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幫人平常就是鬧事兒的主兒,要說頂著老爸鐵砂掌也仍舊是淘氣不要錢的命,不怕打,不怕說,就怕生活太寂寞,又趕上今天這麼個百年難得一遇的普天同慶的日子,要這幫小子窩在邊上瞧熱鬧,真是比把他們架在火上烤都難受,加上老大都已經未雨綢繆承擔了責任,哥幾個想也沒想,按照一貫的作戰隊形,向著李家大院浩浩蕩蕩匍匐前進了……
幾個人說行動就行動,按照平常的隊形——柱子打頭,吳梅其次,蝦兵蟹將們排中間保持低調,身強力壯又行動遲緩的大頭墊底,一行人鬼鬼祟祟朝李家大院奔去。
相比於江家這邊的冷清,李家可謂是車水馬龍,各種各樣祝賀李團長喜得貴子的賀禮小山一般堆滿了客廳的飯桌,以至於老李將軍不得不讓警衛員一批一批地往房間裏麵般,才能騰出吃飯的地方。老李將軍勤儉樸素一輩子,作風剛正一輩子,隻有今天,允許下屬和兒子的下屬送禮,高興啊,雖然知道有這個孫子,但因為種種原因,今天第一次見到這個寶貝孫子和孫女,能不高興麼?後繼有人了。
這個孫子很特別。
老李名李正埔,是土生土長的山東農村人,因為地主兒子強取豪奪想要侮辱鄰家女兒而操起鋤頭奮起反抗,嚇退了地主兒子和幫凶,卻也得罪了地主,爹娘便讓李正埔出去躲躲,免得他們來找麻煩,李正埔爹娘年事已高,土地人總認為不應該離開作為根本的土地,就留了下來,李正埔徒步二十天逃進了一座人流量比較大的城,巧合地認識了一波同樣是逃難的農村年輕人,有一些在城裏呆久了的,聽過一些學生宣傳眾人受了熏陶,覺得長期這樣躲著不是辦法,應該奮起反抗,於是就留心那些所謂的革命組織,就這樣先是參加小規模的會議,與土紳集結的一些地痞流氓鬥爭,後來慢慢地發展,與別的組織聯盟,十幾個人到幾十人再到幾百人地發展,一晃就是5年,隊伍也從原來的農民分隊被正規成了早期的紅軍革命軍,李正埔也從一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成長為一個可以指揮十幾個人有序抵抗國民軍地方軍隊的小班長,可以說這樣血性的生活激起了李正埔的反骨,他聽從了革命的號召,懷揣著農民翻身做主的願望於誌向一直走在抗爭的最前線,由領導他的大隊長負傷,到任命他擔任大隊長,由東北正麵抗戰軍閥統治到於國共合作抗擊日本再轉為內戰,同時抗擊日本侵略軍和國民軍,李正埔過了他這輩子最榮耀的轟轟烈烈的15年。等到新中國成立,他也由組織介紹認識了一位在文工團作舞台表演的丹梅,李正埔覺得丹梅長得漂亮、比他有文化,就欣然同意結婚了,安家落戶沒多久,又碰上美國朝鮮戰爭,李正埔扛起了打槍丟下了自己才出生一個月的兒子又抗美援朝去了,等三年抗美下來,李正埔由於作戰勇猛、指揮得當、能靈活運用各種軍備被封為了上將,地位僅次於中國十大將軍,光宗耀祖了,李正埔想起了自己的老父母,就打了一份報告,要回鄉尋親,結果報告反饋說日本軍洗劫了他們的村子,村子大部分人都被屠殺了,現在連屍首都找不到,李正埔當時看了眼睛就紅了,發誓這一輩子與小日本勢不兩立,再開戰,絕對要讓那些日本人斷子絕孫,李正埔深恨自己沒有盡到孝道,反思自己的一生,猛然想起,自己在長征時於雲南少數民族的一戶人家定下了親事,因為那家對他有救命之恩,他沒有跟妻子說明就去參加了後來****軍委組織的軍事再教育,學習先進的武器理論知識,等他終於安定下來,兒子也已經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當一麵的新中國路軍營野戰軍連長,妻子自從退職以後,一直熱衷於給兒子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媳婦,橫挑鼻子豎挑眼,覺得自己是在黨中央下達的命令下與李正埔這個老粗結婚,雖說物質生活上沒受什麼委屈,但是精神上得不到撫慰和滿足,她寄希望於兒子,希望優秀的兒子能找到一個可以在靈魂上相互作伴的伴侶,關鍵時刻,李正埔橫插一刀,沒說一句話,就帶著兒子遠赴雲南,一呆就是5個月,回來後什麼解釋都沒有,直接跟她說,不用給兒子再找媳婦了,兒子已經在他的安排下結了婚,對象是雲南的一個瑤族女子,但因為女方父母年事已高,媳婦要留下來照顧父母,兒子又在這邊有正規工作,就兩地分居,過年相聚。丹梅聽了就愣在了當場,之後反應過來再大呼大叫也沒什麼用了,而且愛麵子的她也不希望丈夫看出來她得私心,就提出了要去那邊相相兒媳婦,李正埔對女人家的心思沒有考量,覺得既然生米已經做成熟飯,自己履行了當初的諾言,妻子也應該不會再有什麼不滿,就欣然同意,妻子一去也長達一個月,回來以後,沒有表現出什麼不同,隻是不再關心家中大小事,一心撲在下一代文工團的培養上,就這樣,李家大孫女出生了,4年以後大孫子李軍壯也出生了,兒媳婦哈(ga三聲)妹的父母也相繼過世,哈妹在瑤寨再沒有親人,隻有同族的族人,哈妹帶著兒子女兒也就是李正埔的孫子和孫女來到了北京,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一家人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