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夏天,河西的天氣異常炎熱。至秋,飛蝗肆虐,農作物顆粒無收,附近郡縣的饑民紛紛湧向武威。
災情嚴重,李俶命楊元壽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不料,楊元壽急衝衝的前來報告:倉曹王奕貪沒庫糧五萬石,眼見事情敗露,畏罪自盡。目前城中存糧不足萬石。
郭子儀和裴遵慶外出巡視邊防,此刻遠在晉昌。天災人禍接踵而至,李俶覺得事態嚴重,立刻上奏朝廷,請求戶部下撥糧食賑災。六百裏加急從武威發出,用了四日送達長安。李隆基看過奏報,命戶部即刻調運糧食,賑濟河西災民。
李林甫得知河西之事,向李隆基進言:“河西飛蝗年年發生,屬於正常現象,廣平王年少曆淺,初到地方,遇事難免小題大做。不如讓其自行處理,借此曆練一番,日後方可承擔重任。”
李隆基心存疑慮,召來戶部侍郎,京畿、關內采訪使王鉷詢問:“愛卿曾在河西任職,河西是否年年出現飛蝗?”
王鉷回稟:“陛下聖明,不出廟堂便洞察秋毫,河西的情況誠如陛下所言。”
李隆基采納李林甫的建議,將李俶的奏章留中不發。
李林甫指使王鉷,扣押運往河西的三萬石軍糧。
王鉷擔心河西邊軍斷糧生變,累及自己,對李林甫說:“相公,河西邊軍彪悍,萬一因為缺糧生出事端,下官主管戶部,怕是難辭其咎啊。”
李林甫笑道:“河西之事自有廣平王負責。近日秋雨不斷,隴山道路什麼狀況,侍郎不妨親自去看看。人不可與天鬥,隻需盡力即可。”
王鉷心領神會:“下官明白,多謝相公教誨。”
李林甫一本正經地說:“本相可是什麼都沒說。”
武威城中的饑民越來越多,庫存的萬石糧食很快告罄。李俶找來劉晏商量,拿出部分軍糧賑濟災民。為了防止各地邊軍缺糧生變,李俶下令把庫存軍糧先運給戍邊駐軍。李俶拿出在長安時留存的積蓄,在市場上購買糧食,用以賑濟災民。武威糧價飛漲,一鬥米從最初的十文錢漲到四百文錢。
劉德順稟告李俶:“近幾日街頭坊間盛傳,說您大量買進糧食,囤積居奇,致使糧價飛漲,城中百姓都在罵您。”
李俶沒有把劉德順的話放在心上。
一日,李俶與郭旰、郭晞外出回府,騎馬走到府門口,突然覺得眼前一黑,一團馬糞打在臉上。扔馬糞的小孩撒腿跑入一條小巷。
郭旰正要策馬去追,李俶將其叫住,轉身對郭晞說:“把那小童帶來見我。”
都督府後堂,郭晞帶來一個七、八歲的小孩。
郭旰見到那小孩,質問郭晞:“你是抓人還是請客?”
郭晞正要開口解釋,李俶接過話茬:“二郎,知道先前在府門口什麼不讓你去嗎?”
郭旰怒氣未平:“旰不知。”
李俶問郭旰:“如果讓你去,你打算怎麼做?”
郭旰看了看小孩,回答:“當然是痛打一頓。”
郭晞:“郡王英明,讓二哥痛打一頓,還能活著帶來。”
小孩顯然是被郭旰嚇到,哭了起來。
李俶走到小孩麵前,安慰道:“別怕,有哥哥在,沒人會傷害你。告訴哥哥,為什麼要扔馬糞?”
小孩看了看郭旰,回答說:“父親說哥哥你很有錢,買走了全城的糧食,糧價漲得很高,我家買不起糧,沒吃的,肚子餓。”
李俶心中有些酸楚,讓劉德順帶上五鬥米送小孩回家。
李俶聽從劉晏建議停止買糧,同時發布限價令:一鬥米市價不得超過五十錢。限價令消除了百姓的誤解,卻激怒了武威四大糧行的老板。眼開著可以大賺一把,卻讓李俶斷了財路,四大糧行的老板當然不會輕易就範。四位糧行老板經過一夜謀劃,第二天一大早,武威城大部門糧店閉門謝客,少數開門營業的糧店門口排起長隊,很快店中存糧便被搶購一空。
涼州都督府後堂,李俶召集眾人商議對策。
郭晞稟報說:“今日是限價令實行的第一天,城裏出現糧食搶購現象。晞派人調查清楚,搶購糧食的人一大半是四大糧行的老板雇傭的地痞無賴。”
李俶聽了十分氣憤,罵道:“這幫奸商,可惡至極!”
劉晏接著說:“河西地區糧食產量不高,絕大多數供種糧農戶自給,市麵上銷售的糧食大多來自關內,晏查閱了近一年來出入武威城的貨物記錄,四大糧行手裏至少有五千石存糧。”
楊元壽提議:“郡王可下令臨時征用四大糧行的存糧,以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