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康狼遇襲(1 / 2)

天寶六年初春二月的一個清晨,太陽剛剛露出東方,長安開遠門,旌旗招展,鼓角齊鳴,左相陳希烈奉李隆基之命前來送行。李俶謝過陳希烈,登車啟程。

一百多人的浩大隊伍從長安出發西行,隊伍前麵飄揚著象征節度使權力的“雙旌雙節”和五彩繽紛的旗幟,全副武裝的儀仗簇擁著李俶的車駕。隊伍沿著著名的絲綢之路前行,目的地是河西節度使治所涼州武威郡。時光飛逝,歲月無痕,李俶在長安生活了六年,第一次出門遠行,“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李俶想起李白的詩句。李白、杜甫都生活在這個充滿詩意的時代,不知何時有幸得見。

李俶邀請杜遠和自己同乘一車。一路上,杜遠講起儒家典故。路途漫漫,閑來無聊,李俶全當聽百家講壇。杜遠的口才相當了得,講起論語來滔滔不絕,讓李俶不得不服。李俶囑咐李皓避開沿途郡縣,隻在驛站停留休息,以免打擾地方。今春風調雨順,田地間,村舍旁,孩童們三五成群,嬉戲玩耍,到處是太平盛世的祥和景象。

二月十三,隊伍通過隴坻大震關,離開關內道,進入隴右道。唐代實行州(郡)縣製,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州(郡)、縣兩級。州行政長官為刺史,天寶元年改州為郡後改刺史為太守,太守之下設長史、司馬、錄事等屬官。縣行政長官為縣令,縣令之下設縣丞、縣尉等屬官。州(郡)之上設道,天寶年間全國分為十五道。隴右道地處西北,幅員廣闊,境內設有隴右節度、河西節度、安西都護、北庭都護等軍鎮。道屬於監察區,不設行政機構,其長官稱為采訪使,品級與太守相同。采訪使代表朝廷監察地方官員,奏折可直呈皇帝。隴右采訪使治鄯州西平郡,河西節度使的轄區在其監察範圍內。

二月十五,隊伍到達蘭州金城郡狄道縣。狄道縣令稟告李俶:左金吾衛大將軍,隴右、朔方、河東節度使王忠嗣在金城迎候。

聽聞王忠嗣的大名,李俶心中激動不已。唐書記載,王忠嗣生於顯赫的名門士族,其父王海賓是隴右有名的虎將,驍勇善戰。王忠嗣九歲時,王海賓在與吐蕃的鬆州保衛戰中為國捐軀。王忠嗣作為烈士遺孤,被李隆基收為養子,賜名忠嗣。王忠嗣精通兵法,戰則必勝,攻則必破,被譽為大唐邊疆的守護神。“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幹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李隆基稱讚王忠嗣有大漢霍去病的雄風。

天寶元年,三十六歲的王忠嗣率五萬唐軍北出雁門,與十萬契丹大軍在桑幹河流域進行三次會戰。契丹大軍全軍覆沒,可汗隻身逃走,後被部下所殺,契丹三十六部盡數歸唐。唐軍威名大震,耀武漠北,所向披靡。同年八月,後突厥汗國反唐,王忠嗣向李隆基獻《平戎十八策》,聯合回紇大敗突厥。天寶二年,王忠嗣再度揮師漠北,打得突厥人抱頭鼠竄,後突厥汗國遭受重創,不久後被回紇所滅。王忠嗣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勝利,他親自前往邊境勘察地形,選擇要害地點修城築防,派兵守衛。廣闊的草原和戈壁上,聳立起一座座堅固的堡壘,大唐帝國的疆域向北擴展了上千裏。王忠嗣身處太平盛世,加上英年早逝,曆史上的名氣不及郭子儀。

韋堅案的核心人物—河西、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被解除軍職後,李隆基讓時任朔方、河東節度使的王忠嗣兼領河西、隴右兩鎮。一人佩四枚帥印,這在大唐的曆史上,可算是空前絕後!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兵力共計二十七萬,對王忠嗣而言,可謂是擁兵天下!說起來李隆基的膽子也真夠大,將天下安危托付於王忠嗣一人!王忠嗣的權力到達巔峰,掌控萬裏邊疆,手握天下勁旅。倘若王忠嗣心懷異誌,隻需振臂一呼,數十萬鐵騎踏入關內,拿下長安易如反掌。由於李俶的到來,使得王忠嗣的手中少了一枚河西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