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第三世紀(3 / 3)

——司馬炎和曹丕,都是先由老爹奠定了基礎。他們在表麵上雖然是開國皇帝,卻隻是坐享其成的花花公子,對醇酒和美女,要比對國家社會更有興趣和更有心得。

最後滅亡的是東吳帝國,在惡棍皇帝孫皓統治下,人人都知道非亡不可,隻有孫皓不知道,而且還雄心勃勃地想消滅新興的晉帝國。曾有一位奇異的星象家為他卜了一卦:“庚子年,青蓋入洛陽。”庚子,二八○年;青蓋,皇帝用的太陽傘。孫皓高興地跳起來,因為這分明指出那一年他就可以征服他的敵人。結果是晉帝國於二八○年攻陷建業(江蘇南京),把孫皓活捉而去,果然連同他的青蓋,一齊被送到洛陽。東吳帝國建立五十九年,在三個國家中壽命最長。

八十年代開始,中國在晉帝國——現在,我們改稱它為晉王朝,統治下,又歸於統一。

一個新興的政權,一定會比舊政權具有更高的政治能力。可是,晉王朝例外。因為事實上政權到司馬炎手中時,已傳到第三代,猶如曹丕時已傳到第二代一樣,恰恰進入危險的瓶頸時期。司馬炎與曹丕同是花花公子,但曹丕有一個英雄父親,在老爹的熏陶下,再加上自己已具有的文化人的純潔氣質,使他雖然墮落,尚可維持一個最低水準。而司馬炎則徹頭徹尾的是一個酒囊肉袋。老爹和老祖父的恐怖政策把士大夫或殺掉或驅入清談,沒有留下一個政冶家或一個稍有才能的幹部幫助他治理國家。在任何一個新政權中,開國元勳往往是一代精華,靠才幹取得尊榮。隻晉王朝的開國元勳,卻是那個時代中最腐敗的一群無恥之徒。他們跟司馬炎屬於同類人物,除了知道謀求自己享受外,不知道人類還有崇高的理想和崇高的責任。宰相何曾有一次告訴他的兒子說:“國家剛剛創業,應該朝氣蓬勃,才是正理。可是我每次參加禦前會議或禦前宴會,從沒有聽到談過一句跟國家有關的話,隻是談些日常瑣事。這不是好現象,你們或許可以幸免,孫兒輩恐伯逃不脫災難。”何曾總算有相當見解,他已警覺到危機,但他也不過僅隻警覺到而已,他自己每天僅三餐飯就要一萬錢,還嫌沒有可吃的菜,無法下筷子。而一萬錢,在當時的購買力,足夠一千人一個月的夥食,這是可怕的奢侈。所以事實上何曾也屬於專談“日常瑣事”——醇酒和美女最有勁的一員。他不可能例外,如果他不腐敗無恥,他就擠不進統治階級的窄門。至於皇帝司馬炎,他皇宮中的姬妾多到一萬餘人,以致使他每天發愁,不知道到誰那裏睡覺才好,就乘坐羊車,任憑羊停在何處,他就宿在何處,聰明的姬妾因之用鹽汁灑到竹葉上,引羊駐足。

更不幸的是,司馬炎的嫡子,合法皇位繼承人司馬衷,是一個白癡。聽見青蛙叫聲,他問:“它們為什麼叫?為公?為私?”聽見有人餓死,他大驚說:“為什麼不吃肉?”二九○年,司馬炎逝世,司馬衷繼位。龐大的帝國巨輪,由白癡皇帝掌舵,這個帝國的前途,用不著跟誰打賭,就可確定它的結局了。

五八王之亂(上)

司馬衷上台的明年(二九一),爆發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從二九一年第一個親王司馬亮被殺,到下世紀(四)三一一年第八個親王司馬越憂愁而死,曆時二十一年,結束了晉王朝剛剛建立起來的統一局麵,把中國帶入大分裂時代。我們用下表說明這八個親王在皇族中的關係位置。

司馬衷的妻子賈南風,是一個聰明而又有才幹的女人。丈夫的白癡對她是一個沮喪性的打擊,於是她把興趣轉移到政治上。她有她的黨羽:賈姓戚族和一大群搖尾係統。政治能使人神魂顛倒,所以她不久就很高興丈夫是一個白癡,可以由她任意擺布。司馬衷在她手中,不但是一個橡皮圖章,更是一個身價最高的抄寫員,當賈南風寫妥詔書時,就命司馬衷照抄在禦用的紙張上,這種禦筆親書,具有最高的法律力量。

賈南風幹涉政治的企圖,最初受到宰相(太傅)楊駿的阻擾,楊駿是楊太後的父親,白癡皇帝司馬衷的外祖父,而且掌握軍權。但賈南風有她的一套,二九一年,即白癡皇帝上台的次年,她取得丈夫的弟弟司馬瑋親王的合作,下詔宣稱楊駿謀反,命司馬瑋發兵討賊,把楊駿殺掉。這次政變,僅洛陽一城,死於屠滅三族的就有數千人。楊駿的位置由司馬衷的祖叔司馬亮親王接替。在祖叔當政下,賈南風這個侄孫媳婦插手政府,又發生困難。於是她再如法炮製,距楊駿被殺三個月,她仍利用司馬瑋,下詔宣稱司馬亮也謀反,命司馬瑋發兵討賊,再把司馬亮殺掉。

鏟除司馬亮跟鏟除楊駿所用的手段一樣——誣以謀反,不過司馬亮是皇室中最有人望的尊輩,賈南風發現可能引起強烈的政治風暴,而對司馬瑋也沒有恰當的位置可以安撫,於是霎時間她翻臉無情,把責任全部罩到司馬瑋頭上,下詔宣稱司馬瑋“矯詔”,即假傳聖旨,擅自殺戮大臣。被玩弄在手指上的司馬瑋倉促間被捕,綁赴刑場,他從懷裏掏出白癡皇帝司馬衷親筆在禦用青色紙上寫的詔書,要求監斬官為他申雪,可是政治冤獄與法律無關,他陷入的詔獄係統,不可能靠他的無辜證據解救,監斬官除了與他同時垂淚外,別無他法。

八王之亂還有更慘烈的流血,留到下個世紀。

六東西方世界

二一七年(孫權的大將魯肅病卒),羅馬帝國皇帝卡勒卡拉被刺身亡,國內戰亂爆發,五十四年中(——二七○),皇帝三十人,僅一人善終,餘二十九人都死於非命。史學家稱“三十暴君時代”(三十暴君時代與中國的三國時代,時間上大致相同。三十暴君時代於二一七年開始,三年後二二○年,三國時代開始。三十暴君時代於二七○年終止,十年後二八○年,三國時代也終止)。

二八四年(東吳帝國亡後四年),朝鮮半島上的百濟王國派遣大臣阿直岐出使日本,日本應神天皇留他擔任諸皇子的教師。

二八五年(鮮卑部落酋長慕容康攻擊中國遼西郡),百濟王國再遣博士王仁出使日本,攜去《論語》、《千字文》等書,呈獻給應神天皇,中國文字自是傳入日本,並被日本采用。

二八六年(八王之亂前五年),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裏先,以國土廣大,一個人不能完善治理,乃任命大將馬克西米安為奧古斯都,駐紮米蘭,治理帝國西部。他自己則駐紮小亞細亞,治理帝國東部。兩個元首並立,重心東移,導致日後羅馬帝國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