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很多時候無力又無奈,每跨出一步都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和十分的努力,而且更多時候,當你這樣做了還無法預知自己的下一步是好還是壞。
你若不傷,歲月無恙
01
清晨,女兒從睡夢中醒來,她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笑。她會翻過身來捏我的臉,看著我賣萌,甚是可愛。之後起身給她換紙尿褲,洗臉,隨後衝好米糊,給她係上圍兜,一勺一勺地喂她。把她安頓好後,再交給婆婆帶出去玩。
此時是上午九點。
穿戴整齊後,我來到書房,打開電腦,開始我的一日之事。雖然我不用去公司上班,但工作起來,我依然是認真的,亦不喜被人打擾。中午會休息兩個小時,和女兒親密互動。到了下午兩點,接著進入工作狀態,直至傍晚。在家上班聽上去很自由,但也因為沒人管束,所以更需要自律。
晚上的時間大部分屬於女兒,喂她吃飯、洗澡、陪玩、哄睡。等女兒睡後也幾乎已經十點了。這之後的時間,才真正屬於我。我會看看書、寫寫日記和文章。習慣在文字中整理白日細碎的思緒,這會讓我心安。一如身旁安然進入夢鄉的女兒,所帶給我的心安。睡前我會列出明天要做的事情。盡管我是隨性的人,但我依然保持著有條理的習慣以及充實的生活方式。
若到了周末,一家人會開車去郊外,置身於安靜遼闊的自然之中,風吹過來有絲絲的涼意,身心輕盈而舒心。也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我在沿途中,也會帶上筆記本,若有靈感,我會記錄下來。看著窗外的一切,那掠過的風景,再回顧這一路走來的種種,我忽然有一種好到悵然的感覺。
如今的我二十九歲,正走在奔往三十歲的道路上。是一個半歲女兒的媽媽,是一家文化公司的創始人,也是一名自由寫作者。雖沒有世俗中所謂的成功,但我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意,因為,我比以前更從容、更自在,也更懂得如何去平衡當下的矛盾與得失心。
02
曾想起六年前的校園時代,我和同學娜娜繞著學校操場漫步談天說地,饒有興味地聊著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但也說不清它具體會是什麼樣子,又該如何做才能實現,隻知道這應該會是一種讓人感到舒心而自在的狀態。抬頭望見浩瀚無邊的蒼穹,天上透著一點微明澄澈的清輝,月光灑在我們滿含笑意的臉上,美好至極,隨後繼續往前走,試圖沿著心中的希冀往前走。
後來,大學畢業的我們,開始邁入社會,磕磕碰碰。當時的我除了一份還算穩定的戀情,什麼都沒有。拿著一份不高的工資,還經常加班到深夜。有一次早晨睡過頭了,醒來時著急得不行,因為上班快要遲到了。之後為了生計,輾轉到繁華的CBD上班,穿得光鮮亮麗,卻住在偏僻的城中村,隻因為租金便宜。而每天上下班也都要換好幾趟地鐵和公交車,來回三個小時,回到住處也差不多是晚上九點了,此時晚餐才開始做,而我已饑腸轆轆。時常望著擁擠的人群和堵塞的交通,總讓我懷疑眼前的生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都市的霓虹燈無比閃爍,卻照見了內心的茫然和不安。一個年輕姑娘異鄉獨行的影子,也被拉得老長而單薄。
那天,我看到一位與我當時年齡相仿的女孩拎著重重的行李箱上樓梯,瘦弱的她使勁把箱子一級一級地往上提。我走上前去幫忙。我們抬頭相視一笑,我看到了她帶笑的眼裏充滿了渴望,但又透著一絲茫然。我想起了剛畢業時的自己,有點擰巴,鉚著一股勁,不放鬆,又笨拙。
多年前還是助手的我曾跟著老板去參加企業家大型晚宴,在現場看著那些妝容精致、打扮入時的女企業家,幻想自己何時也能像她們那樣,優雅、獨立且自信。帶著這份期待,在回程的路上,我小心翼翼地向老板討教經驗,她卻像個大姐姐那樣,向我娓娓道來,說起她曾經走過的那些路。我仔仔細細地聽著,像極了一個學生,仿佛聽了之後,明天就能過上我想要的生活。
結婚後也不敢生孩子,怕自己因為孩子的到來,陷入一地雞毛的生活,無法平衡好家庭與事業。而未來也充滿了諸多變數,我沒有勇氣或者說沒有能力去應對這樣搖搖晃晃的生活。直到婚後第五年,我才迎來了我的孩子。
如今,畢業六年後,雖然事業剛起步,遠方依舊不可知。但經濟獨立、行動自由,也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管理團隊能獨當一麵,心態也足夠平和。不再迷茫,因為我找到了值得自己索求一生的事情。
也寫字,希望在慌亂的日子中留下些微的痕跡,還有那個叫作文字的夢想。也曾四處投稿卻被退稿多次,我的文字夢也一波三折。但始終沒想過放棄,因為對我來說文字是療愈、救贖自我內心的後花園,它讓我可以更加清楚地聽到我內心的聲音。因此每天深夜就這樣寫啊寫,值得慶幸的是,我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那些年,也就這樣,一邊迷茫著,一邊希望著,一邊慢慢走。
03
再次回望最初對未來的期許,回想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發現原來沒有什麼過不去。隻要你願意往前走,時間真的會給你想要的答案。無論過往的風景是什麼樣的,但當你回頭看時,會發覺一切皆是美,就像天空是湛藍的,草木是蒼綠的,流泉也是靈動澄澈的,世間萬物在安然靜默地生長著。
六年,你可以用這個時間去慢慢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如今,家庭穩定、和諧。和老公的感情也不錯,從一開始牽手走到現在,依然認定,他是我這輩子最想要一起走下去的人,最讓我心安的人。女兒從剛出生時日夜顛倒的睡眠,到如今能睡整夜覺,省心了很多,也越來越可愛、有趣。親人尚安,而我還有無限的可能以及潛力可挖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又不空想,也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裏。也不盲目去攀比和羨慕,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經曆和背景都不一樣,而生活是自己的,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我選擇了安然地對待自己。
對物欲不過分熱衷,更喜歡用書籍、寫作來充實愉悅自己的大腦。而文字也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它讓我變得更加獨立。這種獨立不至於讓我被瑣碎給綁架,一遇挫折就怨天尤人。我看得到瑣碎之外還有更加深遠的世界,也有了足夠的定力去麵對。
能夠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向往的不就是這樣的生活嗎?這樣的生活是有陽光的,喜歡《雪國》中駒子說的那句話:“這樣的日子裏連音色都不一樣啊!”
但我的內心依然是不安分的,也不止步於此,我喜歡過有追求的人生。也恰恰是這份安定的幸福感,讓我覺得,即便有現實的壓力和困窘,也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沒有什麼解決不了。
04
經常會聽到一些抱怨的聲音,說成長背景限製了我們,年齡限製了我們,婚姻限製了我們,生娃限製了我們。其實,真正限製我們的,是自我的心念。
你敢不敢在最難的時候,依然不忘初心,堅持走下去。敢不敢在不被人理解的時候,依然相信自己,不去聽那些聲音。敢不敢不隨波逐流,不棄信念,依然堅定自己選擇的方向。這才是我們能不能走向自己想要的人生的關鍵。
也沒有必要去跟別人比,因為每個人的經曆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有屬於自己的路徑和課題。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屬於自己的課題,然後踏著自己的節奏,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來。所以,沒有必要想太多。希望,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走出來的。
所以,當我遇到職業瓶頸時,我會總結和反省自己,努力走出去,試著去挖掘和爭取機會,也會告訴自己要安下心來做好積累,而非被動等待。當我的寫作不被人認可時,我依然堅定內心的聲音,並在深夜繼續著一份熱愛。當麵臨因孩子到來的一地雞毛時,即便疲憊我也能看到更多好,因為她讓我更加認清生活真正的樣子。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內容,我們隻需盡情地去體驗自己的每個階段的角色就好了。
無論哪一種生活,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無奈。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有一蹴而就的生活,也沒有完美的路與人生。隻要你願意認真地做自己,那麼你就可以慢慢地接近你想要的樣子,而每一段經曆也會變成你生命中的寶貴的財富。
如今,我喜歡這樣剛剛好的生活,這份剛剛好,並非完美,而是一種信念。我願意去相信,相信現在,相信未來,也相信歲月和經曆。
曾經以為三十歲很難,用力去爬後發現,路反而比以前更寬了,天空也比以前更廣闊了。而我也有理由相信,五年後甚至十年後的我會比現在的自己更好。因為路是走出來的,當你走的路多了,體驗的風景多了,內心自然豁然開朗。
05
我們的生活依舊兵荒馬亂,逼仄而煩冗,就像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所說的那樣:“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裏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回避。”但生活保持一定的痛感和節奏也是必需的,因為這會讓人清醒和自持,希望也會在這樣的涅槃中恒遠綿長。
雖然世事艱辛,但我們仍可以溫柔地對待它。我們可以學會自我救贖,學會平靜與忍耐,去與周遭的一切握手言和。我們的生活現狀是可以改變的。隻要在慢慢變好的路上堅持走著,把自己安頓好,盡量做到不辜負,你便會在這過程中發現一種盛大而開闊的美好。
你若不傷,歲月無恙。即便身處遲暮,回憶也深情,如此才會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一切未知悲欣交集,但永遠相信,永遠在路上。
在不安的世界,美的不慌張
剛剛搬了家,搬到有山水、有綠林的郊區,遠離了鬧市。窗外會不時地傳來自然界有節奏的聲音。蟬鳴四起,似要把日子叫得熱烈而歡騰,也能聽到風兒在林間穿行而過的聲音,隨風搖曳的樹木也讓時光變得有跡可循。我在房間裏整理著眼前散亂的大小箱子和生活用具。箱子裏裝滿了我的各類書籍和筆記本,我重新把書架搭起來,隨後把箱子裏的那些書籍放到架子上,其中有一個小專區是用來放筆記本的。幾年間本子日積月累,沒想到如今它也成立了一個“小家族”。
整理的時候,我翻看了一下以前所做的筆記,有些寫得細密工整,看得出那日寫字的心情是安然的。有些寫得潦草肆意,透著一種莫名的情緒和躁動。但眼前時過境遷的文字總歸是平靜了。不過在記憶的攪動下,它們又變得立體而鮮活了起來。驚喜地發現,原來它們都是有生命力的。如果說要給我的筆記本家族分個類,那麼主要有日記本、摘錄本、記賬本、目標管控本這四大類。
今年回了一趟老家,看到了書櫥上蒙塵的陳年日記本,記憶如倒帶般回到了那些遠去的時光。寫日記的習慣是從初中開始的,起初是老師布置的硬性作業,一周隻寫一次再上交,那會兒叫周記。後來因老師常拿我的周記和作文當範例,這激發了我的寫字熱情。於是我重新買了一本筆記本,開始用文字頻繁記錄那些有關青春又叛逆的心事,比如考試沒考好心情很失落,在走廊上驚喜遇到暗戀已久的男孩子了,跟母親吵了一架想離家出走……無論開心或失落都寫在上麵,這是最初的一種隱秘又稚嫩的內心書寫。盡管如今也還保持著寫日記的習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今天的自己跟昨天又不一樣了,所記錄的角度和方式也與之前不一樣。
每次外出時,我也會隨身帶上一本輕便的小筆記本,當途中躍出刹那靈感或想法時,我會在本子上及時記錄下來,晚上回去再做進一步的整理。也曾嚐試用電腦輸入的方式替代手寫日記,但寫了一段時間後終究不適應,於是再次回到原始而質樸的手寫方式。因為日記本是有氣味的,可以讓人在紙頁的呼吸間體會到歲月的靜氣與芳華。也就在這樣鄭重其事的儀式中,生命也隨之呈現出可貴的溫情和質感來。
而今,日記本已經成了我的貼心好夥伴,每次伏筆寫作時,我都會把它放在桌旁。當寫到一半沒有頭緒時,我會暫停寫作,轉而翻開日記本在上麵寫下鼓勵自己的文字,深入真實的內心與之交流。當生活中有了困惑,那麼日記本就是幫我梳理思緒並找出解決辦法的一個很好的窗口。寫日記可以記錄流年趣事,整合日常零散的想法,也是觀照內心和沉澱自我的一種方式。
閑雲潭影,物換星移,歲月擁著我們向前走,但往昔的一切並非風過無痕,有關文字的日記本便是極佳的記憶載體。卡爾維諾在《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中說過,“時間流逝的目的隻有一個:讓感覺和思想穩定下來,成熟起來,擺脫一切急躁或者須臾的偶然變化。”而有了這樣穩定的存在,即便佇立凝望物是人非的過往,即便當下有所失落和局限,眺望遠方的姿態也依然是喜悅的,不會因此而失去生命的風度。
我的宅是從小到大就出了名的,隻要房間裏有桌椅,有書和紙筆,外加一扇有風吹進來的窗戶,我就可以宅上好些天,也不覺得孤獨或無聊,反而很享受這樣安靜又愜意的時光。我喜歡抄抄寫寫的習慣是從上初中開始的,每次看書看到好的詞句,我會把它摘抄到本子上。而今在家鄉房間的書櫥裏,也藏了不少這樣的摘錄本。
上大學後,這個習慣依然保持著,也因為本科念的是中文係。在入學時就知道大學期間要完成學院安排的6613閱讀、寫作計劃。這需要大量的輸入與沉澱,並非簡單的摘錄做筆記就能做好。但當真正開啟文學的那扇門時,在欣喜的同時我又感到恐慌不已。大學期間接觸了一些中外文學書籍,接觸了國內近、現代文學史,然後走進西方的菲茨傑拉德爵士時代,穿梭在威廉·福克納的意識流、海明威的冰山一角中,恣意暢遊卻又越發深感自己的無知和淺薄。文學的天地儼如無限延伸沒有邊際的巨大寶藏,等待著我去挖掘,但又充滿茫然不知從何入手。但還是不得不給自己壯壯膽,越是無知越不能氣餒,保持謙卑的姿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