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種珍惜
今天這個題目聽來好像有一點費解,因為我們可以說閱讀是一種享受、一種學習、一種知識的儲備等等—這裏卻說是“一種珍惜”。也許是的,人之所以要閱讀,其中就包含了對生命的珍惜。
渴望和交流
當今,人的生活不是越來越簡單,而是越來越繁瑣;不是越來越容易,而是越來越困難。我們沒有因為現代科技帶來的很多便捷而使生活變得更寬鬆、緩慢和閑適,而是比以往任何時候,比如說我個人所經曆的幾十年的時間裏,都過得更匆忙,甚至有點難以為繼的窘迫感。這就有點奇怪了。現在科技多麼發達:從交通上看,隨著高速列車、飛機和封閉公路網的普及,我們從乙地到甲地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通訊上有了互聯網,要尋找各種各樣的信息,在一兩秒內挪動鼠標就可以進入一個海量存儲的智庫。過去是“家書抵萬金”,要接收一封遙遠的信件,不知要等多長的時間,可是現在舉手之間就可以收發很多信件,而且不用去郵局。種種的便捷數不勝數,可是我們卻變得比過去更沒有時間,更焦躁更急促,有時候甚至有點惶惶不可終日的感覺。
時間大大節省了,我們卻覺得人生越來越短促。過去覺得一年過得非常緩慢,後來覺得一年就像三兩個月那樣一閃而過;再到後來,一年的時間似乎是在更短的時間裏就用光了。時間格外緊迫、飛快流逝,所以我們對生命、對時間就要格外珍惜了。
有一種珍惜的方法,就是閱讀。通過閱讀改造我們的生活,品咂人生,享受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實際上時間的短暫和急促,所謂的“白駒過隙”,隻是一種感受,當然不是實際度量。我們在這短促的一生當中,還來不及好好品咂一下,隻一晃就沒有了—青春沒有了,中年沒有了,很快老之將至。我們不僅不能享受人生,而且更為荒謬和不可接受的,是我們一生能夠遇到這麼多可愛的人、讓我們好奇的人、知識淵博的人、有異能的人—甚至有很多“異人”,而我們卻要和他們擦肩而過,或是匆匆交往、稍微深入一點的交往,一切就結束了。即便是一些跟我們有過很多交往的人,你會發現,你對他人生的全部美好、生命的特質,也並不太了解。人和人為什麼要溝通?那是要分享對方的生命奧秘。他吸引你,作為和你平等地在這個地球上生活過一次的生命,會給你許多啟迪和安慰。這種安慰是至關重要的,是支撐我們人生的一個重要因素,要遠大於我們物質方麵的需求,是精神的糧食。人性之間的交流異常重要。
不僅如此,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生命,像一隻麻雀、一隻鴿子、一隻鷹或一條狗、一隻貓,也讓我們在生活中感到溫暖和依戀。我們特別需要它們的陪伴,需要與之交流。有一次大家交談起來,認為看一個人是不是被異化,可以觀察他是否還有強烈的情感,會不會做情感上的質樸表達、表露和交流。因為現代人變得越來越工具化、專業化、職業化。現代科技和過分社會化的生活把一個很真實的生命改造了,改造得人和人不能夠溝通,不能夠有深入的、真正意義上的情感交流。所以人間是冷漠的,有時候甚至可以說是冷酷的。於是我們在生活當中交往一個人,常常要注意他對朋友怎樣、他交了哪些朋友。實際上我們是在觀察他的人性,觀察他的生命是不是被異化。一個被嚴重異化了的人,和他交往就會遇到很多問題,難以溝通。進一步說,和朋友、親人、孩子之間的濃濃的情感,那種愛和交流並不奇怪—動物也愛它的孩子,愛它的伴侶。看那些喜鵲,還有鴿子、鴛鴦、燕子,它們都是一對一對的,好得不得了。一隻狗對其他的小狗有時是排斥的,對自己生的則大不一樣:可以做一個試驗,小狗剛生下來,把其中的一隻拿走,它拿到很遠的地方,過一段時間再拿回母狗身邊,母狗隻要聞一聞小狗的氣味,就立刻親密得不得了。
我們觀察人,主要是看他對一般的人有沒有情感,有沒有順暢和深入的交流;如果再推廣一點,還要看其對動物有沒有愛、能不能交流,這也是衡量生命是否被異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繼續推廣一點,那就要看一個人和植物的關係如何了—看一個人見了樹木、見了綠色,見了河水和山脈還能不能激越、有沒有興奮、有沒有愛。這個指標有時候更重要。
現實情況是,現代人變得不愛自然,不愛樹木。不論是一個村莊或一座城市,記憶中的那些綠地和大樹都在消失—可見一代一代的人無論多麼標榜自己熱愛大自然、標榜自己的“善”與“愛”,實際情形是一年年過去,我們把像樣的樹木都砍伐了,把河流都毀掉了—這就說明了我們人類口是心非,正向著一個非常危險的方向行進,並不是一個好的兆頭。現代化的進程並沒有使人類脫離這種危險的進程,相反還在加劇。
靈魂的對話
在匆忙的人生旅途中,要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就要緩慢下來,不能隨著世界的腳步一路急趕。不然,當我們老了之後回憶起來,會覺得非常懊悔和沮喪。閱讀是什麼?就是與那些我們壓根兒不熟悉的人、遙遠的人、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時空裏的人做靈魂的對話。
由此可見閱讀多麼重要。這就能使一個人在同樣幾十年的人生曆程中,領略更多的、完全不同於自己的崇高而偉大的靈魂。那些靈魂的情感方式、交誼方式,在自己所生活的那個空間和時間裏做出了怎樣的反應、他的諸多痛苦,跟我們有哪些相似、哪些不同?這樣的一種對比、共鳴和交流,使我們的情感世界、生命視野加倍地開闊了。這比我們地理意義上的旅行和交誼變得更為廣大、深刻和不可或缺。
曆史上,有一些非常偉大的人物,就因為閱讀才度過了自己極其遼闊和重大的一生。
比如說有一位了不起的哲學家,他誕生在一個人口不多的小城裏,個子很矮,身體也不好;他一生都沒有離開這座小城,而且生活非常有規律,甚至連散步的時間都是相對固定的。城裏的人說,我們簡直不要看鍾表,隻看他出門散步就可以知道時間了。然而這個人有那麼廣博的知識、了不起的發現,卻並沒有做什麼漫遊。中國人所說的“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在他這兒,隻有“讀萬卷書”了。
我們為什麼旅行?到一個地方看個新鮮,看以前未曾見過的人和事,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實際上也像讀書一樣,在閱讀一個地方的山川,當然還有人文方麵的東西。這種閱讀最終也會化為一本“書”—另外一種方式書寫的長卷。對比起來我們會發現,較之用自己的腳板去走遍一片大地,更便捷更重要的就是書籍的閱讀了,雖然二者也並非完全可以取代。閱讀,實際上就是對個人生命的珍惜—我們不忍心讓自己的生命之河匆匆地流過,而是要慢慢品咂、經曆,通過閱讀接觸世界上更多的生命。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事物,比品咂生命、對話靈魂來得更深刻、更有意義、也更能獲得巨大享受的了。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閱讀,就會明白閱讀是怎樣的事情:看似平凡,卻又絕對奇異。
閱讀的選擇
閱讀重要,但並不意味著隨便什麼書都很有意義。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印刷術大大地提高了,從編輯書稿到印刷在一個星期內即可完成,一本嶄新的書也就出現在書架上了。現在到書店裏去,初一看琳琅滿目,實際上庸書居多。在這個時期,閱讀又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如果說在十九世紀閱讀還相對安全的話,那麼今天的閱讀環境已經完全改變了。
有些二三十歲的人,每天把大量的時間耗費在網絡上。網絡閱讀的危險,比我們閱讀紙質書的危險又增加了十倍。紙質書帶來的危險已經很大了,而今又有了網絡。所以我們現在倡議讀書時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多讀書,讀好書。”
“讀好書”很難,因為鑒別好書難。有人說,每個人的選擇不同,趣味不同,可能對你來說是一本好書,對我而言就是不好的書了。他們認為隻讀個人喜歡的書,這就是好的閱讀生活了。
其實不然。我們分析一下,會覺得他隻回答了真理的幾十分之一。
個人喜歡固然是閱讀的前提,但是為什麼喜歡、為什麼能夠喜歡,還是有許多原因的。大家公認的壞書,有人也可能覺得是好書;有公信力的專家、有豐富閱曆和知識的人都在排斥的那些書,有人也會喜歡,甚至成了這類書的崇拜者。一切要從個人經曆、學養,甚至從靈魂深處去尋找原因。這種個人鑒別非常重要。人的選擇總是由於素質的改變而改變,比如有的人在十幾歲的時候很喜歡一個作者,到了二三十歲的時候就不太喜歡了,到了三四十歲的時候簡直要厭惡起來。為什麼?就是隨著個人經曆的增加、學識的廣博,對於事物的判斷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一般來說是一種進步,少有後退的例子。既然這樣,我們能不能讓自己更早地開始具備這種成熟的判斷,對閱讀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了。
有人可能說:一代人有一代人關心的問題、認識事物的角度和標準,不能用年長者的經驗和判斷來取代青少年的,也就是說年輕人自有自己的閱讀。
這樣說有道理,但道理也隻是一點。為什麼?因為我們關於道德、倫理、文學和語言的美感,對思想、哲學、形而上等等這些大問題,是經過人類幾千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實踐摸索才形成了標準。這個標準改變起來遠不像有人想象的那麼快—幾十年就把這些永恒的標準改變了—絕沒有那麼簡單。
所以我們特別提倡讀名著。它永恒的價值、永恒的美不會因為時髦和時尚而改變。而很多時尚的寫作、時尚的趣味,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這些永恒的東西。人類文明的標準,不像我們一時衝動中所做的那樣,可以隨意褒貶、隨意加減;它並不因為我們今天穿的服裝甚至科技的改變、交流工具的改變而改變,它的永恒性仍然還在那兒。
現代社會一個最大的不幸,就是我們常常把科技的迅速進步和其他倫理範疇、精神範疇的很多永恒的標準混淆了。一方麵我們要強化和追逐、催化科技方麵的創造力,另一方麵我們還要不停地回頭尋找、鞏固那些永恒的倫理、道德、精神、文化方麵的標準。二者完全不是同步的。如果把二者搞得混淆了,我們的閱讀、精神成長,包括我們全力推動的所謂的現代化,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現代化”也不是一個褒義詞,而隻是一個中性詞,是對一個時段的命名。“現代化”裏麵也意味著很多垃圾:思想的垃圾、文化的垃圾,還包括科技的負麵的東西。剛開始我們民族提出一個口號,要“奔向現代化”,這就給我們造成了一個誤解,以為“現代化”全是正麵的東西。“現代化”僅僅是人類曆史發展的一個階段,它和任何一個曆史階段一樣,既包容了美好的東西,也有齷齪的東西;有進步也有退步。它是這樣的。
所以說一個人反對“現代化”,並不意味著這個人是倒退,倒有可能是激進:要看他反對哪一部分。
關於閱讀的選擇,我們當然首先要看重永恒的標準。
讀中國古典
有人說我有很多時間在山裏封閉自己,寫作和讀書。聽起來多麼好。事實上任何一個現代人都不可能有許多這樣的機會。我和大家一樣,很少有時間一個人獨處,更不用說去山裏封閉讀書了。那種情景我們隻能在古書裏看到,比如說一個道人、一個和尚,或者一個遁世者。那時這些“異人”帶到山裏一些書,欣賞大自然,采一些草藥,熬一點特殊的膏丹,采一點茶來喝,是何等快意。那是一種遙遠的情懷、一種生活狀態。我們相信那是某種人生的極致,再沒有一種生活比它更迷人了:有書,有大自然,有安靜,再采摘和製作一些對生命有滋補的食物,當然是太美好、太理想化了。
可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是不可抵達的一個仙境。
然而對另外一部分好熱鬧的人來說,離開都市生活就是一種很大的痛苦,他們可能不喜歡也不理解那種生活。但今天,也仍然會有很多人理解、並且積極向往那種麵對大自然的幽靜生活。事實上,現代人煩了以後會何等向往那種生活,苦的是不能實踐,沒有機會去實施而已。實際上我個人也沒有多少那種機會,隻是偶爾享受過。
比如說可以拿出一段時間,到城郊或更遠的小山村,甚至是深山裏閑置的屋子裏呆下,帶上書和吃的東西住上一段。那當然是非常好的。我曾經出過一本書叫《楚辭筆記》,是我閱讀屈原的隨筆。讀古書特別需要安靜,因為屈原的作品不好懂,即便帶著很多注釋讀起來也比較困難。要感悟屈原當年的處境,他的心態,把自己化進寫作者的情境語境裏麵,會有助於理解他的作品。而我們一般的閱讀,把字和詞的意義搞清楚就可以了,這還是淺閱讀。最深入的閱讀是從字裏行間還原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作者—當我們把一本書讀懂了,不是讀懂了情節和所謂的主題思想,而是讀懂了這個人。比如說他站在麵前,你一閉眼,這個人的音容笑貌都活生生的;隨便的一個事情,我們都知道他會怎樣處理、他眉眼裏的神采。
《楚辭筆記》是我在深山獨居的一段日子讀屈原的心得。屈原離我們太遠,然而他是和我們在同一種文化土壤上長出來的一個大詩人。那時我在山裏麵,住在“三線”閑置下來的房子裏。你們這個年齡可能不知道什麼是“三線”—就是為了應付可能的、突然來臨的戰爭,國家做出了一個決定,在人跡罕至、很難抵達的大山深處搞一些工程,以備戰時之需。這些地方往往有很多的屋子,有隧道山洞等等。後來一直沒有戰爭,也就荒蕪了。我找了這麼一個地方,在那兒住了很久,帶著基本的食物和書。
那個時候萬籟俱靜,周邊隻有一點鳥聲,或偶爾來幾隻兔子和獾。到了夜間,星星特別明亮。現在的城裏已經很難看到星星,就算看到也是稀疏黯淡的幾顆。但是山裏的星星不僅又大又密,離得很近,而且似乎覺得它們在旋轉:數不清的混沌生命散在遠近,就像一些精魂的眼睛。在這種環境下讀著屈原,突然覺得跟古代那種沒有汙染的人與自然的距離相似。這種感受顯然是不一樣的。當然這個太奢侈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條件,也不是每個人隨時都能找到這種環境。
但如果有了這樣的條件,必得好好地利用;沒有這種條件,也可以盡其所能地接近。這是一種心態。在我們的課堂、車間和辦公室,也同樣可以去尋找自己心中的屈原,環境畢竟不是最大的問題,形式不是最大的問題。最主要的還是讓心靜下來。現代社會汙染加重了,生活節奏很快,人人匆促。但是我們要使它慢下來,再慢下來—如果不能夠慢下來,我們的創造力,包括人生的享受,都會大打折扣,大大受挫。設法慢下來的最好途徑,還是歸結到剛才說的兩個字:閱讀。
一個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讀中國的古典名著。
有人曾問,古典作品中你讀的最多的是什麼?這讓人汗顏。“諸子散文”要不停地讀,百讀不厭。屈原、李白、杜甫、蘇東坡,這些古代作家是一生都不會放棄的,每一次閱讀都給人全新的東西。比如把蘇東坡的所有文字全部仔細地看一遍,再讀一下他的傳記,會覺得那個傳記隻可打七十分。我們通過作品所理解的蘇東坡比別人寫的還要豐富、多趣和怪異。要了解這個極其複雜的人,唯有通過讀他的作品,沒有更多的捷徑可走。如果從他創造的全部文字去接近他的靈魂,就會覺得這個人簡直是太有趣了,太迷人了—我們現代人比起蘇東坡的豐富,實在是太貧瘠、太單薄無趣也太枯燥了。我們是那麼狹隘,那麼不堪一擊。我們麵臨的所謂現代科技的一點督促、人與人的交集糾結,就不可解脫如此。
現代人與人的關係是一種利益的需求,這成為一個前提,並形成了人間社會。這種關係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麵臨的。而古代人也會麵臨當時的人際關係,也有他的社會性。比如說蘇東坡,他可以接近最中心的宮廷權力,有這種所謂的“高端人生”;但是他後來差點被殺掉,在權力鬥爭中不停地被流放,要到很遠的地方去做一個小官,南北奔波。那時候交通困難,坐船或騎驢,帶著書和行李—好不容易到了一個地方,還沒來得及安頓下來,又傳來了新的任命,說白了是故意折騰他。他的人生起伏跌宕到了極處。我們很多時候不停地抱怨自己命運的曲折艱難,那就看看蘇東坡,原來他比今天大多數的抱怨者要苦上十倍。但是蘇東坡多麼達觀和樂觀,就在這種苦境下寫了那麼多意氣風發的有趣文字。他還研究怎樣長生,開出很多藥方,過得非常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