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姒禹(二)(1 / 2)

2、鯀的罪名

唐虞時代的大洪水並非因為黃河水泛濫,而是由於最近一次全球性海洋水位上漲留下的後遺症。當時海侵吞沒了兩河(長江、黃河)中下遊的平原和河流長達數十年。水位退去後,所有的河道都被淤平,上遊的河流繼續源源不斷的流下來,因為失去了河床,諸河之水肆意橫流,使大洪水之後回遷的居民難以立足。當時的治水主要是疏通河道,引百川歸海。

崇伯鯀是一位機智多謀才智超群的人物,以善於治水而聞名天下。在五任堯帝祁裘執政時,他便奉命跟隨父親四處奔波治水,是父親薑顓頊的得力助手。但是由於父親多年治水無功,引起了朝廷的不滿。有一次,五任帝祁裘命輔政大臣薑密往治水前線視察,因薑密毫無根據地對治水工作胡亂批評,激怒了年輕氣盛的鯀,便當眾頂撞了他,使他很沒麵子。薑密十分氣惱,從此便和鯀結下了怨恨。

帝密十三年(己巳,前2152),共工氏大酋長薑顓頊治水無功,被六任堯帝薑密免去了治水總指揮的職務,大臣們一致推選他的兒子崇伯鯀出任治水總指揮。堯帝薑密向來與崇伯鯀不和,不打算讓他去領導治水,便對大臣們說:“鯀毀敗族人,狂傲自大,不可以讓他擔當這樣的重任。”但是許多大臣們都認為,鯀出身於治水世家,為了治水曾多次奔波於各地,見多識廣,有著豐富的治水經驗,領導大規模的治水,他是最合適的人選,可以讓他試一試。堯帝薑密見大臣們眾口一詞,都舉薦共工氏鯀,也不好再固執己見,隻好任命鯀來擔任治水的總指揮。

崇伯鯀受命治水時已經五十歲,但身體依然十分強壯。他率領修己氏、龜熙氏、鴟鴞(chi.xiao)氏、應龍氏、句龍氏、鸛兜氏等族眾,先從黃河壺口治起,開始了艱難的治水工程。崇伯鯀總結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創造出了自己的治水方案。他認為:治理洪水的關鍵是引導千條江河歸大海,而引水歸海的主要工程就是清理出河流下遊的河道。但是,清理下遊河道必須得截斷上遊水道才能進行。於是,崇伯鯀率領著治水大軍先用積石截斷河的上遊,讓河水暫時流往人煙稀少的地方,再在下遊開工梳理河道。然而到了雨季,上遊水位猛漲,衝毀了堤壩,凶猛的河水像一頭野獸,帶著大量的泥沙咆哮著衝向下遊,把人們辛苦數月清理出來的河道再次淤平。

麵對失敗,許多人都垂頭喪氣,愁眉苦臉,對治水失去了信心。崇伯鯀卻沒有灰心,繼續率領治水大軍與洪水進行頑強的搏鬥,堤壩衝毀了就再修築,然後繼續清理下遊河道。可是第二年雨季來臨,河堤再次被毀,河道又被淤平。就這樣毀了修,修了毀,一連持續九年,累死的人成千上萬,治水卻沒有絲毫成就。

崇伯鯀心急如焚,他不辭辛苦踏遍千山萬水,繪製了天下水行圖,深知若想根除水患,必須鑿開孟門山(在今山西吉縣西)和龍門山(今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使蓄積在黃土高原上的水澤穿山而過經華北平原進入東海。但是他精通水道,知道鑿山導水對高原地區是不利的,會造成高原水源不足,會給西夏國以及其它居住在高原地區的居民帶來危害,因此,不到萬不得已就不能那樣做。為了製服這滔滔的洪水,他以身犯險,下令搬運聖山(又作積石山,在今甘肅省臨夏**自治州積石山縣境內)上的“息石”和“息壤”來修築堤壩。據說息石和息壤具有超強的神性,有著不可抗拒的神力。果然,凡是用了聖山的息石和息壤的堤壩,洪水襲來時都安然無恙。崇伯鯀大喜,便下令在每一段堤壩上都用息石和息壤護理,阻止河水北流。這一招果然靈驗,洪水繞開河堤流往東南,治水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所謂“息石”和“息壤”,實際上就是聖山上的岩石和粘土。聖山據說是女媧煉石補天留下的,是堯帝重點保護的文化遺產,是天子觀光遊覽的地方。聖山在當時是不可侵犯的,動用聖山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要向天子申請,得到批準後方可按規定動用。崇伯鯀私自動用聖山的砂石,就等於是藐視天子,因此引起六任帝薑密的極大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