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社會基礎上,周王朝創立了它的封建政治製度。
封建政治製度的形態是,由元首分封貴族到各地建立封國,統治平民和鎮壓奴隸。周王朝的國王先以首都鎬京(陝西西安西)為中心,沿著渭水下遊和黃河中遊劃出一塊廣大的土地,稱為“王畿”,由國王直接統治。而把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封。封國的麵積很小,二十個或三十個封國聯合在一起,也沒有王畿大,所以中央政府對封國可以完全控製。諸封國像群星捧月一樣,環繞拱衛著王畿。封國君主對封國內的平民奴隸,具有絕對的權力、對國王則每年到首都覲見(入朝),用進貢代替賦稅。當中央政府征兵從事戰爭時,封國君主有率領部隊,聽候調遣的義務。
封國君主,絕大多數是國王的親屬,第一任國王姬發征服了商王朝後,迫不及待地就大肆分封起來,凡是姓姬的親族,隻要不是瘋子和白癡,每人都分到一塊土地和一群奴隸,如姬昌的兒子姬爽,封到燕國(河南郾城,後遷至北京)。少數是建立功勳的官員,如周兵團總司令薑子牙,封到齊國(河南南陽西,後遷至山東淄博東)。第三類是由於政治上的原因,對不能征服或不能消滅的部落,就封他們酋長一個不費一文錢的爵位,安撫他不要搗亂,如夏王朝的後裔封為杞國(河南杞縣),姬軒轅的後裔封為黃國(河南潢川),伊祁放勳的後裔封為唐國(山西翼城),姚重華的後裔封為陳國(河南淮陽)。
從此,部落一詞逐漸消失,都變成了封國。但我們必須記住,在前十二世紀周王朝初期,封國跟部落沒有區別,一個簡陋的土屋土牆的小院子,就是封國君主的皇宮。
封國的地位平等,直屬於中央,誰也管不了誰。但封國的麵積並不一樣大小,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爵位,是周王朝新生事物之一,共分為五級:“公”、“侯”、“伯”、“子”、“男”。當時總稱所有的封國君主為諸侯,即很多侯爵之意,大概封侯爵的人特別多的緣故。五級之下,又有第六級“附庸”,附庸的土地更小,不屬於中央政府,而屬於附近較大的封國。我們用下表說明這種形勢:
封建製度最重要的問題是權力的繼承,中國大概至晚從紀元前十二世紀起,就實行諸子均分製度。父親遺留下的財產,每一個兒子都有一份。但父親遺留下來的如果是一個不能均分的寶座,或是一個不能均分的世襲爵位,隻能由一個兒子繼承時,問題就發生了。必須有適當的方法解決,才可以保持國家和家族的完整。否則的話,每一個國王或每一個有爵位的貴族死亡,都可能爆發一次骨肉殘殺,因而導致國家和家族的崩潰。
周王朝的解決方法是宗法製度。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製度,儒家學派的學者往往窮一輩子的精力,都弄不清楚它的細節。但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表達的話,我們可以說,即“嫡子繼承製度”,也可以稱為“親屬等差遞減製度”。那就是以母親的身份和出生的先後,把所有的兒子劃分為“嫡”、“庶”。劃分的標準,用下表舉例說明:
諸子的“嫡”、“庶”既然分明,宗法製度規定:隻有嫡長子才是唯一有權繼承國王或爵位的人。庶子即令比嫡長子年齡大,比嫡長子有才能,都不能繼承。嫡長子即令是一個白癡或神經病,寶座也隻有他的屁股才能坐。這個繼承法案,可歸納為兩句話:“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假使嫡長子死亡,則由嫡長子的嫡長子(即嫡長孫)繼承。所有庶子固然不能問津,即令同母的胞弟嫡次子也不能問津,除非嫡長子無後。
嫡長子繼承之後,庶子並不是全被逐出家門。他們僅隻不能坐到金鑾殿上稱孤道寡而已,但他們可以得到次於寶座的爵位。在術語上,嫡子是“大宗”,庶子是“小宗”。再用下表顯示它們的全部關係位置:
宗法製度最大的功能是,為繼承順序,提出一個可行的標準。它雖然不能根絕陰謀、流血和戰爭,但它至少已成功的阻止或避免更多次的陰謀、流血和戰爭。
這個宗法製度,被此後曆代王朝所接受,一直到二十世紀清王朝覆亡,才跟著消滅。它的力量控製中國社會達三千年之久。
十一瓶頸危機
夏王朝和商王朝建立的初期,都曾爆發過致命的政治災難。
夏王朝第五任君主和商王朝第三任君主時,也就是,當夏王朝開國後六十年左右和商王朝開國後四十年左右時、夏王朝政權接連被後羿和寒浞奪取,商王朝政權也落到伊尹之手。結果雖然傳統的當權人的後裔取得勝利,但已經殺人千萬,血流成河,而且這些後裔並不一定十拿九穩的可以得到勝利。
中國曆史上每一個王朝政權都有這種類型的場麵。這使我們發現一項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權,當它建立後四五十年左右,或當它傳位到第二第三代時,就到了瓶頸時期。——所謂若幹年和若幹代,隻是為了加強印象而設,當然不會有人機械的去解釋。在進入瓶頸的狹道時,除非統治階層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們無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們前功盡棄,也就是足以使他們國破家亡的瓶頸危機。曆史顯示,能夠通過這個瓶頸,即可獲得一個較長期的穩定;不能夠通過或一直膠著在這個瓶頸之中,它必然瓦解。
發生瓶頸危機,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王朝建立伊始,人民還沒有養成效忠的心理慣性作用。新政權就好像一個剛剛砌好的新磚牆,水泥還沒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動都會使它倒塌。一旦統治者不孚眾望,或貪汙腐敗,或發生其他事故,如外患內哄之類,都是引發震動的炸藥。不率眾望往往促使掌握軍權的將領們興起取而代之的欲望。貪汙腐敗則完全背叛了建國時的政治號召,跟當初賴以成功的群眾脫節。外患內哄之類的傷害,更為明顯。
周王朝的瓶頸危機於第二任國王姬誦即位後出現。
紀元前一一一六年,第一任國王姬發逝世,兒子姬誦繼位,隻有十二歲,還不能主持政府,由他的叔父姬旦攝政。姬旦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周王朝一切禮教和政治製度,包括前節所敘述的那些宗法製度之類的各種事項,據說都是他一手製定。他攝政後,把十二歲的侄兒擠到一旁,而自己以國王自居,這自然引起貴族的猜疑,認為姬旦終於會把侄兒殺掉。遠在東方新被征眼的土地上,有四個最強大的封國,聯合起來反對他。這四個封國是;
一管國(河南鄭州)國君姬鮮(姬發之弟)
二蔡國(河南上蔡)國君姬度(姬發之弟)
三霍國(山西霍州)國君姬處(姬發之弟)
四殷國(河南安陽)國君子武庚(子受辛之子)
姬鮮等三人是姬發特別分封的三個封國的國君,擁有強大兵力,組成一條互相呼應的防線,防範並監視商王朝的殘餘子武庚,稱為“三監”。可是現在三個監視殘餘敵人的封國反而跟殘餘敵人結盟,子武庚當然非常高興周王朝發生內戰,他希望打得越厲害越好。三監把武器發給子武庚,又聯絡附近一些始終未被周王朝征服的奄夷部落(河淮平原)、淮夷部落(江淮平原),起兵討伐姬旦。他們聲勢浩大,以致周王朝的東方疆土全部陷落,人心恐慌,中央政府動搖。姬旦隻好作孤注一擲的親征,天老爺保佑他,自紀元前一一一五年,到紀元前一一一三年,經三年苦戰,終算把“三監”聯軍打垮。子武庚跟姬鮮被殺,姬度被貶竄到蠻荒地區,姬處被廢為平民。
——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被廢為平民”的懲罰,即從貴族階層開除,剝奪掉一切隻有貴族才有的特權。降為平民,在宗法製度中的嚴重性,僅次於砍頭。
瓶頸危機結束,姬旦乘勝加強在東方的統治力量。紀元前一一○九年,姬旦把他所得到的新奴隸——再度失敗的商王朝遺民和奄夷、淮夷俘虜全部遷到黃河以南,洛水以北地區,興築兩個相距二十公裏的東西雙子城,東稱王城,西稱成周——也稱洛陽,城築好後,即用這批奴隸開墾荒地,他們被稱為“殷國頑劣的奴隸”,頸子上的繩索恐怕要係一個很長時間。
然而,就在洛陽築城時,十九歲的國王姬誦向他那勞苦功高的叔父姬旦下手,剝奪姬旦的一切權力。兩年後的紀元前一一○七年,姬誦又將有所行動,姬旦星夜向東逃走,投奔他兒子魯國(山東曲阜)國君姬伯禽,又是兩年後;紀元前一一○五年逝世。
十二紀元前十一世紀
本世紀(前十一)是周王朝最富強的時代,史籍上說,全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四十年間,民間連普通輕微的訴訟糾紛,都沒有發生。不過,在對外戰爭上卻倒了大黴。就在本世紀(前十一)中葉,遠在南方長江流域的蠻族之一,被封為子爵的楚部落,日益膨脹,周王朝的四任王姬瑕於紀元前一○三四年禦駕親征,結果所率領的六軍全部覆沒,大敗而還。他不甘心這種結局,於紀元前一○○二年,就是本世紀(前十一)結束的前兩年,再度南征,楚部落吃了敗仗,可是卻用極易溶解的一種膠質材料,做了一條大船,泊在漢水上恭送國王,姬暇坐了上去,行到中流,膠解舟沉,活活淹死。
本世紀(前十一)的東西方世界:
進入迦南地(巴勒斯坦)的希伯來部落,政治跟宗教終於分家。紀元前一○二五年(周王朝四任王姬瑕在位),掃羅被推舉為國王,建立希伯來王國。(紀元前一○一○年姬瑕溺死漢水的前八年),掃羅戰死,大衛繼位國王,四出侵略,領土大大的擴張。
十三紀元前十世紀
中國在本世紀(前十)發生一件大事,周王朝第五任國王姬滿命他的大臣呂侯,製定刑法。這是中國第一部成文法典,史學家稱為《呂刑》。比《漢謨拉比法典》晚一千二百年。
在西亞洲。希伯來國王大衛於紀元前九七四年逝世(周王朝五任王姬滿在位),兒子所羅門繼位。這位以《所羅門箴言》聞名於世的偉大君主,把希伯來王國帶入黃金時代三十餘年。紀元前九三七年(周王朝六任王姬伊扈仍在位),所羅門逝世,王國分裂為二:北部稱以色列王國,南部稱猶太王國,互相攻擊,戰鬥不止。
仍在西亞洲。腓尼基人發明字母。字母的重要性,越到近代越是增加,打字機和電腦發明後(二者是隻有拚音文字才能夠靈活使用的工具),整個人類文明,都為之改觀。
本世紀(前十)結束時,半信史時代還沒有結束,要延到下世紀(前九)中葉才結束,然後緊接著開始信史時代。