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六年春,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李隆基覺得身邊缺少人才,突發奇想,下令廣求天下賢才,凡有一技之長者,不論出生貴賤,皆可入朝為官。李隆基的這一舉措可算是曠古罕見,如果能夠真正得以實行,必然會令朝廷上下為之一新,讓強盛的大唐帝國更上一層樓。此時,身為宰輔的李林甫卻憂心忡忡。李林甫擔心天下賢才彙聚長安,萬一真出個管仲、樂毅之才,威脅自己的地位。
精明的李林甫趕緊向李隆基進諫:“陛下聖明,召求天下賢才乃國家大事,鄉野之民多卑賤愚聵,恐有俚言汙濁聖聽。”
李隆基想了想說:“十郎言之有理,朕就將此事交你全權辦理。”(李林甫排行第十)
李林甫:“臣定當盡心竭力,不負陛下重托。”
經過李林甫的一番精心安排,李隆基“廣求天下賢才”的政令雖然詔告天下,但選拔方式卻發生了變化,改由各地官員推薦,入京參加由李林甫主持的初試,合格者才能走進含元殿,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各地推薦的所謂人材,十之七八是通過走門路、賄賂當地官員得到的名額,加上李林甫在考試中“秉公執法,嚴格選拔”,結果沒有一人及第。
折騰了幾個月,總得有個交代,李林甫將選拔結果麵呈李隆基,出口便說:“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李隆基笑著問:“喜從何來?莫非愛卿為朕找到了治國奇才。”
李林甫鄭重其事的回答:“回稟吾皇,臣領命後絲毫不敢怠慢,經過三個月的仔細選拔,最終無一人及第。”
“什麼?無一人及第!”李隆基臉色突變。
李林甫鎮定自若地說:“陛下勿急,容臣回稟。野無遺賢,正好說明各地人才都已齊集於陛下身邊,民間再也選不出可用之材。”
李隆基沉默片刻,恍然大悟道:“愛卿所言極是。野無遺賢,好!”
李林甫借機奉承道:“吾皇聖明!如今我大唐人盡其才,悉用其力。天朝盛世,曠古未見。這一切都因陛下禮賢下士、知人善任。”
李隆基此刻的心情十分舒暢,笑道:“十郎,你這是在阿諛朕啊。”
李林甫低頭回稟:“臣不敢,臣不過是實話實說。陛下的文治武功,當彪炳史冊,受萬世敬仰。”
一日,李俶外出狩獵回城,大隊人馬飛馳在官道上,路人紛紛避讓。一名布衣書生騎著一匹毛色雜亂的矮馬,行進在道路中間,對身後奔來的馬隊置若罔聞。郭旰帶領幾名親衛快馬趕上布衣書生,一拉韁繩,調轉馬頭,喝斥道:“立刻讓開道路!”
布衣書生看了看擋在麵前的郭旰和身邊的騎兵,平靜的說:“此處道路寬闊,在下的馬並沒有擋住將軍的路,倒是將軍擋住了在下。”
郭旰喝道:“大膽!廣平郡王、河西節度使狩獵回城,閑雜人等立刻回避!”
布衣書生從容回答:“朝廷官員如有儀仗開道,杜某自當回避。否則,請將軍讓開道路,天色不早,杜某還要趕到武威投宿。”
郭旰拔劍怒道:“放肆!左右,將此人拿下!”
“慢!”郭旰和布衣書生對話間隙,李俶和郭晞騎馬趕上。李俶看了看布衣書生,此人三十多歲,氣度不凡。李俶騎在馬上拱手問道:“在下廣平郡王李俶,敢問足下大名?”
布衣書生也不客氣,騎在馬上拱手回答:“不敢,在下鞏縣杜甫。”
“杜子美!”李俶心中大喜,不經意間竟然遇到名揚千古的詩聖杜甫,李俶全然不顧身份,下馬行禮:“俶久聞先生大名,先生即來到武威,請往府中做客。”
杜甫有些受寵若驚,下馬謝道:“郡王盛情杜某心領了,杜某一介草民,難登郡王高堂。”杜甫對皇親國戚沒有好感,不過李俶的禮賢下士讓杜甫的態度有所改變。杜甫出生於河南鞏縣一個“奉儒守官”的文學世家,二十歲開始遍遊天下。盛唐時期社會安定,百姓富足,不少仁人誌士遊曆四海,李白二十五歲開始“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十多年的巡遊經曆,讓杜甫看到了民間疾苦,與李白天馬行空、狂放不羈的詩詞不同,杜甫的詩心係天下,憂國憂民,“安得廣廈千萬間”,“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等詩句千古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