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 救兒會(1 / 3)

第二天早上,王閏之披衣起來,找到朝雲,焦急地問道:“朝雲,看到先生了嗎?”朝雲詫異地說:“沒有啊,我一早起來就沒見著。先生昨晚不是去徐太守府上飲宴了嗎?”王閏之說:“是啊,我等到半夜也沒見他回來,不料就睡著了。沒想到今早也沒見到人影。”朝雲心中一驚。王閏之急忙叫蘇邁到太守府上詢問。

蘇邁從太守府回來說:“母親,孩兒去太守府問過了,管家說父親昨晚三更時分就離開太守府了。父親沒回家,會去哪裏呢?”王閏之著了慌,生怕蘇軾會有什麼不測,眼淚都流下來。蘇邁安慰道:“母親不要心急。孩兒去潘叔叔、陳叔叔家問問,再去各處打聽一下,可能父親去找他的朋友去了。”

朝雲忽然發現了石階下沙地上的字跡,辨認著念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不禁驚呼:“不好!先生要走!”

王閏之一驚,幾乎暈倒。朝雲忙扶著說:“夫人先回家休息,我們再各處找找。”蘇邁即領著蘇迨四處叫喊尋找。

陳慥也聞訊趕來,一麵叫柳氏留下照顧王閏之,一麵跟蘇邁渡江去問潘丙。見到潘丙,陳慥焦急地說:“子瞻兄不見了!昨日子瞻兄在太守府上飲酒,獨自離去,結果一夜未歸,不見蹤影,隻在地上留下一首詞!”潘丙跺腳大驚道:“哎呀!莫非是尋了短見了?!”

眾人都知道最近蘇軾為黃州溺嬰的事一直憂心如焚,擔心他會因為無法插手革除惡俗而心灰意冷,走上絕路,忙分散開到各地去打聽。蘇邁沿江邊尋來,見江灘泥沼上有一隻鞋,撈過來認出是父親的,登時方寸大亂,不禁對著江麵放聲大哭。王閏之、朝雲等趕來,都跪在江邊痛哭不已。陳慥、潘丙等人心中也不勝悲傷,但一麵還要勸慰蘇軾家人。

徐君猷管家慌忙稟告太守:“大人,不好了!聽人說,昨晚蘇東坡從咱府上飲酒歸家,便駕一葉小舟跑了!還有人說,是看著他掛冠走的,也有人說他成仙升天了!”徐君猷大驚失色。管家提醒說:“大人,今早蘇家的人來府上打聽過,說蘇居士一夜未歸。”徐君猷覺得事出蹊蹺:“昨晚飲酒還好好的,怎麼突然就……”管家說:“大人,州失罪人,可不得了,朝廷會怪罪下來的。”徐君猷發怒道:“怪罪下來又怎樣?別的罪人,失一百也無甚要緊,這東坡先生可隻有一個啊!還不趕緊派人四處尋找,打聽清楚!”管家唯唯諾諾地退下了。

吳通判聽衙役說蘇東坡投江而死,心下大喜,連忙寫了信劄快馬呈給王珪。蔡確拿著信跑進來向王珪作揖賀喜道:“相公,聽說蘇軾在黃州投江而死。相公,恭喜你從此少了心頭大患啊!”

不料王珪讀完信,忽然放聲大哭,拿著手絹揩淚道:“天殺我也!蘇軾英才蓋世,卻始終不能為本相所用。不管怎麼說,他都曾是老夫的學生,而老夫卻對他愛護不夠,以致他步入迷途,致使朝廷痛失棟梁!都怪老夫有私心啊。”蔡確眨巴著眼睛,愣了一下,他不知宰相大人為蘇軾之死竟如此悲痛,忙說:“宰相,請節哀啊!”王珪繼續哭道:“持正啊,他一定是鬱鬱不得誌,沉積胸中,憤恨難平,這才走上自絕之路。如此英年早逝,是天妒英才啊。”蔡確忽然明白過來,也跟著放聲大哭,從眼角擠出兩滴眼淚來。

於是汴京風傳蘇軾去世,自街巷市井至朝廷宮禁,無人不為之哀悼痛惜。這事兒終於傳到內宮裏,神宗聽此噩耗,驚得從病榻上坐起,精神恍惚,又悔恨不已:“投江?他有什麼不能說的委屈啊?!唉,蘇軾人才難得,朕卻從未好好用他。一定是這個緣由,一定是這個緣由。如今生死隔絕,朕悔之晚矣啊。張茂則,‘烏台詩案’是朕過分了,過分了啊。”張茂則默默垂淚,忙過來勸慰神宗。

範鎮在京郊隱居,聽到這個消息,老淚縱橫,哭道:“子瞻哪!我已老朽年邁,行將入土,想不到老夫竟要先為你寫墓誌碑銘。蒼天啊!”急忙派人到黃州去吊唁。

蘇軾一家人和周圍的友人沉浸在巨大的悲傷和絕望中。可是三日後的黃昏時分,家人突然看見蘇軾慢悠悠地走回家來,跟往常一樣和眾人笑著打招呼。人們都目瞪口呆,先是驚疑,繼而狂喜,最後又號啕大哭,弄得蘇軾都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王閏之哭著跑過來,一把抱住蘇軾說:“子瞻!”眾人都圍攏來,含著眼淚,不知是喜是悲。王閏之擦幹眼淚,哽咽著說:“子瞻,我還以為你……真是嚇死我了。”

蘇軾見眾人的表情,茫然不解,但他忽然興奮地說:“夫人,我已想通了,朝廷既然命我不得簽署公文,不得擅自離境,不得越權幹政。好,我不能懲治惡人,但我總能救人吧。夫人,為救黃州無辜女嬰,我要成立一個救兒院!”眾人麵麵相覷。蘇軾接著說:“既然鄉民們養不起女嬰,就把她們送到救兒院來,我們來養!”

王閏之明白丈夫又在籌劃什麼了,但她什麼都不怕了,隻要丈夫平安歸來,就是天大的喜事,即便再上堂罵了吳通判,再來一道貶書,也無所謂了。她的心裏經此一大波瀾,自然比先前更堅定、更沉著。

待蘇軾梳洗一番,安歇之後,家人都來問這夜未歸宿、消失無蹤的冒險經曆——蘇軾渾然不覺,旁人卻已心驚膽戰了。

原來蘇軾在題詩後,佇立江邊默聽江聲。他心中的苦悶無法化解,又隻好去問天上的明月。突然他豁然開朗,想到了以一己之力挽救嬰兒的辦法,既然無法取得黃州官方的法令支持,何不自己以菩薩慈悲之心去感化那些鄉民呢?他並不要做一個埋首耕田、不問世事的農夫,而是要繼續踐行心中的誌願,不管如何艱難,都要用盡自己微薄的力量。

想到這裏,蘇軾的酒全醒了。蘇軾首先想到了黃州眾多的寺院,希望借助寺院僧人廣施善緣,教化鄉民不再填埋溺死嬰孩,然後再募捐錢糧,成立一個專門收留女嬰的救兒會,幫助那些養不起孩子的窮人們渡過難關,等他們境況稍好,自可把孩子抱回家去。如此溺嬰之惡俗不是迎刃而解了嗎?

於是他當即夜訪定慧院,會見善濟方丈,講明來意。佛家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善濟方丈當即表示同意,願派座下弟子四處化緣,曉諭佛法,為成立救兒會出力。

蘇軾喜不自勝,又思忖單單一個定慧院人寡力薄,不足以撼動這數十年來根深蒂固的惡俗,便又走訪數家佛寺,走得匆忙,鞋子都陷在泥裏弄丟了。蘇軾到寺中拜見長老住持,說明來由,希望僧眾群賢一起努力,眾僧沒有不同意的。

陳慥聽了蘇軾的設想,連拍大腿,興奮地說:“成立這個救兒會,真是造福積德之舉啊。”潘丙說:“我們都是本地人,蘇大人一個外鄉人尚且如此,我等怎能袖手旁觀。我們早有此意,隻是苦於無人倡導。”

蘇軾見眾友人熱情支持,欣慰地點點頭說:“目前借助僧眾化緣募捐遠遠不夠,我想請大戶捐獻。我來帶頭,每年捐獻十緡。這些日子我們到黃州的大戶家去募捐,這等順應天意之事,必得響應。”一麵又轉頭向王閏之笑說:“隻是又得勞煩夫人再勤儉持家,受些清苦過日子了。”王閏之笑道:“夫君有如此心腸,救命度人,我一個婦道人家就是跟著吃苦受困也是值得的。”朝雲望著夫人和先生,抿嘴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