的內容一一核對,最後保證沒有錯誤,開始寫經義部分。
很快,林曉的經義部分也已經完成,然後打開最為關鍵的策論部分,上麵赫然寫著論楚國如何抵擋詭族。
林曉看著這道題目大致猜到這應該是文院院長李禹塵大人出的。
林曉思索良久才開始提筆,一民心乃萬事之基,若民心失楚國雖在實亡,若民心在楚國雖亡實存,故應振奮人心,營造民心所向的局麵。
二為經濟,戰爭之基為經濟,若經濟不存則戰爭無供應,戰之必輸,若經濟充足,戰備物資供應充足,則可為之一戰。
三為軍事,將士之鬥誌及實力為決定戰爭直接走向的核心,提升將士之鬥誌及實力乃重中之重。
最後便是聖意,聖意對於楚國之觀……
林曉剛寫下這句話,這頁紙便無火自燃起來,不成大儒不可言聖。
林曉隻好又拿起一頁紙,把剛才所寫的又寫了一遍,最後他隻好寫下,不可抗力,楚國無聖,若詭帝現則楚國必亡,若無人抵擋則輸矣,因此要楚國請他國之聖助力,而非聖院出手。
林曉知道他這篇策論並不算好,但這不在古代已經算是佳作了,因為畢竟是舉人的策論,不能做太多延伸,而且有很多關於後世的方法都不能直接寫上去。
林曉搖搖頭便不管這篇策論了,開始看最後的詩詞,看完後,林曉愣了半天。
題目是作出一首戰詩詞,不限題材。
因為,按照慣例基本上不會出現戰詩詞的題目,院裏考試時有眾聖意誌在,因此書寫的戰詩詞不會立刻觸發,會封存起來,當解除封存時便可觸發,作為攻擊手段。
因此,有人確實書寫戰詩詞儲存起來,但畢竟很難做到寫一首新詩詞便是戰詩詞,而且這極其消耗聖院的正氣。
看樣子,楚國確實是孤注一擲了,林曉在思索寫什麼戰詩詞。
林曉提筆寫到: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詭族度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