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即使生命如塵,仍願歲月如歌(2 / 3)

還是要從最笨拙的方式做起,每看一本書的同時也會在一旁記錄經典的哲思語錄,以及值得推敲和悟思的關鍵點。因為要做大量的筆記,也開始探索記筆記的一些技巧,當時看到楊絳先生寫的《錢鍾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一文很受啟發,也開始學習錢老先生記筆記的方式,對所做的筆記進行分類和歸納,並在每隔一段時間後拿出筆記進行重溫,不然就隻是留存於做筆記的形式了,也更加不可能達到積累和沉澱的效果。

畢業工作後,雖然看書、寫字的時間沒有了校園那般的充裕,但還是會在時間的夾縫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捧起書本閱讀寫字。當看到發人深省有哲學意境的詞句,我還是會兩眼放光,用筆在上麵做標記。如今做摘錄也不再隻是局限於本子上,我還增加了一種快捷方式,在電腦上建立文摘類的文件夾,用快速打字的方式做記錄,保存到相應的文檔裏。

如今我在寫作中運用到的一些詩句名言,也是來源於昔日的積累。無論是生活還是寫作,都會促使我要去做好輸入與輸出這一環節中的流動循環,不然我會很容易感到匱乏。而想要很好的出發,做好積累和沉澱是很有必要的。

我記賬的習慣源自於我的母親。有一幕畫麵是很久以前就已經固定了的。兒時的我經常坐在一旁看電視,她則安靜地坐在另一邊,就著昏黃的燈光,在薄薄的本子上寫東西。隨後把它放到抽屜裏。有天我好奇想去探個究竟,才發現上麵記錄著的是家裏每個月每一天的生活開銷。除了所謂的記賬本,還有一個方形的月餅鐵盒子,上麵裝著諸如學費、電費之類的單據。但那時終究年幼,無法體會那些數字和每一張薄薄的單據背後,所暗含的父母為生活打拚的艱辛。當我畢業步入社會後,才開始懂得生活的不易,尤其是當自己也成家後,背負著房貸、車貸的時候。自此,我也像當年的母親一樣,生活中從此多了一本記賬的筆記本,與其說是一種記錄,不如說是一種對生活的提醒。

也不僅僅是記賬,在年初通常會預算今年可能的支出,並設立收入的目標。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生活處在我們的可控之內,可以允許有所變動,但至少也要在我們的心理預期之內。家庭也是一個小單位,有共同目標,有團隊成員,有日常資金的流動,那麼明晰家庭財務的來龍去脈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隻是單純地去做一些金錢記錄而不去反思,那麼也並無多大意義。我們需要定期檢視和調整,從數字中跳出來,去回顧每個數字前後左右的生活,並及時調整生活的節奏和方向。當然記錄也不僅僅局限於本子,可以用時下流行的記賬軟件。但我還是對本子情有獨鍾,所以我會把記賬軟件和本子結合並用。每一筆數字背後的記錄都是有故事的,酸甜苦辣,五味雜陳,而這些串聯起來就是我們的人生。

今年回到家鄉,母親依然保持著記賬的習慣,深夜中的她還是很安靜的神情。不同的是她那不再年輕的臉上,添了一副老花鏡。而我也開始學著她的樣子,在燈光下寫下一係列我並不敏感但又關乎生活的數字。但這樣的數字我也不會太抗拒,畢竟沾染了人間煙火,有著塵世的真味。

琛君是我曾就職的公司的上司,我經常要向他彙報部門工作。每次彙報之餘,他也會分享一些管理學的知識以及如何帶領團隊的經驗給我,也因那時他剛任命我為部門主管,我在這方麵的經驗比較缺乏。琛君是一位目標管控能力、邏輯思維很強的人,幾年間他給自己設定的目標都一一實現了。他大學畢業時想去參軍,實現了,退伍後出來工作,他給自己定下了MBA的深造目標,後來經過努力也考上了中山大學的MBA。他說他的目標是分階段性去實現的,通常會定下一個為期五年的目標,然後將其細分到月、日計劃。他拿起桌子上的本子對我說,這個本子就是我的法寶,我就順著本子上寫下的目標去行動就可以了。這樣也不亂,不然目標很容易失控。

要想走得遠,那就不能亂,一步一步有節奏地往前走。我也開始在本子上寫下中、長、短的目標,雖然我還沒有做到像琛君那樣,但也開始隨著每日的朝陽行動。每天起床後,我都會在筆記本上寫下今日要做的事,分清輕重緩急,並評估所做的每件事情大概需要多長時間,這樣就可以提高做事的專注度和效率。每做完一件事情,每實現一個目標,都會做個記號以示完成,而在這樣長年累月的微妙互動中,也覺得內心踏實了許多。沿著那條貫穿始終的目標主線往前走,我相信有一天終會抵達想要的遠方。

在與筆記本一來二去的交流中,我發現殘缺的世界也漸漸變得溫柔。這四本筆記本就像是我生命體係中的一支和諧的團隊,它們各自分配做好自己的工作,又團結一致擰成一股勁,幫助我有條不紊地打理和完善我的生活。筆記本和文字永不過時,是生命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而我們終將會遇到那些美好。

若有才華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01 我的寫作路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慢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我是慢熱的,在與自己剛開始接觸的人麵前,往往不會很快便展現自己的熱情。在麵對可貴的靈光時,常常它已一溜煙從指縫間溜走時,才發覺它的動人之處,而後才匆忙提筆欲將之記錄。但也正是這種慢,給了我願意停下來思考的空間與契機,給了我願意去投入我所熱愛之事的堅持,從而體會到做一件事情的細水長流之意。

在寫作上,我也是笨拙而慢熱的,並沒有任何寫作天賦。我從小便很羨慕那些能夠擅用文字寫作的人,仿佛世間生靈、萬事萬物在他們落筆揮灑間就能看到立體動人的畫麵,而我沉浸在他們的文字中樂此不疲。也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以文字的形式,去定格美好的光陰:那美妙的夏夜,窗外的陣陣蛙鳴聲,月亮靜臥田間泛著悠遠的光;那帶著草木濕露的清晨,還有隱在天際邊一縷澄澈的霞光;那美好如初生的世間的一切。也渴望在看完一本書時,與書中的靈魂對話,隨後書寫一番自我的內心感受。但總苦於文字的枯竭,即便寫完後也覺得我的文字不夠生動有趣,無法呈現那深具美感的事物。

上初中後,我便開始寫日記,十幾年堅持下來,也寫了十幾本。雖然很多文字在如今看來,稚嫩青澀也仿佛毫無意義。但不得不說,那些文字的確記錄了每個當下的自我,有隱秘而散亂的心事以及各種情緒,雖然隻能隱藏在內心的某個角落。上大學後,因為讀了中文係,有了不少寫作的任務。也會去參加學校的各類征文比賽,從一開始稚嫩的表達,到慢慢找到文字的感覺,也能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發表在報刊或獲獎的鉛字。但因為閱曆尚淺,那會兒寫出的文字仍不足為人道。

但工作後,因為現實的壓力,內心的焦灼與浮躁此起彼伏。前路迢迢渺茫,那種壓抑無力的狀態,讓我很多時候無法寫出一個字來。直到有一天,我在博客上看到了李娟老師的文字。她的文字安靜又不失堅韌和力量,這再一次喚醒了我內心的渴望。我渴望安靜清寧的內心,即便世間嘈雜不堪。我渴望實現自己的文字夢,即便文字尚且拙劣。

當時我鼓起勇氣發郵件給李娟老師,內容是有關寫作與閱讀的話題。沒想到她回複我了,也給了我很大的鼓勵與動力。她說:“我工作後,業餘時間基本用來讀書寫作,也會給副刊、雜誌投稿,也出書,這一寫,就是十多年。你的文學功底很好,不要放棄。生活本身就是很好的積累,無論讀書還是寫作,都要耐得住寂寞,慢慢來,也不要急著發表,有了心境,好文字自然來了。”

李娟老師的話似是一盞明燈,仿佛讓我看到了希望。於是我開始沉下心來寫,一個字一個字地慢慢寫。我記得在深冬的夜晚,窗外的月光雖然夾雜著襲人的寒氣,但又照見了心中夢想的樣子。我看到了文字跳躍的姿態,看到了一種隱形的光芒,我的內心無限欣喜,我樂此不疲。而世間萬物,窗外的月亮,流動的光陰,仿佛也靜止了。每當看到一篇文章呈現在我麵前時,欣喜之餘也會發現,這已經成為過去,一些表麵形式的呈現也不再屬於我。但身體的某一部分缺口仿佛已經填補,長出新的部分。而我也扔掉了很多事情,眼前呈現出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漸漸地,我寫出的文章也會被一些自媒體平台轉發,也會被報紙雜誌刊登。也因此有了來自四麵八方的讀者,因為文字,因為相似的靈魂,常常讓我擁有一種莫名的感動。但我還是不願意走得太快。我知道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寫什麼樣的文字能夠吸引人,我也看到一些充滿戾氣和粗糙的文字,或以熱點和噱頭博取流量和關注的文字。但這些都不是我所追求的,我追求的是自己用心用情寫出的文字。而真正要寫出真誠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需要深入到生活的質地裏,需要到光陰中去淬煉,以豐富自我的人生閱曆才能寫出來的。

因為熱愛,所以珍貴,我不願意在這“快”的過程中過早地消耗掉自己,而忽略掉了更為珍貴的生活源泉。所以,我依然不慌不忙地寫。

這些年的文字有著我的心路曆程,那些文字仿佛在時光的靜心潛伏下,成了有靈魂的生命體,將以另外一種方式凝結成琥珀定格在歲月中。也讓我更加明白,去堅持自己熱愛的事情,也是一種幸福的事情,時間總會帶給你喜悅。

02 寫作讓我更熱愛生活

那天清晨我和木子先生聊起,我說我越來越明白我為什麼要寫作,也越來越愛寫作了。

人生艱難,生活本身是有很多隱痛的,我們都在世間的淒風冷雨中摸爬滾打。旅途中會有醜陋、困頓,會有內心的斷裂與欲望,甚至會聽到夢碎、絕望的聲音。很多時候,我們的苦痛也無人可以分擔。人唯一能救贖的隻有你自己。

以前我總是渴望擁有很多,後來發現簡單本身便擁有一種迷人之處。因為表麵上我們所追求的東西看似豐富,實則很多都是夾雜著欲望的虛無,且並不屬於我們。世間的繁華,都是短暫快速流逝的,不確定的。久留而牢靠的,唯有精神與靈魂上的一種充沛和安寧,於是我更加渴望文字這種實實在在的擁有與鐫刻。而寫作可以將我從無助和虛空中搭救出來,讓我學會去安放自我的內心。正如村上春樹所說:“我們寫作的理由,歸根結底隻有一個,那就是讓個人靈魂的尊嚴浮現出來,將光線投在上麵,敲響警鍾,以免我們的靈魂被世俗糾纏和損貶。” 人之本身的力量是幽微的,但通往美好的追求與姿態,可以讓生命本身變得強大,力量倍增。

就像我很喜歡的作家汪曾祺,他的一生雖然坎坷,顛沛流離,但從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在他看來,生活,“是很好玩的”。而這“好玩”,在他的文字中有淋漓盡致的體現。他的文字沒有萎靡、惆悵,有的是那些饒有趣味細致入微的閑適,那些平淡的生活,人間草木、滋味也被他書寫得一派天趣。他說:“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於是,他寫雨季中的楊梅,顏色淡黃微綠的葡萄花,也寫厚重的雪,用月亮做成的梨花的瓣子,還有各種美食俗世之美。他也喜歡作畫,所畫的多是“芳春”——對生活的喜悅。因此,沒有認真投入生活的人,沒有內心溫暖和力量的人,是寫不出這樣的文字來的。

於我而言,寫作也像是我的擺渡人,讓我有勇氣去思考生活的斷裂與真相,同時也讓我擁有了對精神的自省,內心漸漸變得寬容。自從寫作後,我也更加熱愛生活,用心去對待那些當下,也更讓我懂得如何投入到生活中,去發現掩藏在細枝末節中的美好和有趣。

那朝陽的噴薄而出,那夕陽的日落歸山,那路邊冒著晶瑩剔透的青草,都會讓我的內心產生柔軟的敬意,隨後日漸擁有抵抗寒涼世間的堅韌。也越來越覺得,唯有去觸碰生活中的人間煙火、柴米油鹽,人間至情,去與迎麵而來的每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萬物芳華照麵,去體驗每一個或溫情或漠然的瞬間,才能寫出更好的文字,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如今每回看以往寫過的文字,我會很慶幸當時留下的那些文字點滴。因為那有我的真實情緒與宣泄,有我的孤獨,有我遠去的歲月,當然也會有我的詩和遠方,在日後,它還將繼續默默陪我走過迢遙悠長的歲月。

林清玄曾說:“如果我們不能在急速流過的每一天,為生活留下些什麼,生活就會如海上浮漚,一粒粒破滅,終到消失。”文字仿佛是一個駐足人間的留聲機,留下了或動情或鮮明的存在,留下了一些生命的痕跡和經曆的光影。這些文字也是生命孤獨中的那束微光,它會照亮那些黑暗、空洞。因此,我願忠實自己內心的感受去書寫,追隨光陰的腳步靜靜地記錄著眼前的這一切,化為內在的一種美,從一片虛無中看到生命的豐盈。

03 在寫作中把心靜靜安放

我也很慶幸如今的自己,越來越接近手藝人的樣子,而這手藝是關乎心靈與生命的修煉,是孤獨而樂在其中的一種手藝,會讓生命在時光的淬煉中變得愈發純粹而明亮,未知的歲月也會變得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