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訪岐伯獵戶引路受帝命神醫出山(2 / 3)

朕之兄長傾數十年之精力,雖逾古稀之年,仍不斷進入深山老林,不顧個人安危,通過親自嚼嚐這些野草的性味有無毒性,最後確定了三百六十五味藥草及這些藥草的性味,為解除天下百姓病痛之苦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朕兄不懼個人生死,心係天下百姓安危,其誌,其功,如日月之光輝,將永遠普照我中華大地。但是,朕在熟讀吾兄《本草經》之後,發現仍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一是《本草經》主要根據藥性,偏重於對症治療。朕以為,天地之道無外乎陰陽二字,此乃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人有男女之分,體有陰陽之別,五髒六腑皆有陰陽,人之有病皆與天地陰陽變化有關,而治病必求於本,也就是說治病必須先找出病因,才能用藥物對症治療。第二個想法是,是否除了藥物之外,另有治病的途徑?當然這是孤的一種設想而已。不料這一設想已由諸位先生實現!

在一月多前,朕在京城集市,偶然向幾位客商詢問:何處有醫術高明之人。他們立即講到雷公先生,說雷公先生在岐山為他們治病,還說雷公先生的金針神效異常,可說是針到病除。由此還講到尊師岐伯,皆稱之為神醫。朕對諸位先生的醫術很是敬仰,所以就決定親來岐山尋訪諸位先生,其目的就是想請諸位先生下山,將你們所學的醫術發揚光大,以造福天下百姓。昨日進山一天未果,晚上恰遇二位壯士,如果不是他們帶路,今天就不會與諸位先生會麵了!”

黃帝的話剛剛說完,力牧與鬼臾區、大撓皆抱拳施禮,齊聲說道:“躬請諸位先生下山。”岐伯等急忙站起還禮,齊聲說道:“感謝陛下,感謝各位先生盛情相邀,醫人謹尊帝命,願為天下百姓效力。”

此時,東烏西墜,玉兔東升。岐伯命三名徒兒為黃帝等客人備下豐盛的晚餐。這些晚餐有黍米稀粥,麥麵薄餅。其它菜肴有猴頭、蘑菇、竹筍、木耳等山珍,還有一些幹鮮水果,如甜柿、酥梨、板栗、大棗等。

晚飯後,黃帝君臣又與岐伯等醫人攀談起來。黃帝問道:“敢問岐伯先生,貴庚幾何?祖籍何地?似先生這樣,醫術如此高明,醫德又如此高尚,為何隱居深山而舍棄鬧市?您本應知道民間是何等需要醫術之人啊。”

岐伯答道:“臣如今已年近花甲,祖籍即岐山部落國人氏,從醫已有四十餘年了。臣之祖上一直擔任部落巫師之職,在幼年即隨父親習學巫術,當天氣幹旱時乞天降雨,當人們有了疾病時求神驅病。隨著年齡增大,臣逐漸發現這些巫術既不能讓上天降雨,更不能為人治病。天不下雨人是沒有辦法的,但人若有病了通過治療,則完全有康複的可能。曾記得,小時候的一年春天,因在外玩耍受了風寒,臣又是頭疼,又是發燒,母親讓臣穿上一件大皮襖,又讓臣喝了一大碗薑湯,臣出了一身大汗,病就好了。自此臣就不再相信巫術可以治病,而迷戀上了用醫術為人治病的研究。成年後,臣就離開岐山,走遍九州的山山水水,到處搜集民間的各種治病方法。”

這時,黃帝問道:“聽說先生還發明了金針治病,請問先生這治病的金針是如何發明的?”

岐伯道:“說到這用金針治病,開始時也純係偶然。在多年前,有一天清早臣上山采藥,爬山之時走的快了,出了一身汗,到了山頂涼風一吹,不到一個時辰,竟然頭疼不止,當時又未找到用於止疼的草藥,特別是兩個鬃角部位,更是疼痛難忍。無奈之下,臣就用兩拇指指甲用勁掐住疼痛部位,說也奇怪,掐了一會,疼痛減輕了,又多掐了一會,疼痛竟消失了。自此後,臣就潛心對這種治病方法進行了多年研究,通過實踐發現,在人的身體裏存在著十二道經絡和任、督二脈。這十四道經脈把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以及筋脈、皮肉、毛發等連結在一起,在內屬於髒腑,在外絡於肢節,它循行全身,通達表裏,貫穿上下,輸送氣血,營內而衛外也。這十四道經脈象網絡般錯綜連接,其循行的部位、方向、深淺和對人的作用各有不同,但每一道經脈在人體的表麵都有著特定的表現部位,這些部位臣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穴位。這十四經脈在人體表麵共有穴位三百六十多個,針對這些經脈穴位進行按壓或針剌,就可以治療人體的內外疾病。就以剛才說的鬢角為例,臣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太陽穴;拇指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臣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合穀穴。太陽穴不在十四經內,這叫經外奇穴,也叫阿是穴,也就是說哪個地方最疼,這個疼點就叫阿是穴,針剌此點,就可治病。而合穀穴是屬十四經絡中的手陽明大腸經,針剌合穀就可治療頭麵諸症,如眼、耳、鼻、口、喉及吐瀉、黃疸、水腫、胸疼、口眼歪斜等病。如果再配上太陽穴,治療頭疼、發燒等則具有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