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金殿激辯(1 / 2)

李林甫借韋堅案和杜有鄰案對太子步步緊逼,李亨毫無還手之力,隻得深居東宮以求自保。李林甫隻手遮天,把持朝政,手下爪牙吉溫、羅希奭令眾臣聞之色變,朝中沒有一位大臣敢站出來說話。各地民怨沸騰,不少百姓長途跋涉千裏來到京城鳴冤叫屈。

李林甫為了阻止禦史言官向皇帝諫言,公然對禦史們說:“現在明主在上,群臣順從還順從不過來,用不著你們禦史說話。你們沒看見儀仗中的那些禦馬,吃的都是三品馬料,但是不能叫,一叫就給牽一邊去,後悔莫及!”有位禦史不聽李林甫的話,上奏本向李隆基陳述江淮冤案。第二天,這名禦史就接到敕令,降職到偏遠地方擔任縣丞。禦史們知道這是李林甫的意思,無人再敢多嘴。

一日,李俶邀約李泌出城郊遊,返回的路上遇到衣衫襤褸的母女倆,攔住中書舍人蔣濟的官轎,喊冤叫屈。按照大唐律法,各地死刑案件必須經過中書、門下兩省複核,中書舍人官居正五品,是主要的複核官員。蔣濟得知攔路喊冤的人來自江淮,連忙命隨行衙役將兩人趕開,乘轎揚長而去。

母女倆跪在大街中央哭訴,引來眾多路人圍觀。兩人來自楚州山陽縣,鄭氏的丈夫名叫鄭興武,是山陽縣的漕工工頭,兩個月前因牽扯江淮漕運案入獄。鄭氏和家人來到縣衙喊冤,縣令不問案情,張口便要兩百緡。鄭家人拿不出這麼多錢,前往楚州府告狀。楚州府不問案情,直接發回山陽縣。山陽縣令大怒,判鄭興武死罪,秋後斬決。婆媳倆萬般無奈,長途跋涉來到京城喊冤,先後去了刑部和大理寺,都被守門的衙役趕了出來,後經好心人指點,這才當街攔截中書舍人蔣濟的官轎。李俶聽了兩人的哭訴,氣憤不已。正要上前相助,被李泌攔住。李泌拿出隨身攜帶的銀錢交給鄭氏,囑咐其盡快離開京城。

回到王府,李俶問李泌:“先生剛才為何攔住學生?”

李泌反問:“郡王打算怎麼做?”

李俶:“帶他們去中書省。”

李泌看著李俶說:“郡王難道忘了中書省的主官是誰。”

李俶改口說:“俶,俶入宮麵見聖上。”

李泌:“郡王可知,時下的長安城中,有多少與這婆媳倆遭遇相似的江淮百姓。”

李俶詫異的問:“有很多?”

李泌點了點頭。

李俶怒道:“這幫草菅人命的貪官汙吏,人人得而誅之!”

李泌顯得很平靜:“郡王息怒。如今李林甫權傾朝野,太子殿下尚且受其製,郡王千萬不可惹禍上身。”

李俶激動的說:“李林甫結黨專權,禍亂朝綱,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李泌歎道:“如今能助太子和萬民者,惟郡王爾。”

李俶:“請先生明言。”

李泌:“我朝自高祖皇帝立國以來,一直慎用嚴刑峻法,凡大辟必經大理寺、中書、門下省複核,最後由皇帝禦筆親批,以往每年核定秋決的犯人不過十數人,今年僅淮南道判大辟者就有三百餘人,流徒重犯逾千。如今距冬至不足十日,朝廷的秋決公文遲遲不發,其中必有原委。郡王與朝中大臣素無瓜葛,加之聖人深愛郡王,此時隻有郡王能夠站出來,救江淮蒙冤百姓於水火。”

李俶按照李泌的意思給皇帝上了一封奏折,說自己想學習治理國家,請皇帝恩準上殿旁聽朝議。李隆基欣然準奏。

冬至大朝會,文武百官齊聚含元殿,太子李亨稱病告假。不出李泌的預料,早朝一開始,李隆基便讓眾臣商議如何處置牽扯進韋堅案的上千名人犯。朝臣們心裏清楚,其中大部分人是冤枉的,李隆基對秋決案卷拖延不批必有想法,但迫於李林甫的淫威,全都三緘其口。韋堅案主審官羅希奭春光滿麵,一副小人得誌的模樣。

李隆基見無人發言,質問道:“怎麼,都成啞巴了!”

群臣低頭不應。

李俶見天賜良機,出列說:“陛下,孫兒心中有話,不知能不能說。”

李隆基一看是李俶,微笑道:“有話盡管說,說錯了朕恕你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