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羿在思念中渡過。次日清早,便匆匆上路,仍往昆侖山西王母處而來。哪知弱水無情,連續去了三次,卻始終無有接引之人,想來這一切原是天意,隻好由昆侖山返回。由於羿再次孑然一身,對訪仙學道已失去興趣,所以就向京都而來,意欲討一棲身之處。
卻說帝嚳聽了羿的一番敘說,感到既新奇,又同情,於是就對羿說道:“看起來一切都是天意,汝不可過於傷感。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就是不珍惜自己的幸福,但當失去時卻已悔之晚矣。汝所講的親身經曆,如果傳於後世,定當成為一段佳話,也可讓那些老夫少妻者及不知珍惜幸福者戒。此外,朕想問汝,現在有多大年紀了?”羿答道:“臣已年近七旬了。”帝嚳說道:“朕見汝鶴發童顏,神采奕奕,卻根本不像年近七旬的人,想必是服食了西王母的蟠桃水果之賜吧”羿答道:“的確如此,自那日服了西王母酒宴水果之後,果然精力旺盛,體力猶盛當年。”帝嚳說道:“汝原有功於朝廷,今又孤身一人,朕封你司衡之職,統帥三軍如何?羿聽後立即下拜謝恩。
諸位:書說至此,讓說書的再說段閑話。有關嫦娥奔月的故事,首見於西漢·淮南王劉安所著《淮南子》一書,僅短短數十字,後來演譯為一段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因為月亮自古就是文人雅士抒發感情的對象,那美麗的嫦娥又是竊了羿的仙藥而奔入月宮,所以在後來演譯的嫦娥奔月故事中,對嫦娥的行為褒貶不一,特別是在封建時代,男尊女卑思想作怪,大多都將嫦娥作為批判的對象而大加鞭笞。而說書的寫的這個版本,則與其它不同,乃是既有批判,又有同情,且同情大於批判。為了與諸位助興,在這裏不妨摘錄幾首古詩詞,讓我們看看他們是如何描寫月亮和評價嫦娥奔月的。
在曆代多如瀚海的詩詞中,首先將明月與嫦娥相連的當屬唐朝李白的《問月》詩了: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複春,姮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尊裏。
詩中的姮(音恒)娥,即嫦娥。從這首詩裏,可看出詩人李白對嫦娥孤棲於月宮之內是何等的同情。而李商隱的一首《嫦娥》詩,則對嫦娥進行了責備: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到了宋時,有一個袁郊的詩人在一首《月》詩中,則對嫦娥大加鞭伐:
嫦娥竊藥出人間,藏在蟾宮不放還。
後羿遍尋無覓處,不知天上亦容奸。
在這首詩裏,詩人不僅貶斥嫦娥是一個竊藥不還的“賊”,還遷怒上天對她進行了庇護。但在所有詠月的詩詞中,說書的卻最讚賞蘇東坡的一首《水調歌頭》詞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蟬娟。
雖然這首詞中沒有直接提嫦娥二字,但卻隱喻了嫦娥在那“天上宮闕”與
“瓊樓玉宇”的高寒之處居住,長年累月的在那裏“起舞弄清影”,過的是與
孤影相伴、沒有溫暖,又沒有愛情的淒涼生活,哪有回到人間生活的幸福?
說到這裏,讓我們再欣賞一首*的《蝶戀花·答李淑一》詞,看看偉人*是怎樣講到吳剛和嫦娥的:
我失驕楊君失柳,
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
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
萬裏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
淚飛頓作傾盆雨。
其詞中意景,這裏就不再解說了。
這正是:嫦娥奔月求自由,原為紅顏嫁白頭。
哪知月宮更淒愁,何如人間有歡娛。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下次發表:第五十六回帝嚳攜女巡南方蠻兵無禮戲帝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