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木秀於林天下知(2 / 3)

眾人聽完淩天的話大都義憤填膺,林曉聽後沉默不語,關於朝堂之事他也知曉一些,齊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借齊國國運得以封聖,司馬懿也想借此封聖,因此與曹操暗中交流,司馬懿借楚國封半聖,曹操借楚國封亞聖。

聖院規定,當一個國家失去超過一半的領土時,聖院將不承認該國國家政權,周圍各國可各自吞並,因此齊國以各種方式吞並楚國各州,這麼多年來,楚國漸漸失去幾州,楚國再失一州楚國便從此除名,奪州有幾種方式,一是司馬懿某州遭受詭族入侵時,難以抵擋,聖院介入,調周圍國家援助,超過三次該州便失,二是雙方國家進行軍事演習,一方失敗三次便失一州,最後便是文人之爭,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翰林五個文位進行比試,一方有三個文位獲勝便算勝,允許越級。

曹操弟子姚心豈,當年與楚國進行文人之爭,當時還是進士的他橫掃進士後繼續挑戰翰林,隨後又橫掃了楚國所有翰林,楚國上下無人能敵,一片哀嚎。

雖然楚國本身式微,但本身依舊有一戰之力,不過司馬懿在詭族入侵時總以各種方式阻撓本國將士,導致聖院屢次介入,齊國吞並楚國,聖院對司馬懿進行多次警告,不過畢竟人族土地寸土未失再加上曹操半聖也庇護他,聖院又無法直接對司馬懿進行處罰,司馬懿逐漸掌握朝廷想架空楚國國君,最為關鍵的是楚國無聖,因此楚國上下已經是一片悲觀,不知什麼時候楚國便亡了。

林曉覺得這位淩先生必然是遭受過巨大的打擊,因此才如此悲觀。林曉看了一眼淩天緩緩道:“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對國家對人族豈能逃避,我想為這個國家試一試。”不出所料,聖道之音再次被觸發,淩天看著這個少年恍惚間看到了當年的自己,當年也是如此的豪氣衝天,可惜,淩天歎了一口氣:“希望你不要步我的後塵,我們開始上課吧。”

淩天翻開書本開口道:“經義是以經書中文句為題,考試者作文闡明其義理,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何解,對此應該如何進行具體分析,接下來我就具體說說。”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論語》,是孔聖的一句名言,“學”指的是學習知識、技能、道德等方麵的內容。“時”表示適時、時常。“習”有複習、練習、實踐的意思。”這句話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複習的必要性。當然我們依舊要從學習中去感受到進步的喜悅,聖言之所以是聖言因為其中蘊含封聖之道,我們隻能對其進行簡單的詮釋。

淩天對經典的聖言進行了具體的解析,林曉大致和現代的解釋進行對比,發現大多相似,淩天又開口道今日的作業便是對三道聖言進行解析,明日我上課檢查。淩天合上書本便離開了教室。

這段時間,林曉每天就是在對經義的思索中然後做題再做題,淩天也從最開始的悲觀到現在越看越高興,眼睛裏麵看林曉都放著光,林曉每次總能將每道聖言解析的明明白白且思路清晰。

每月初五,聖報發行,聖報上頭版赫然是關於林曉的,林曉打破了童生晉升的記錄,晉升時間為三個半時辰,下一條又是關於林曉的,林曉創作出唯一的童生戰詩詞,打破童生無戰詩詞的記錄,給予林曉聖童生的封號,獎勵藍色文寶硯台一件,三頁聖紙。

一時間,街頭小巷都是對林曉的議論,有些人對林曉的第一個記錄肯定,有些人卻嘲諷林曉的第二個記錄,“童生戰詩詞有什麼用,童生又無法形成詩詞異象,不過是好看罷了,沒有任何實際作用。”不過也有人反駁道:“雖然目前沒有什麼作用,但好歹證明童生並不是沒有戰詩詞,而且誰知道未來若是正氣蓬勃也許童生也能形成詩詞異象,這豈不是就能發揮作用了。”許多人對打破童生戰詩詞的記錄進行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