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喝了口水,繼續說道:“臣原先治病,是用指甲按掐穴位,後來改用砭石剌穴,也就是用尖利的石頭剌入穴位。再後來就是自陛下發明了冶銅技術後,臣就用銅製作出金針,用金針可以剌入穴位的較深部位,治病效果更好了。”說著話,岐伯將不同長短和粗細的金針取出讓黃帝君臣觀看。
岐伯說:“在十多年前,臣雲遊四海,曾去到衡山,欲拜訪赤帝,不料赤帝已升仙界,於是就拜赤帝的學生僦貸季為師。在這裏即與師弟伯高相識,我們在一起學習和切磋《神農本草經》,臣從這部藥經中受益非淺。後來,先師辭世,因伯高祖籍也係中原人氏,故此我們一起回歸故土。為了將《神農本草經》與臣平生所學溶為一體,所以就隱居到岐山的這個幽靜所在,並先後收了三個徒兒,專心研究醫學。這也是我們暫避鬧市而居於深山的原因。至於當年到京城為陛下研製軍樂之事,主要是為了抗擊蚩尤入侵,但對於音樂,那隻是臣的一種業餘愛好也。這次如果不是陛下相邀,臣等大概還要在此居住一段時間才會出山。”
黃帝聽了說道:“朕也相當迷戀醫學,朕對天皇太昊伏羲的陰陽八卦多有研究。朕認為天地之道,無外乎陰、陽二字。而陰和陽,是天地間的根本規律,是萬物必須遵循的法則,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源,也是產生和消亡的本源和起始點,是變化莫測的大千世界中所有現象的原動力。因此,在治病的時候也必須根據陰陽之道在人體所表現出的症狀,找出生病的根本原因,即從病因著手治療。
朕很長時間以來,就想拜訪一位精通醫術之人,在一起切磋學習。今幸遇先生,朕今天總算是如願以償。朕欲封諸位皆為醫官,拜岐伯先生為朕之天師,今後朕與諸位一同切磋醫學,希望在我們有生之年,多作些造福天下蒼生的事情,不知諸位意下如何?”岐伯與眾位醫人立即站起,躬身施禮說道:“謝陛下知遇之恩!”
當晚,黃帝君臣和岐伯等人,談話直至深夜。次日清早,黃帝與眾人用過早膳,岐伯、伯高的三名徒兒和兩位獵人,將各種藥草一一帶上,眾人向岐山山下走去,直到傍晚時分,他們才回到營地。黃帝命兩位廚師立即準備晚膳,並對二位青年獵人說:“孤欲請二位壯士隨孤一同進京,讓你們跟隨幾位先生學醫,精心照料幾位先生起居,不知意下如何?”這兩位獵人聽到此話,簡至是受寵若驚,立即跪地叩頭說道:“謝陛下隆恩,小的一定盡心照料好神醫。”說完話,又立即對幾位神醫跪拜叩頭,岐伯和伯高立即將其扶起,岐伯道:“二位乃義士也,醫者,義也,義為醫德之本,二位乃可塑之才。今後應潛心學醫,不可辜負陛下對二位之期望。”姬勇和姬猛兄弟躬身回答:“徒兒謹尊師傅教誨。”岐伯道:“明日即同陛下一起回歸京城,汝二人可回到家中,向父母親人告別,明日清早,早早到此,不要讓大家久等。”這兄弟二人立即向黃帝告假,向自己的家中走去。
次日清早,黃帝命岐伯、鬼臾區和大撓與自己同坐一輛馬車,伯高與三名徒弟同坐一輛馬車,讓姬勇、姬猛兄弟坐在第三輛裝載生活用品的馬車上。三名車夫駕車,力牧和兩名廚師仍然騎馬,一同向京城進發。一路上黃帝與岐伯、鬼臾區等共同切磋著醫學,倒也不覺路途寂寞,在一個月後,終於又回到了京城。
且說黃帝從岐山回到京城後,仍將國事交於大隗和風後二相處理,並讓大隗在京城南麵選擇了一處風景幽雅的地方建了幾間茅舍,自己和岐伯、伯高、鬼臾區、雷公、伯俞、少俞六位大臣一起在這裏研究醫學。黃帝還命大隗在皇宮附近建了一座太醫院,每天分別由一名岐伯的弟子坐診,為民間病人治病。就這樣,在數年之後,一部宏篇巨著《黃帝內經》問世。
這正是:為訪神醫進岐山,黃帝心誠意誌堅。
禮賢自有賢人來,共啟華夏蕃盛篇。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下次發表:第四十回創醫經澤被萬世謝天地謀劃封禪歡迎點評推薦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