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那些豪華的眥式別墅相毗鄰我信步參觀了代表華西村文化概念的農民公園,不洋在這裏租有代表性。走進公園,綠蔭和花叢間是小橋流水、扁舟梭與鳥語啼鳴,一派楊柳吹拂和陣陣歡歌……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中國人熟識的桃園結義亭、三顧茅廬和二十四孝長亭等等景致。許多到華西參觀的人,總台在此對吳仁寶這位百分之百布爾什維克的老書記為什幺要搞這些名堂提出疑問。
這正是我們老書記從農民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一向堅持倡導的一種管用的傳統文化教岢形式。村精神文明辦的小趙介紹說:老書記認為,教育富裕了的農民,既要向他們不斷灌輸現代文明思想,同時也不能放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教育。老書記常說,我們共產黨人信仰共產主義.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但也得講求仁義忠孝,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農民要教育他們對老人和父母必須忠孝。為此,老書記還在村裏倡導設立了一項特別獎凡哪家有90歲高壽的老人直係親屬每人每年可獲得忠孝獎1000元。凡哪家有老人活到100歲高齡的,直係親屬每人每年可獲10000元忠孝獎。陳珍妹老人百歲時,她全家五代同堂37人就每人獲得l0000大獎,共計37萬元!有人問老書記.是不是獎金太多了?老書記說:一點不多。華西村的老人很如都能活到百歲,那就證明我們華西人民不僅生活富足精神愉快、身體健康,而且後代孝敬老人做得出色,這樣的獎勵物有所值。吳仁寶就是比人高一籌!這樣的不洋裏包含著深刻的中國特色和農民特色。
走出農民公園,我被一座綿延起伏的山巒所吸引。此山雖說不上高,但它因矗立於一片平坦的田野上,故而顯出特殊的氣勢,形狀極如一條括脫的巨龍,這使我心頭頓升一縷聯想:華西村好風水.原來此處真有龍也!
說話間,我的雙腳跨進了一座飛簷鬥拱,氣勢恢宏的牌坊,上麵有四個金燦燦的大字——華西公園。嘿!在這峰回路轉,依山傍水的公園裏,我終於領略到了華西村的洋景美國的白宮、英國的古城堡、巴黎的凱旋門、德國的天文台,捷克的多村別墅……這裏真的洋透了!農民們出國.過去是做夢也不敢想的事,可在華西,我們的村民可以天天出國,而且免去任何手續,早飯可在印度吃,晚上住宿在日本,一天可以走十幾十國家,保證享受的是一流服務……摘宣傳的小趙繪聲繪色地介紹,並不時領我身臨出國之境。真的哎,在華西萬國園內,可有多種外語服務,可有各種杖食的享用,更有各種文化的觀賞。總之,這裏是十足的洋。
不土不洋,又土又洋,在華西村你無時不在這種傳統與現代、曆史和現實的中西文化的大變融中感受著激動著、陶醉著、回味著……
是的,所有這些,都滲透了吳仁寶這位農民思想家的精心創意和獨特理念。
讀懂它,既要穿透辯證法的哲學境界,又要領悟實事求是的現實根基。我這樣理解吳仁寶的不土不洋——在這裏的不土中,不,其實是一種追求,一種理想,一種創新,一種與時俱進;而土則正是實事求是、中國特色或者說是具有中國農村與農民特色的社會主義本質。不與土在這裏是一對互為依存、互相促進的充滿活力的革命的辯證關係。同樣,在這裏的不洋中,不,其實是一種摒棄早被毛澤東同誌批判的那些盲目崇洋思想和教條主義。而這裏所追求的洋,卻代表著吳仁寶和華西人善於吸收人類切文明成果、樂於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先進意識。
昊仁寶的另一個建設新華西的亦城亦鄉理念,則是與不土不洋同樣寓意。它讓我們有梳理不完的哲學境界和可借鑒的宴質內容。
這,再次讓我驚歎吳仁寶為什麼不能是個我們可以稱道的帶著濃重泥土味的偉人呢?
麵對我內心的這種發問,吳仁寶謙和地說.我隻是個農民,一個講求實事求是的共產黨人。如果問華西這麵旗幟為什麼幾十年不倒的話,我的體會是:因為我們始終做到了三不倒即難不倒,嚇不倒和誇不倒。老書記這樣解釋:難不倒,通常是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決心和辦法;嚇不倒,通常是中國特有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形勢下,我們在基層幹實際工作的同誌有沒有較強的政治識別力和政治謀略能力。吳仁寶進而舉例說,華西村和他本人在過去的幾十年風風雨雨中曾經遇到一次又一次的黑典型和紅典型之爭。比如在文革中,林彪江青一夥為丁抬高他們樹起的那些楹左假典型,曾多次對華西村打壓、汙蔑,甚至采取極端的手段,企圖毀掉華西村這麵堅持建設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旗幟。在那些歲月裏,華西人民始終不移地堅定搞社會主義必須發展生產力的信仰,他們以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和為國家多作貢獻為兩大己任而使華西村的旗幟永遠迎風飄揚。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農村的包產到戶已在全國全麵鋪開,而且當時隻有同一聲調:包字萬能一包就靈。似乎誰不包,誰就背離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一時間,這樣的帽子從四麵八方打向一直堅持不分不包的華西村,當然主要打在了領頭雁吳仁寶的頭上。麵對全國風雲變幻的形勢和重重壓力,吳仁寶鎮靜自若,他對村裏的幹部群眾說,黨的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我們黨總結了曆史上犯左的錯誤教訓後,根據我國農村宴際情況所做出的政策訶整,它的中心意思是允許一切有利於增加生產、增加收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做法和責任製都應予以支持,中央並沒有說要搞刀切、搞一種模式,而搞一刀切、搞單一的模式,正是中央並不提倡的。針對外麵有人說我們那兒分田到戶後農民如久旱連甘霖,你們華西不分田不怕上壓下反嗎?吳仁寶坦然處之,說:三中全會精神講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各自的情況不同,你們分,是實事求是,是三中全會精神;我們不分也是實事求是,雖然我們搞的與你們是不同的責任製.可我們奔的都是三中全會指引的富民路。吳仁寶還將華西村產業結構有生命力、集體經濟有吸引力等諸項優勢介紹給那些真心愛護華西的領導和友人。尤其當吳仁寶介紹到華西村早在六七十年代就開始把那些便於個人操作的農活包戶、包人,以廈企業實行廠長責任製的做法時,郭些懷疑華西村、勸說吳仁寶的人都十分驚詫地說搞了半無,你們華西村在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方麵又走在丁前頭!
談起華西村和本人曾經親曆的幕幕跌宕起伏的往事,是仁寶坦言:共產黨人的一大本事.就是在各種考驗麵前不被人嚇倒。而要做到不被人嚇倒,你心裏就得有本執政為民造福為民的賬。有了這本賬,你做事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被任何力量所動搖,更不用說被什幺政治形勢嚇懈丁。
在華西村,無論是當年與吳仁寶一起艱苦創業的老一代,還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或者是今年從四麵八方彙聚到這兒的年輕代,他們在誠起老書記的政策水平和處變水驚的能力時,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甚至到了某種崇拜的地步老書記說對的就肯定沒錯,因為他對政策的理解能力郭比我們高,都比我們準確。這是實話。
黨的十五大後,中央根據當時國家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情況,作出了抓大放小的戰略調整。一時間,上上下下各條戰線立馬忽悠起一陣那些喪失話力、技益乏力的小單位小企業進行轉製風,在蘇南地區更是刮起了一陣欲特半壁江山的鄉鎮企業全盤轉製的狂瀾。當時華西也有些效益並不太好的企業,有人便進言吳仁寶:幹脆借機把這些企業放了算啦!吳仁寶搖頭,說:華西村的每一個企業、每一塊磚瓦,都是全村村民的,我們沒有這神權力放。我們能有的隻是責任,是把這些效益差的企業扶植好的責任。在吳仁寶的這一思想指導下,華西村借十五大東風,在村企業集團範圍內開展了一次旨在調整產業結構,狠抓企業效益為目標的抓大扶小舉措,很快使得全村工業效益呈現大向強走,小向優走的全麵健康發展態勢。至2000年,華西人在吳仁寶的領導下,在僅有0.96平方公裏的麵積上,創造了50億的工業銷售額和5億尤的利稅效益。黨的十六大後,吳仁寶又對華西提出科學發展、有效發展、創新發展、統籌發展的新目標。具體落實在爭村工業生產指標上,他和幹部們製定的目標是2002年完成60億,2003年完成80億,2004年完成10O億。結果出於大抓了科學、有效、創新和統籌發展的四大措施,生產效益不僅全麵完成,而且出現了連續兩年100億元的年遞增速度!
在一片欣欣向榮的形勢下.吳仁寶卻出人意料地提前兩年將華西村的領航大投交給了年輕一代——過去他多次表示要幹到80歲。交投的那天.他深情地對村民們說:沒有昊仁寶,華西的明天定會更美好。事實也是如此,新華西村黨委班子以老書記為榜樣,緊緊抓住執政為民和科學發展兩大主題,他們提出了從今年起,要努力一千天,創造一千億的新目標,即在今後三年內,每天全村嬰創造一個憶的產值,三年千個億!
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數據。而他們儀是群中國農民!一群由老其產黨人吳仁寶一手培育起來的中國農民!
有福民享,有難官當。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在這一刻得到充分體現和升華。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羨慕共產主義社會,那時大人們告訴我們說:電燈電話,樓上樓下,那就是共產主義;等我們長大後,這些都有了,可是發現共產主義其實離我們還很遠很遠。即便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我們還僅僅剛剛跨人。於是我們有了許多疑惑,但我們仍然那麼漏望共產主義……因為渴望共產主義,所以我們一心想建設好社會主義。這是所有共產覺人共同的理想和事業。
但社會主義到底是個什麼樣,我們同樣有許多疑惑,經過幾代共產黨人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在排腺許多疑惑之後我們終於明白丁一個最基本的道理:社會主義必須讓人民富裕起來,富裕了的人民才有幸福可言。人民真正富裕了幸福了,那才是名副其實的杜會主義。
走進華西村,我們最強烈的感受是:這裏的農民真的是天下最幸幅最富裕的人!他們住晟寬敞、豪華的房;家家停放著一至三輛轎車;吃,基率不用花錢:穿仁寶、華西村等自創的名牌服裝;老人有豐厚的退休養老金;孩子上學全免費;每家每戶少不了百萬千萬的存款……這日子讓美國、歐洲來的客人都異口同聲華西村的農民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如果允許,我寧願上這兒當一十村民——這話,新加坡的客人說過,美國的國會議員說過,德國的政府部長說過。
2004年,我國政府曾經宣布中國人均收入達到了1000美元,這一數據的誕生將昭示著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貧困國家.全麵進入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階段。當我來到華西村,才知道今天的華西村農民的人均收人其實已經過了8000美元,如果再算上村裏的各種福利補貼,他們的人均收入實際已超過100OO美元。我們因此毫不見怪地在華西村隨時可以聽到建設中康奔大康的話語。
說這話最多的,還是老書記是仁寶。
可以這樣認為:而誇的華西村已經基本全麵中廉。但明天的華西村的大康究竟是個什麼樣呢?或者說五十年後、一百年後的中國是十什麼樣,我希望能在已經走在別人前麵幾十年的華西村得到某種感受和體驗,並期望從吳仁寶的嘴裏得到答案。可是這位充滿睿智的老人沒有直麵回答,卻把我帶到一排在綠蔭花叢和小橋流水間巍然矗立的新建築麵前,興致勃勃地介紹說:這18棟年底前竣工的總統別墅是以後讓村裏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輪流享用的。
讓村民享用總坑別墅?我有些不解。
吳仁寶似乎看出我的心思,笑眯眯地解釋:建總統別墅,一則是為了迎接更多的外國貴賓,二呢也想讓華西村民們享受享受我們所能想得到的世界上最好的物質文明。
聽其一言.我的腦海裏突然跳出吳仁宅的一句名言:有福民享,有難官當。
華西村的農民福氣太大,大到他們能享用到連我們一商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也難有可能享用的居室內有遊泳池的總統待遇!真正的總統生活其實並非一定是幸福生活的享受者——因為他們沒有自由;而具有總統物質待遇的農民才是真正的享受者——因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的支配自己。吳仁寶一生都在追求一種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他要讓自己的農民兄弟成為世界上最幸福、最富裕和最自由的人。為了實現這一境界,他把一個共產黨人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智慧螂貢獻給了他的百姓……
華西398號是吳仁言的家。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絕不會相信在農民們享受天堂般生活的光景中,這位締造中國富甲神話的村主竟然自己與老伴倆人依然住在華西村七十年代的舊樓裏——聽華西村民說,這樣的樓現今多數租給那些外地來的打工者。
吳仁寶在作秀?一個大大的問引躍入我的腦海,但很快被否定了。
老書記在七十年代華西村成為中國農村首富時就給自己立下三不規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獎金。老書記的這三不他全做到了,所以我們現在過的生活越好就越覺得對老書記過意不去……村民黃水高——個殘疾的農民,他拐著雙腿毫無顧忌地領著我來到他正在裝修的新別墅,一邊看一邊跟我說著老書記的事。黃永高說他先前不是華西村的,是相鄰的華明村人。他在兩歲時從樹上掉下來,摔斷丁腿,因為家貧沒有錢治,結果落了個終身殘疾。1982年冬日的一天,靠修鞋維持乍活的黃永高蹲在華西村一個廠子的門口給人修鞋,當時天下著雪,黃永高蜷曲著雙腿,蹲在地上幹活,那雙縫鞋的手裂出一道道血口。
小夥子,你叫什麼名字,多大啦?黃永高一看是華西村的老書記吳仁寶,趕忙如實回話。
那你願意到華西村來工作嗎?我們正在建設一個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