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組織病多為牙周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感染性疾病,根據侵犯部位的不同,分為牙齦炎和牙周炎。牙齦炎早期一般無明顯症狀,發展到牙周炎時導致牙周組織破壞,牙齒鬆動、脫落,目前牙周病是我國成年人拔牙的首位原因。牙周病還可以成為病灶感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牙周病與齲病為口腔兩大常見病和多發病,牙周病發病率達80%以上。
一、牙齦炎
牙齦炎(gingivitis)是指病變局限於牙齦組織的炎症。牙齦炎病變緩慢,可逆轉,一旦病因被除去,其炎症可完全消退,牙齦可恢複正常,延誤治療則牙齦炎可發展成牙周炎。
【病因及發病機製】
1.局部因素
(1)牙菌斑 牙菌斑是最主要的局部因素,是引發牙周病必不可少的始動因子。
(2)牙石 牙石是沉積在牙麵或修複體上的鈣化的或正在鈣化的菌斑及沉積物,由唾液或齦溝液中的礦物鹽逐漸沉積而成。牙石為菌斑的進一步積聚和礦化,去除牙石是牙周治療和療效維護的基本原則。
(3)食物嵌塞 不僅破壞牙齦乳頭導致牙齦炎症,還可以引起牙周炎。
(4)咬合創傷 咬合關係不正常或咬合力不協調引起的牙周組織損傷。
(5)其他 不良習慣、醫源性因素、解剖因素等。
2.全身因素 如內分泌紊亂、維生素C缺乏、營養障礙、某些藥物等也可引起或加重牙齦炎。
【臨床表現】
牙齦炎種類很多,以慢性齦炎最為常見。
1.症狀 偶有牙齦發癢、發脹等不適感,當刷牙、咀嚼等局部刺激時可出血,伴口臭。
2.體征 病人口腔衛生不良,常有軟垢與牙石堆積。牙齦邊緣或齦乳頭充血呈暗紅色,組織水腫,局部點彩消失,質地鬆軟,齦溝探診易出血。齦乳頭增生肥大,向牙冠方向覆蓋,形成假性牙周袋,袋內可擠壓出炎性分泌物。
【治療要點】
1.消除局部刺激 通過潔治術徹底清除附著在牙體表麵的菌斑、牙石;矯治食物嵌塞,去除不良修複體等局部刺激因素。
2.局部藥物治療 牙齦炎症較重者配合藥物含漱、牙齦衝洗、牙齦塗藥等治療。常用藥物有3%過氧化氫溶液、0.2%氯己定液、碘製劑等。
3.全身治療 必要時口服抗生素及維生素,積極治療全身性疾病。
4.手術治療 牙齦增生明顯者可行牙齦切除術。
【護理診斷/問題】
1.口腔黏膜改變 與牙齦組織炎症有關。
2.自我形象紊亂 與口腔異味影響正常社交活動有關。
3.知識缺乏 缺乏口腔衛生保健知識,對牙齦炎病、牙周病的危害認識不足。
【護理措施】
1.局部藥物治療 協助醫師用3%過氧化氫溶液與生理鹽水交替衝洗齦溝,並塗布碘甘油。指導病人用1∶5 000高錳酸鉀溶液或硼砂溶液漱口。
2.消除局部刺激 協助醫師取下病人口內不良修複體或消除食物嵌塞。施行齦上潔治術或齦下刮治術,去除附著在牙體表麵的牙石和菌斑。
齦上潔治術是用齦上潔治器械去除齦上牙石和菌斑,並磨光牙麵,防止牙石和菌斑再沉積,防治牙周病的措施。有手用器械潔治術和超聲波潔牙機潔治術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