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五、中外數學家簡介(1 / 3)

【劉徽】(公元3世紀)我國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在數學上的成就之一是為我國著名的算經十書之一的《九章算術》做了注解。在他注的《九章算術》中提出了很多創見,其中尤其是用割圓術來計算圓周率,含有極限觀念,是他的一大創造。他正確地計算出圓內接正96邊形的麵積,從而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又計算出圓內接正3072邊形的麵積,從而得到3.1416。

他還撰《重差》一卷、《九章重差圖》一卷,《重差》又叫做《海島算經》。

【祖衝之】(429—500),字文遠,範陽郡薊縣(今河北省淶源縣)人,是我國南北朝時代偉大的科學家。他受到他父親的影響,從小愛科學、愛技術、愛機械、愛勞動,並且還經常觀測和記錄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

祖衝之在數學方麵有很大的成就,特別是他對圓周率的計算方麵是非常突出的。他把圓周率的值用兩個分數表示,就是約率,密率,並且推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得出這樣精確的畫周率,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祖衝之在天文學上也取得很大成就。他修正了當時所采用的《元嘉曆》的許多錯誤,編製了一部新的曆法,叫做《大明曆》,其特點是考慮了計算日月運行周期的歲差問題,這是對曆法的一次革命。他還改進了閏法,就是把《元嘉再》每19年7個閏月,改為每391年144個閏月,使之更符合天象實際。

祖衝之在機械方麵也有貢獻,曾經改造了指南車,製造了千裏船,水碓和水磨。

【祖日恒】祖衝之的兒子。又名祖日恒之,字景鑠。他繼承他父親的工作,對數學、天文學也有研究。對《大明曆》進一步作了修訂,並且一再上書皇帝,請用《大明曆》,終於在510年(就是祖衝之逝世後十年),被梁武帝所接受,並正式頒布執行。

祖日恒在數學上的成就就是在立體幾何中首先提出了“袓日恒原理”。所謂“祖日恒原理”,實際上是用了劉徽的牟合方蓋。這是在牟合方蓋與其內切球體之比等一些原理的基礎上概括起來的。現今一般稱為“劉祖原理”。他利用這個原理首先建立了球體體積計算公式,比歐洲人解決這個問題早一千年。

【沈括】(1031—1095)我國北宋時期的科學家。他出生於杭州錢塘。1064年中進士。曆任縣令、知州、翰林學士等官職。他積極參加王安石的變法運動,主張發展水利,減免稅役,改革曆法,加強防衛。他的貢獻是多方麵的。

他在數學方麵創立了“隙積術”(高階等差數列求和方法)和“會圓術”(關於弓形的計算)。他晚年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專心寫作,著有科學價值很高的《夢溪筆談》。

【秦九韶】(約13世紀)南宋數學家。著有《數書九章》〈1247年)十八卷。對於大衍求一術(整數論中的一次同餘式解法)和正負開方術(數學髙次方程求正根法〕等,都有深入研究。

在外國把求高次方程根的秦九韶法叫做霍那法,現在國外有的已把霍那法改稱秦九韶法。事實上,英國霍那(1786—1837)發表他的方法比秦九韶晚了五百多年。秦九韶還獨立發現了用三角形三邊表示三角形麵積的公式。

【李冶】(1192—1279)元代數學家。字仁卿,號敬齋,河北欒城人。著有《測圓海鏡》(1248年)十二卷、《益古演段》(1259年)三卷,對我國古代代數方法的“天元術”有重要貢獻。

【楊輝】(約13世紀)我國南宋時期數學家。他出生於浙江杭州。

他著有《詳解九章算法》十二卷、《日用算法》二卷、《乘除通變算寶》三卷、《田畝比類乘除捷法》二卷、《續古摘奇算法》二卷等。二項式展開的係數規律,稱為“楊輝三角”。

在這個三角形中的每一行恰如表示二項式展開式中的係數。據楊輝解釋說,這個三角形是公元11世紀時賈憲創造的,所以也稱為“賈憲三角形”。西方人認為是法國數學家帕斯卡0623—1662)首先創用的,所以在西方一般數學書中,把這個三角形叫做帕斯卡三角形,事實上,帕斯卡還比楊輝晚四百年。

【朱世傑】(1290前後)我國元代數學家。字漢卿,燕山人。他的數學著作有《算學啟蒙》、《四元玉鑒》等。《算學啟蒙》於1299年印刷。全書三卷,20門,共259個問題及其解答,全麵介紹了當時數學所包含的各個方麵。它的體係完整,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成為一部有名的數學通俗讀物,該書還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家。《四元玉鑒》成書於1303年,全書三卷、24門,288個問題,介紹他在多元髙次方程解法——“四元術”、高階等差級數計算——“垛積術”以及有限差分——“招差術”等方麵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徐光啟】(1562—1633)我國明代科學家。他出生於上海,從小熱愛科學。他1604年在北京向意大利傳數士利瑪竇學習天文、數學、測量、水利等知識。

他在數學上的重大貢獻是與利瑪竇合譯了歐幾裏得的著作《幾何原本》前六卷,為中國人了解西方數學打開了一扇窗口,對我國數學發展起了積極影響。

【李善蘭】〈1811—1882)清代數學家。字壬叔,號秋紉,浙江海寧人。著《則古昔齋算學》十三種,共二十四卷;《考數根法》一卷。得出有關二項式定理係數的恒等式和判定素數的定理,翻譯《幾何原本》後九卷、《代數學》十三卷、《代微積拾級》十八卷、《曲線說》三卷,還翻譯有其他科學書籍。

【華羅庚】(1910—1985)生於江蘇省金壇縣。華羅庚從小聰明好學。十五歲那年,他畢業於金壇縣初中,後到上海中華職業中學念書。他對學習數學有特殊的興趣,每天差不多十個小時鑽研數學。

十八歲那年到金壇縣中學當會計,晚上回到家裏,還清理自家小雜貨店的帳目,同時還堅持學習數學。

十九歲那年,華羅庚借到一本《學藝》雜誌,在這本雜誌的第七卷十號上刊載了蘇家駒數授的《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的文章。華羅庚發現文章中有錯誤,由於得到當時金壇縣中學校長王維克的鼓勵,寫了一篇論文投寄上海《科學》雜誌。這篇論文於1930年發表後,被當時清華大學數學係主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熊慶來數授見到。熊慶來數授發現了華羅庚的天才,並邀請華羅庚到清華大學工作。

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當了助理員,在熊慶來數授的親自指導下學習數學。

華羅庚花了四年的時間自學了英語,他還自學了德文。1936年,他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他在西南聯大當數授。1940年起,他花了三年時間,寫作了煌煌巨著《堆壘素數論》。後來他把這本書的英文稿寄給了蘇聯,並被譯成了俄文出版。這本書於解放後又由俄文譯成中文出版。

1945年,華羅庚受到蘇聯對外文化委員會的邀請,訪問了蘇聯。1946年,他又應美國普林士頓大學高等數學研究所魏爾數授的邀請,訪問美國。到了美國後,又到伊利諾大學當終身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