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我們可以稱他為偉人——一個中國農民的傳奇故事(2)(3 / 3)

我?能行嗎?

我看行,你能吃苦。

黃永高看著吳仁寶慈祥真誠的目光,不禁熱淚滾滾而下……從此黃永高這位殘疾青年落戶華西村。幾年後,黃永高不僅右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還在38歲時與一位比自己年齡小一半的一位同在賓館工作的四川籍姑娘產生了愛情。要結婚了,黃永高將喜訊告訴吳仁寶時,老書記欣喜若狂,親自為黃水高操辦了五桌酒席。之後.又給黃永高分了一套三層樓房。

老書記對村民太好了!去年我退休時,他考慮到我兒子也上中學了,又給我調了這套450多平米的別墅……黃永高為了讓我感受一下老書記給予他的關懷,樓上樓下地帶我好好參觀了一番:好氣派!地麵是鋅亮的大理石和進口木地板,鋁台金鋼窗閃閃發亮,全套紅木家具和應有盡有的電器家什……你怎麼也想像不出這是華西村戶收入相對屬於中低水平的殘疾農民的家庭。

老黃,你可比老書記家的房子氣派多了!我一句隨口而出的話竟讓黃永高淚流滿麵,泣不成聲是啊,老書記家的條件有我這三分之一水平就不錯了.我一想這,就覺得特別過意不去……

黃永高說的是實話。就在幾小時之前,我進過吳仁寶的家,在那棟二層舊摟裏,我印象中最深的有三樣東西:一是滿屋子得照片,那是主人在各個時期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地方領導人及外國朋友在一起的合影,二是四周破落的牆皮;三是那張如今很少有人家再睡的南方舊式木床。不用刻意描述,就這三件東西,便概括了主人關仁寶的基本生活狀態:樸實無華,落後舊式,普昔通通,與華西村民月前的生活水平差一個時代。

在常人眼裏,吳仁寶是華西這個天下第一村的皇上,有臣大的權力,有無限的財富,有至高無上的威信,可吳仁寶沒有當皇上,他隻選擇做名為民造福的公仆。

人活著為了什麼?活著的時候是得有點錢,享點福。可人不能僅僅隻為了錢才活著,為了享福才掌權。為國家、為人民多作點貢獻,這才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我的最大幸福和滿足,就是想看到百姓的生活越過趣好。在華西采訪的一個星期裏,吳仁寶與我有過三次直麵接觸,而其中有兩次他說過這樣的話+遺使我印象特別深。

在華西人過著天堂般幸福富裕的生活時,我們隨便問一位農民,他們一談起老書記都可以給你講一段關於老書記如何關心他們的感人故事,談到動情處,總會熱淚盤眶。村民們對吳仁寶如此深情.那麼在吳仁寶心目中的老百姓又是怎樣的呢?這是我非常想知道的事。

給你講件事吧。一向笑眯眯的吳仁寶在我提問後,神情一下變得凝重起來;那年組織上讓我當江陰縣委書記,我思想上沒準備,感情上也不願離開華西村。可這是組織決定,我得上任去.那兒天村上的人都想我這一走可能就永遠不會再像以前邶樣天天跟大夥兒在一起了.他們以各種方式來向我道別,其中個叫吳荷英的姑娘給我連來一雙她親手納的布鞋時說了一句話特別讓我感動,這孩於說:吳書記,是你的恩情給了我工作、給了我家,我們當百姓的什麼都不盼,就盼你這樣的幹部不要離開我們,要不我們就沒有好日子過了……當時我接過她送的鞋,又品著她的話,眼淚一下掉了出來。這孩子的情況我一清二楚,她小時候得了小兒麻痹症,走路隻能靠拐杖,15歲了還隻能在家吃閑飯。在農村,這麼大的姑娘攤上個殘疾身子,如果不能自立就輩於隻能過苦日子了。燕子的父母著急,我看了也難過,心想一定得讓孩子有份事做做。後來我到鎮上的—家皮帶廠,請廠裏的領導帑吳荷英找個皮匠師傅。人家答應了,我就搖船把小荷英進去了。一年後,我又把小荷英接回華西,讓地進了村上的服務組.專為村民做鞋、修鞋、釘掌和補補縫縫。這孩子心靈手巧,不僅村上的人喜歡她,連鄰村的一個小夥子也看中了她,後來倆人產生了愛情。小荷英結婚時,村上分了她一套新房,我還特意批準她的新郎貢祥興到我們華西落戶。現在是荷英一家過著幸福生活,一兒一女都非常健康,上完中專、大學後又在華西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一家美美滿滿。小荷英的變化,和她送我積鞋時說的話,對我觸動很深,所以有時我常常在想,老百姓生活在最底層,他們的冷噯苦福,如果我們這些在基層工作的黨員,幹部再不去過問、再不去幫他們把,那他們還會有咕好日子過嘛!老百姓過不上好日子,又要我們這些黨員、幹部啥用?所以說是黨員的、是幹部的.你的全部責任歸根到底隻有個,就是怎麼讓自己的人民和百姓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吳仁寶的話並不探奧,但卻折射了深刻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核心和最本質的內容,即共產黨人的全部責任,就是為了人民謀幸福。

華西村從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一直到新世紀的今天,在長選半個世紀裏之所出始終走在中國農村發展的前列,這裏的老百姓能夠過上今天最幸福富裕的生活,歸根到底,就是額頭人吳仁寶始終如地把共產黨人的這份責任扛在了肩上,並將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情感傾注在這份責任之中。

至此,我相信讀者和我一樣終於明白了吳仁寶為什麼在全村人都早已住上第四、第五代別墅後,他仍然不肯搬出上世紀七十年代蓋建的舊房子,也明白了他為什麼明明白白可以放進自己口袋裏的5000多萬獎金卻一分不剩地全部留培了集體。

這是因為,他內心認為:百姓們的幸福生括還要繼續提高,即便是中康、大康後,我們還有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和共產主義牡會需要我們去建設創造;

這是囡為,他內心認為:共產黨人和當幹部的這份為人民謀幸福的責任永無止境,即使是自己的生命結束2後還有一個留給後代什麼樣的精神遺產的問題;

這是因為,他這樣做可以為下一代全麵富裕後的華西村的黨員幹部們樹立榜樣,讓他們明白嚴以律己、克己奉公、艱苦奮鬥,是共產黨人永遠不能丟失的本色。

像毛澤東當年在西柏坡時就告誡中國共產黨人進城後不要忘了艱苦奮鬥、聯係群眾的教導一樣,吳仁寶在華西村剛剛成為全國農村首富時就以自己的行動,為全村黨員、幹部立下一條又一條規矩,這些規矩其實是把共產黨人的先進性用老百姓能聽得懂、理解得了的通俗話語,在村民和世人麵前作出的莊嚴承諾——

比如他早期所說的三不:不章全村的最高工資、不住全村的最好房子、不幸全村的最高獎金。這三不是當年吳仁寶給自己立的規矩,幾十年來他全做到了。而正是他的這份無形的榜樣力量,如今在村裏擔任重要職務的吳仁寶的幾位於女也都做到了。2004年,他的二兒子按照承包責任書所規定的個人效益獎盤選近億元,但吳仁寶的二兒子最後隻章了十零頭,幾千萬元獎金全部歸到了集體。有人作過不完全的統計,僅吳仁寶一家,在這近五年中,光他們應得的個人效益獎金歸紿了集體的數額至少有兩三億元之多!華西村民知道,憑是仁寶的能力和知名度,他完全可以特自己祖孫三代的整個家族遷移到深圳上海,或漂洋過海,但吳家26口人至誇全部留在村哩,就連吳仁寶的孫女婿也從日奉留學回到了華西。

比如吳仁寶為了告誡黨員幹部們(包括富裕了的村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現,他把自己~句常說的話.荊在村頭最醒目的地方。這句話如今不僅成為村裏黨員幹部們的座右銘,就連普通村民也能熱記熟背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隻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占鱉頭,一人也隻能占一個床位。

比如他要求黨員得有黨心、公心和良心。這黨心就是黨的先進性和原則性,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全心全意。在為官之道上,吳仁寶以辦事認真、處事公正、經營廉政、百姓信任為原則,他給自己的日常生活約法三章:一不沾酒、二不陪客、三不上群眾家飯桌。

在華西村采訪時,有一位地方領導曾經對我說了這樣一句頗為耐人尋味的話是仁害能把華西帶成今天這個樣,有其兩大原因,一是他從未離開過華西村,二是他的心全部留給了這裏的百姓。

在這句樸實的話背後有著豐富的內容:作為一個全國著名的村支部書記,用吳仁寶自己的話說,他是大代表、中代表、小代表都當過,小勞模、中勞模、全國大勞模也都當過,可就是一樣他始終如

那便是無論在怎樣的情境下他都沒有離開過華西村。即便是在當縣委書記的五年裏,除了繼續兼任村支部書記外,每年他給自己規定的不少於10O天的勞動時間裏,多半是在華西村。至於村裏有事,起早摸黑趕回華西址理更是家常飯。這也正是那年他意外落選黨代表、從縣委書記的職務上能夠很自然地重新回到華西村心甘情願做一個農民的原因。

吳仁寶如今已是年近80歲的老人了,可華西村許多人跟我說老書記的精神狀態和工作幹勁卻始終像小夥子一樣。他每天依舊四,五點鍾起床,然後開始走村串廠,一直到待晚九十點鍾才回家。如果遇事開會回家就更晚。老伴怕他年歲大了,起早摸黑會出意外,所以總想跟在他後麵盯住他,可最後準是連個人影都找不見。襯裏後來派一位年輕人盯他,結果被甩掉的還是那行年輕人。

老書記的腳步,誰也趕不上。後來我們其好隨他去……村辦公室的秘書告訴我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吳仁寶管理的華西村如今早巳是個龐大的工文政一體的聯合體,用日理萬機來形容當家人的工作一點不誇張,可這位秘書告訴我,吳仁寶從來沒有過自己的辦公室。工廠的車間、農村的田埂、托兒所的小板凳和農民的家裏,就是他的辦公室。老書記處理事情都是在現場,幾十年如一日,因此養成了他從不要固定辦公室的習慣。

那保鏢、秘書呢?似乎現今的一些老夫都缺不了這些,於是我悄悄問。

噓!那是更不可能的事。華西人嘲笑這樣的問話。

我仍不死心,希望找到些真實的吳仁寶.機會有了,主人邀請我和幾位陪同的當地領導同誌吃飯,老書記說好是要米的。宴席比較豐富,老書記吳仁寶真的到場了,可他笑眯眯地拿著裝白水的杯子過來跟我們一個個碰杯,然後抱歉地說:我不能破規矩,你們自己豐衣足食吧!見老人淡出宴席.感動之餘我仍悄聲問一旁的服務小姐:老書記在隔壁吃什麼?

一碗清湯麵。他最喜歡吃的……服務小姐脫口而出,然後示意我上那邊的門縫裏往裏瞧下。我淒過去迅速掃了一眼,可不,老人正律津有味地吃著他的清湯麵,桌上再沒有其他任何碗盆……

吳仁寶的心全撲在了村子和村民身上!他風風火火的腳步,是華西村追趕時代的戰鼓,他起伏不息的呼吸,是華西村民晨醒夜眠的樂章:他笑眯眯的神情,是華西村新的一天的幸福前奏……

華西村民在自編的一個文藝節目裏唱出了他們對其產黨和這位共產黨的老書記的心聲:老書記.是你讓我們感受到丁共產黨的天大恩情,是你讓我們堅定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仰……

仁寶仁寶,國之瑰寶。風風雨雨,紅旗不倒。年近八十,日瘦操勞。健康長壽,人民需要,一位領導在參觀華西村、聽到村民們講述老書記吳仁寶幾十年來一心愛民為民的故事後,感慨萬分地欣然揮毫寫下這樣的話。

而我在華西村的日子裏,從百姓嘴裏聽到的有關老書記的一則則有福民享的故事,更是催人淚下——

那是30年前的事。村民孫良慶一家遇上了天災,12歲的兒子不幸溺水而亡。孫良慶夫婦哭得死去活來,怎麼勸也不行。眼看著好端端的孫家要垮下了,村上人著急,吳仁寶更是苦思其想。俗話說:堆山的黃金換不了一個兒子。孫家的事怎麼址理,也讓吳仁寶一時感到為難。怎麼辦?那些天,吳仁寶輾轉難眠丁好幾夜……有一天早晨,他將準備上學的自家兒子進出家門後突然喊了一聲

有了!這天,吳仁寶來劉孫良慶家,對孫家夫婦說:水流走了不能收回,人死了不能複生。你們別再難過了,你們不是缺兒子嘛!我把我的兒子給你們。你們看哪個台適就挑哪個!孫良慶夫婦一聽驚異萬分,說這哪成!吳仁寶拉住孫家夫婦的手深情地說不要客氣了。我家阿四跟休們的兒子年歲差不多,你們看成不成?你要把阿四給我們呀?這是孫家夫婦更沒有想到的事,華西村的人都知道,吳仁寶最疼愛的就是小兒子阿四。就這麼定了!從每天起,阿四就是你們孫家的兒子。我吳仁寶是誠心誠意的,阿四也會跟親兒子一樣地持你們,直到為你們養老送終……

阿四名叫吳協恩,後來真做了孫家的兒子,並且十多年後又跟孫家的小女兒結成夫妻,成丁孫家親上加親的兒婿。吳協恩現在是華西村的一把手,吳仁寶在兩年前把華西村的黨政大印全部交蛤了這位倒插門的孫家兒婿。華西村新掌門人對當年的事記憶猶赫從我記事起,父親總是出力流汗在一線。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做官就應該想著百姓。幾十年來,我真正在他身邊隻有十個年頭,那年他把我送給孫家當兒子時.也是父親生中陪我時間最長的一天。至今我仍記得當時他再三叮矚我,說你從現在起,就有兩個阿爹姆媽.你首先要孝敬和照顧好的是孫隸的阿爹姆媽……阿四吳協恩後來做得非常好,所以當他被推薦接替吳仁寶出任華西村新掌門人時,得到的是村民的全票讚成。

我們再來說吳仁寶,再來說他的有難官當。

吳仁寶是這樣一個人:近五十年的村官生涯裏,他把自己的人生追求鎖定在讓百姓幸福,是我最大的滿足的目標上。而為丁實現這一滿足,他認為必須把有難官當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

這裏的難,我的理解,它可能是創業的艱辛,也可能是創業的風險,還可能是創業成功後所要麵臨和處理各種非積極因素的能力。在所有的中國農民精英中,吳仁寶或許可以成為這種難的最多承受者——因為他主政的時間最長,他也是化解這種難的最智慧者和最聰明者——幾乎沒有一個典型和精英能像他五十年不倒.紅旗一直迎風飄揚;當然他也是在這種難麵前取得最大成功的收獲者——他創造了無可爭議的天下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