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比離軒年長幾歲,乃秦室宗親,與始皇帝同輩,其母因犯死罪,以宗親之故得免,收入隱官。趙高自幼聰穎,寫得一手好字,更知秦以法立國,欲歸宗室必熟習律法。於是勤修律法,數年之間,於秦律種種,無一不精。後想方設法與扶蘇等結識,得到扶蘇推薦。離軒在鹹陽之時,幾人也多有往來,趙高的秦律之“博”,縱然是離軒也頗為佩服。不過,此人博則博矣,但對律法隻有功利之用,而無敬畏之心。
因惜其才,離軒向扶蘇和李斯推薦過此人,使此人能得入秦王法眼。
因其律法精熟,書法也堪稱一絕,又是皇室宗親,秦王令其教導胡亥,並常將其帶在身邊。後更是兼掌秦王符璽令事,甚是得寵。始皇帝二十七年,趙高犯事,始皇帝令蒙毅依律而斷。蒙毅不敢枉法,依律判其死刑。始皇帝不忍,將其特赦。
按照正常情形,趙高將在此位置,並無太大可上進之空間。但關鍵是其得始皇帝寵信,負責始皇帝起居車駕防衛,又掌符璽令事,就很可能對始皇帝產生重大影響。其人心性,自然可能會對相關事務產生負麵影響,這就不得不重視了。
李斯與離軒細細分析趙高的言行及過往經曆,欲尋到趙高的思想“密碼”。
“其人書法既佳,又兼律法精湛,確有大才。”
“口才極為出色,幾可謂天下辯才。”
“勇武過人,曾一人力敵十數群盜,將群盜盡數格斃。其勇武為陛下所聞,故任其為中車府令。”
“性格堅毅而隱忍,其勇武過人,卻為人低調,知其勇者不多。陛下眼前紅人,卻不大與眾官員來往。律法與勇力皆具,非一般人所能。”
“然而若以為其人寬厚低調,必然出錯。弟子昔日與其同遊,一人譏其出身隱官,趙高當時雖隱忍不發,但譏笑者未過多久即諸般麻煩纏身。皆知此為趙高所為,但卻無一證據能指向趙高。其心思之細密令人歎服,而其睚呲必報之性格,也可確知也。”
“趙高應當是有野心的人,但其心性確實隱忍,若非其犯下死罪被交蒙毅處置,為師也未必能察覺。以後與此人打交道,真得留意三分。”
雖出於謹慎,李斯將趙高列為危險人物,但內心深處畢竟還是沒將趙高放在眼裏。帝國之相,統一政策的製定者和實施者,帝國萬世基業的總設計師,如何會將一個中車府令真正放在眼裏?然而,李斯最終敗亡,帝國大廈於頃刻之間坍塌,正是因趙高這個不起眼的人,在一個特殊的時機下釋放了內藏的野心,李斯再悔,已是無濟於事了。
沒過多久,一件震驚天下的刺殺事件,將趙高再次推到了前台。
始皇帝第三次巡遊,在博浪沙之地被韓人張良使人以鐵錐相擊。
千鈞一發之際,趙高以肉掌將鐵錐硬生生撥開,鐵錐偏移,擊中始皇副駕,將車駕擊得粉碎。
張良此舉雖未傷到始皇帝,看似無功而返,但卻間接捧出了一個日後葬送秦帝國的寵臣。其中的詭異因果,也似冥冥中注定了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