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商鞅立木教誠信(1 / 1)

商鞅是戰國時期衛國人,他看到衛國太弱小,自己無法施展才能,他先跑到魏國,後又跑到秦國。在秦孝公的任用下,進行商鞅變法,實現了自己“富國強兵”的政治主張。

商鞅來到秦國後,說服秦孝公接受他的“強國之術”,即“有功必賞,有罪必罰;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商鞅說,隻有這樣,才能改變秦國過去法紀鬆弛,官場腐敗的風氣。

秦孝公聽了他的主張,十分讚賞。他封商鞅為左庶長,並宣布說:“今後有關變法的事情一概由左庶長安排,誰敢違抗他,就是違抗我!”

變法正式開始了,商鞅想:現在取得了君主的信任,還要取得官員和百姓的信任才行。想個什麼辦法,才能使全國上上下下建立起一種誠實、守信用的風氣。

這天早晨,京城南門口立起了一根3丈多高的木杆,一位官員對圍在一邊看熱鬧的人們說:“左庶長有令,誰把這根木杆扛到北門口,就賞給10兩黃金。”

大家一聽,全都愣了,天下哪有這麼好賺的錢喲?琢磨了半天,誰也猜不透這位新來的左庶長到底是什麼意思。

到了下午,圍觀的人越來越多,還是沒有一個人,去扛。商鞅聽說以後,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賞金增加到50兩黃金。

這時,人群中有一個人說:“咱們秦國曆來沒有過重賞,現在又出了這麼個新花樣,今兒我倒要看看這位左庶長是不是又拿咱們老百姓耍笑!”

說著,他走出了人群,挽起袖子,緊緊腰帶,一彎腰,把木杆拔出來,扛在肩上就走。兩個看守木杆的士兵像隨從似的,緊緊跟在他身後,一直來到北門。這兒早有一位官員等著了,他立刻請扛木頭的人坐上車,拉著他去見商鞅。

不一會,那人從門裏走了出來,手裏真的捧著50兩黃金!大家全都驚呆了,個個都後悔剛才沒去扛那根木頭。

第二天一早,人們又都湧到南門口,看那裏有沒有豎第二根木杆。這時,商鞅在衛士的簇擁下,來到南門口,他說:“我受國君的委托,推行新法,為的是讓咱們秦國強大起來。今後凡是按法令辦事立功的,都有重賞,昨天扛木頭的人就是大家的榜樣;可誰要是膽敢違抗法令,我也定斬不饒!”

說完,商鞅就叫人把新法的條文懸掛出來。

過了些日子,秦孝公聽後笑說:“先生可真敢花錢呀,照這樣,寡人的黃金都得被您賞光。”

商鞅嚴肅地回答:“要變法,第一條就是取得大家的信任,我們重賞有功者,重罰有罪者,就可以樹立起人人誠實守法的風氣。

到了那時候,您就不愁沒有豐足的國庫,也不愁沒有強大的軍隊了。”

打這以後,商鞅定的各項法令都順利地實施了,人們遵紀守法,爭著為國家出力,誰也不敢私下裏搗鬼。秦國一天比一天強大,為後來秦始皇統一華夏奠定了基礎。

名師點評:

在現實生活中,誠信表現為很多種形式。說到做到,不說空話,這也是誠實的表現之一。它是一種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它涉及到你同他人的關係;涉及到你所在集體的利益。如果說空話,言而無信,那麼別人也會因為你的不誠實而受到傷害,必須像商鞅變法之前,首先樹立一種互相誠實守信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