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起訖:公元前2071——前2061年
生卒年:約公元前2160——前2061年
出生地:石峁(今陝西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
立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鎮)
紀年:夏禹元年(辛卯,前2070)
——————————————————————————————————————————
1、禹的出身
姒禹,姓姒,名禹,又稱戎禹、崇禹、伯禹、大禹,字文命,號高密。中華遠古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首任王。禹的先祖是炎帝魁隗氏六任帝薑共工,他的祖父是共工氏大酋長薑顓頊,父親是共工氏最後一任首領崇伯鯀,他的母親是堯帝薑密的表妹女誌。
據《山海經》記載姒禹的先祖是炎帝魁隗氏六任帝共工,共工氏在黃帝朝被驅逐出中原徙居於西夏,被中原人稱為西戎。西戎共有九個小部落,分居在九個小島上,故西夏又稱九有、九州、九州之戎。共工氏傳七十餘代至顓頊(與黃帝朝的顓頊並非一人),這時候共工氏的部族已經強大起來,鯀的父親顓頊率領部分族人東遷於陝北麟州(今陝西榆林市神木縣),麟州是曆史上的邊關要塞,史稱“南衛關中,北屏河套,左扼晉陽之險,右持靈夏之衝”。顓頊占據了進取中原的邊關要塞後,立刻修建了堅固的石頭城,對中原的帝堯陶唐氏政權虎視眈眈。
共工氏因精通治水技術,世代被朝廷聘用為水工大臣,專門負責治理各地的水患。
中原帝堯陶唐氏政權的六任帝薑密是魁隗氏五任炎帝祝融之後,祝融氏早在黃帝朝就依附於黃帝政權,世代與黃帝族聯姻,並多次被推舉為帝。帝堯陶唐氏政權的五任帝祁裘是炎帝神農氏後裔,他臨終前傳位於執政大臣薑密,薑密就是帝堯陶唐氏政權的六任帝,也就是最後一帝。
當時洪水衝毀的地區都是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下遊的肥田沃土,這些地區以前一直都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樂土,如果不製服洪水,人們就無法再回到這片樂土上去安居。俗話說故土難離,誰都不願意離開那片賴以生存的熱土,所以臣民們對治水也都很有信心,一個個摩拳擦掌,積極響應。
帝裘三年(戊戌,前2183),祁裘召集群臣商議,大家共同推舉共工氏(共工為遠古時代一個較大的氏族,其先祖可溯源於公元前7000年前後的伏羲女媧時代,不過此時的共工氏已經是炎帝魁隗氏六任帝共工後裔。共工既是族名,又是國名,也是人名,因其族世代皆稱共工,史書記載混亂,極易造成錯誤,我們在讀史時當加以辨識,分清時代,以免造成誤會)為治水的總指揮。共工氏一直在本朝擔任水正,那時的水正就相當於現在的水利部部長,專門負責全國的江河治理。
祁裘深知共工氏(族稱)世代皆為水工,有著豐富的治水經驗,便聽從大臣們的建議,把治水的重任交給了共工氏大酋長顓頊(薑顓頊)。
水工薑顓頊奉命治水,雖然已經年紀大了,但還是緊急召開各部落聯盟酋長會議,研究和製定了治水方案。當時他原本想帶兒子鯀(薑鯀)一起去治水,但鯀卻不同意,他是一個很有野心的青年人,認為中原王朝的帝君昏弱無能,已經不配稱帝,他要發展自己的勢力,等待時機向中原進軍。他堅持帶領族人在石峁建築堅固的石頭城。大酋長薑顓頊隻好隻身帶領各族族民投入了緊張的治水工作。
轉眼間過去了十年,水工薑顓頊年已老邁,可是治水工作並無多大進展,洪水照樣肆虐橫行,黎民百姓叫苦不迭。
祁裘對治水工作十分重視,曾多次親臨治水第一線,和臣民們一起攔截洪水,開挖河道,對臣民們鼓舞很大。但是,原有的河道全都被海浸淤成了平地,重新開挖河道十分艱難。那時候可不像現在有大型的挖掘機,當時的生產工具還十分落後,隻有少量的銅鍬和钁頭,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木製、石製、骨製的工具,所以工程進展十分緩慢。祁裘心急如焚,但又束手無策,隻能看著洪水年複一年的泛濫。
這時有人向堯帝祁裘建議,說水工薑顓頊的兒子鯀勇武能幹,而且精通水道,如果請他出來領導治水,定然事半功倍,一定會成功。於是祁裘便下旨召鯀入朝協助父親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