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感染可單獨發生於口周皮膚,稱唇皰疹,表現為口角、唇緣及皮膚出現多個成簇的小水皰,全身反應輕。
【治療要點】
1.局部治療 應用抗菌含漱劑、抗病毒藥物製劑塗抹或物理治療,促進潰瘍愈合。
2,全身治療 全身應用抗病毒藥物(如無環鳥苷)和支持治療。
【護理診斷/問題】
1.體溫過高 與病毒感染有關。
2.急性疼痛 與皰疹破潰形成潰瘍有關。
3.口腔黏膜改變 與黏膜充血、水腫、潰瘍有關。
【護理措施】
1.局部治療的護理
(1)止痛 飯前用1%普魯卡因溶液含漱或0.5%達克羅寧液、1%丁卡因溶液塗布創麵可暫緩疼痛,便於進食。
(2)抗感染 飯後用2.5%金黴素甘油糊劑局部塗布,每2小時 1次,也可用錫類散、養陰生肌散、西瓜霜粉劑局部敷撒,起防腐消炎的作用。
(3)理療 氦氖激光照射,有止癢鎮痛、收斂、縮短療程的作用。
2.全身治療的護理 遵醫囑執行全身藥物治療,可選用阿昔洛韋(acyclovir,ACV)又名無環鳥苷,200 mg,口服,每4小時1次,成人每日5次。嗎啉胍,小兒10 mg/(kg·d)分3次服用,成人每次0.1~0.2 g,每日3次。病毒唑和聚肌胞或幹擾素可酌情選用,板藍根可口服或肌內注射。對發熱的病人可采取冰敷、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
3.生活護理 協助家屬對病人進行日常生活護理。讓病人充分休息,給予高能量、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4.心理護理 向病人介紹疾病的病情和治療目的,告知本病有自限性,可自然愈合不留瘢痕,以減輕焦慮情緒和病人的心理負擔,積極配合治療。
【健康指導】
1.注意隔離 本病可通過唾液、飛沫接觸傳播,避免被傳染。
2.提高身體素質 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避免局部刺激,防止疾病發生。
三、口腔白斑病
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是發生在口腔黏膜上以白色為主的損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義的損害特征。組織學上表現為角化不良或有上皮不典型增生,屬癌前病變之一,3%~5%的白斑病人可發生癌變。
【病因】
白斑的病因目前還不明確,但與局部長期慢性刺激有關,吸煙是主要的原因,白斑病人有吸煙習慣的占80%~90%,且發病部位多與煙的刺激部位一致。其他如咀嚼檳榔、酒、醋、辣、不良修複體、殘冠、殘根等刺激也能引起白斑。白色念珠菌感染與白斑關係密切,據調查我國口腔白斑病人中,白色念珠菌陽性率為34%。此外,維生素A和微量元素缺乏、內分泌障礙等因素也會影響上皮角化的過程。
【臨床表現】
口腔黏膜白斑好發部位為頰、唇、舌、口角區、前庭溝、齶及牙齦,雙頰咬合線處白斑最多見。病人主觀症狀有粗糙感、刺痛、味覺減退、局部發硬、有潰爛時出現自發痛及刺激痛。口腔白斑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斑塊狀白斑 口腔黏膜上出現均質型白色或灰白色較硬的斑塊,平或稍高出黏膜表麵,不粗糙或略粗糙,質柔軟,可無症狀或僅有輕度不適感。
2.顆粒狀白斑 口角區黏膜多見。在充血的黏膜上呈顆粒狀白色突起,表麵不平,可有小片狀或點狀糜爛,呈刺激痛。本型白斑多數可查到白色念珠菌感染。
3.皺紋紙狀白斑 皺紋紙狀白斑多發生於口底及舌腹。表麵粗糙,邊界清楚,周圍黏膜正常。白斑呈灰白色或白堊色。有粗糙不適感。
4.疣狀白斑 疣狀損害時白斑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麵呈刺狀或絨毛狀突起,粗糙,質稍硬。疣狀損害多發生於牙槽脊、唇、上齶、口底等部位。
5.潰瘍狀白斑 在增厚的白色斑塊上,有糜爛或潰瘍,可有局部刺激因素。可有反複發作史,並伴有疼痛。
【治療要點】
1.去除刺激因素,控製病變的發展,警惕癌變。
2.在確認已經去除刺激因素後,而損害尚未消失者,可考慮選用藥物治療。如口服維生素A。
3.局部可使用魚肝油塗抹。
4.對有癌變傾向的病損類型、部位,應定期嚴密複查,如發現有增生、硬結、潰瘍等改變時,應及時手術切除並活檢。
5.中醫中藥治療。
【護理診斷/問題】
1.口腔黏膜改變 與口腔黏膜上形成白斑有關。
2.疼痛 與口腔黏膜病損,食物刺激有關。
3.恐懼 與白斑難以治愈,恐懼癌前病變有關。
4.知識缺乏 與疾病發生的有關因素認識不足有關。
【護理措施】
1.去除刺激因素 如戒煙、禁酒,少吃燙、辣食物等。去除殘根、殘冠、不良修複體。
2.藥物治療的護理 指導病人遵醫囑用藥:0.1%~0.3%維A酸軟膏局部塗布,但不適用於充血、糜爛的病損。50%蜂膠玉米朊複合藥膜或含維生素A、維生素E的口腔消斑膜局部敷貼。局部用魚肝油塗擦,也可內服魚肝油,或維生素A每日5萬U。局部可用1%維A酸衍生物RAⅡ號(維甲酸)塗抹。
3.手術治療護理 術前向病人解釋手術的必要性和手術過程,遵醫囑準備手術所需用物。術中正確傳遞器械,注意保持視野清晰。術後常規護理。
4.心理護理 給予病人積極的心理支持,正確對待疾病,保持樂觀精神,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健康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