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思想在1992年初南方談話中,闡述得非常明確,極有深度。他講:
“對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這是正常的。不隻是經濟特區問題,更大的問題是農村改革,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廢除人民公社製度。開始的時候隻有三分之一的省幹起來,第二年超過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這是就全國範圍講的。開始搞並不踴躍呀,好多人在看。我們的政策就是允許看。允許看,比強製好得多。我們推行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搞強迫,不搞運動,願意幹就幹,幹多少是多少,這樣慢慢就跟上來了。”“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是如比,城市改革也應如此。”
其實,鄧小平的這個思想也早就有了。1987年他就講過:“開始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讚成改革。有兩個省帶頭,一個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鄉;一個是安徽省,那時候是萬裏同誌主持。我們就是根據這兩個省積累的經驗,製定了關於改革的方針政策。還有一些省猶疑徘徊,有的觀望了一年才跟上,有的觀望了兩年才跟上。中央的方針是等待他們,讓事實教育他們。”。
這些話包含的主要思想就是本節標題裏說的那幾句,核心的問題是讓事實教育人。不搞強迫,不搞運動;允許幹,允許看,允許跟;讓事實教育人。這就是鄧小平的政治胸襟,這就是鄧小平的性格特征。
讓我們對這個思想再做些分析。
第一,它體現了鄧小平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的堅定信賴。正確的東西是不怕實踐檢驗的。因為實踐能給而且也必定給正確的東西以最有力的支持,給而且也必定給錯誤的東西以最無情的批判、否定。鄧小平堅信這一套是正確的,因為它有沉痛的教訓作基礎,有實踐的經驗作證明,有廣大群眾的擁護作後盾。正因為如此,他不需要搞強製、搞運動,借行政權威的力量去推行這套東西。隻有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搞的東西的正確性、而又非讓人接受不可的人,才需要靠政治運動和高壓強製的手段去推行自己的東西。“四人幫”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就是這麼幹的。馬克思主義者不需要這樣做,他們不是靠強迫吃飯,而是靠正確吃飯。隻要是正確的東西,遲早會贏得群眾。
第二,它體現了鄧小平對廣大幹部群眾在實踐中辨別是非能力的堅定信賴。廣大幹部群眾是最講實際的,是最擁護實踐效果的檢驗的。它們對上邊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是看你怎麼宣傳,調門多高,印了多少小冊子,辦了多少學習班,而是要看實際效果。實踐結果給他們帶來了利益,他們從中得到了實惠,嚐到了甜頭,他們就會由衷地擁護它。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心目中,實踐的結果、利益的大小才是判斷是非優劣的試金石,而一切空話、大話、漂亮話都是無用的。這個路線方針政策在實踐中贏得幹部群眾的過程也就是它們接受實踐檢驗的過程。鄧小平是與群眾心連心的,因而也是最相信群眾的辨別能力的。其實,鄧小平本人不就是在一次次的批鄧浪潮中,一次比一次更多地獲得了群眾的愛戴和擁護嗎?群眾在生活實踐中清楚地辨別了是與非、好與壞,最終選擇了鄧小平。毛澤東晚年實踐的失敗,給鄧小平投了最重要的一票。鄧小平本人正是群眾從實踐中檢驗出來的領袖。一幹、二看、三跟,這是實踐說服人們、掌握群眾的普遍規律。這裏的關鍵在於看的不能批幹的,不能你不幹也不讓別人幹;同時,幹的也不能批看的,要允許人家看一段,相信隻要幹出成績來人家就會跟上;當人家要跟上時,也不要不準“革命”。這樣,就會在實踐中逐步辨明是非,統一起來。
第三,它體現了鄧小平對實踐標準的權威性的高度信賴。在推進改革開放的事業中,鄧小平沒有什麼特殊的武器,而隻是訴諸群眾實踐的力量,包括實踐的支持和實踐的批判。60年代,他就講過;哪種生產關係的具體形式能促進生產發展,就用哪一種,這是訴諸實踐的支持。80年代,他又講過,反對自由化思潮,最終要靠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這是訴諸實踐的批判。鄧小平深信毛澤東的名言,我們崇拜馬克思主義,不是因為它是馬克思主義,而是因為它正確,是在實踐中證明了它正確。實實在在地說,一種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或者如同馬克思所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講到的這句話,鄧小平始終不移地遵循著。
6.不靠本本靠實踐
1965年,毛澤東會見李宗仁的秘書程思遠時,程思遠曾談起一個國民黨人士把毛澤東的思想概括為這樣兩句話:調查不夠不決策,條件不備不行動。毛澤東聽後笑了。這笑中顯然含有首肯的意思。但毛澤東似乎還覺得意猶未盡,思索了一會,忽然問程思遠:“你知道我靠什麼吃飯嗎?”程思遠沒有聽懂。毛澤東接著說:“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以前我們人民解放軍打仗,在每個戰役後,總來一次總結,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然後輕裝上陣,乘勝前進,從勝利走向勝利,終於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靠總結經驗吃飯,就是毛澤東對自己實踐論思想的最精確的通俗概括。
的確,在毛澤東的一生中,最善於總結經驗。而且,他擁有許多這方麵的名言:吃一塹,長一智;失敗是成功之母;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比較地聰明起來了;發揚成績,糾正錯誤,以利再戰:等等,都是講總結經驗的。其實,這裏的意思並不玄奧,毛澤東不過是把人類進步的規律加以概括而已。人類幾百萬年的曆史,幾千年的文明史。不都是靠總結經驗而進步的嗎?毛澤東講過:“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在毛澤東看來,人類本身就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
那麼,靠總結經驗吃飯,這句話的哲學真諦到底是什麼呢?就是靠實踐吃飯,靠實踐進步;就是在實踐中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在實踐中發展真理。毛澤東自己提出的這個寶貴思想,可惜以後漸漸地淡漠了,忘記了。他晚年不再靠總結經驗吃飯,而是靠善良的願望和脫離實踐的空想,一味硬幹,結果釀成了千古未有的悲劇。
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既繼續了毛澤東正確的東西,又有很大的發展。他的名言就是“不靠本本靠實踐。”1992年初,他講: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讀的書並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
不靠本本靠實踐,這是國際共運和我黨長期曆史經驗的哲學總結。列寧如果僅靠本本,就無法得出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首先勝利的結論,率先在經濟相對落後的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斯大林如果僅靠本本,就無法獨立地領導一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並於1936年宣布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毛澤東如果僅靠本本,就無法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這些勝利都是靠實踐取得的勝利。同樣,在我們的曆史經驗中,靠本本走向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俄國的孟什維克主義是推崇本本的,因為在書本上找不到可以在俄國這樣的國家搞革命的條文因而不讚成革命,這個派別在俄國革命勝利後就銷聲匿跡了。王明是靠本本的,結果使中國紅軍和根據地損失了百分之九十,白區損失了百分之百。這是曆史的證詞。
不靠本本靠實踐,這也是我們改革開放十幾年經驗的哲學總結。這十幾年,我們邁出的每一個新步子,提出的每一個新政策,都不是靠本本得到的。靠本本隻能是“兩個凡是”,隻能是“以階段鬥爭為綱”、閉關鎖國,隻能是人民公社、計劃經濟。而我們之所以走出了一條新路子,開創了一個新局麵,創立了一個新理論,靠的是實踐。我們今天的一切,都是實踐教給我們的。而靠本本,絕不會有我們的今天。
不靠本本靠實踐,這更是馬克思主義的本意。馬克思恩格斯從來反對人們把他們的學說當成教條,而總是要求人們把他們的學說當做指導實踐的指南和研究問題的方法。他們曾無情地嘲笑那些企圖把他們的學說當成本本上的教條的人,說是種下了龍種而收獲了跳蚤。
這裏需要申明,我們講不靠本本靠實踐,不是不要本本,不要讀書。馬克思主義的書是要讀的,而且必須讀,但是要精要管用,不能搞形式主義,如果讀了很多書卻抓不住實質,更不會應用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去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那是要不得的。我們提倡的讀書,一定要抓住精神實質,融彙貫通,用於實踐,在實踐中檢驗書本知識,發展書本知識。我們一定要懂得,在我們的事業中,真正靠得住的東西不是本本,本本本身都是需要再檢驗的東西,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它是否行得通,還有待於實踐結果的判決。相反,真正靠得住的東西是實踐,它教會我們哪些書本知識還有用,哪些本書知識過時了,哪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道理應當上升為書本,列為新的經典。
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永遠堅信: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實踐之樹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